今天的內容,是為解答為我們寺院的服務號和訂閱號後臺,發心維護的義工(小梁同志)在前幾天問到我的問題。
前幾日,小梁同志為天龍寺公眾號輸入八十八佛幡供養名單。輸入到南無鬥戰勝佛時,說:咦?孫悟空,我說誰告訴你鬥戰勝佛就是孫悟空?
那……那個……西遊記……那啥……啥……
哈哈,當時忙也沒空給他作答,就說過幾日再和你說。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會疑問、和會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所以就不如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能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或者很多人能把鬥戰勝佛和孫悟空關聯在一起,大多可能是因為西遊記的影響所致。
我們知道,西遊記是吳承恩所著,目前作者到底是不是吳承恩還存在著爭議。我們先不管他是誰,但西遊記的故事內容是以玄奘大師口述,辯機和尚撰文的《大唐西域記》為藍本,描述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事跡的故事。
而鬥戰勝佛,是現在賢劫千佛其中之一佛。劫,是佛教上常用的時間概念,它很長,我們現在生活的劫叫賢劫。佛經上讓我們知道,賢劫中,共有一千尊佛相續出世,教化眾生,俗稱賢劫千佛。
拘留孫佛為賢劫第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為賢劫第二尊佛,迦葉佛是賢劫的第三尊佛,釋迦牟尼佛為賢劫的第四尊佛,彌勒佛為賢劫的第五尊佛。
我們現在生活在釋迦摩尼佛滅度後的末法初期時段,依佛經記載換算我們的時間,大概在56億7千萬年左右,賢劫的第五尊佛:彌勒佛出世,所以彌勒佛是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
可見,鬥戰勝佛還未出世。
而且,任何佛教經典中也沒有過「鬥戰勝佛」以猴王成道的記載。
那麼鬥戰勝佛為何要鬥要戰?
現在有這樣一句話,經常用來詮釋「修行」二字的含義: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
是的,我們修行人是要修正我們不好的習氣、不好的思想和種種煩惱,當我們修正一些惡習的時候,是需要和我們無始來的惰性、和種種思想、種種煩惱去鬥爭的。因為人人都有些各種不好的習慣,想要從身到心、從思到行的真正的去改變自我,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哪怕是些小事也不容易,因為這其中有「慣性」有「業習」牽制,就好比一貫好吃懶做的人,你讓他改,讓他發自自我內心的由思想到行為的改變,不是件容易事。
這也是好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好人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卻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因。
還有放下屠刀,真的可以立地成佛嗎?
樓宇烈老先生就曾說過:「那是你把放下屠刀,看的太簡單,太形式化。」
確實是這樣的,我想表達的是,這會兒的「放下屠刀」和昨天文章裡提到的「拈花一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你看,佛在靈山拈花一笑,傳禪心印、傳真法給摩訶迦揲尊者,所以說「禪」,是拈花一笑,悟道,在花開花落那一瞬間。這話是沒錯,可對於佛陀、對於摩訶迦揲尊者自我來講這「拈花一笑,以心印心」其中真正的內在意義有多深遠和各自是付出多久和怎樣的辛苦(修行),才有的那「靈山一笑」,才得到那「法」,旁人都無法知曉,在想,也勉強是對境之想。
那你說「禪」還是不是靈山上「拈花一笑」?「道」,還是不是那花開花落的瞬間?
也是,也不是。
說它是,是因為追根溯源,確實它是這樣來的、這樣體現給我們的。
說它不是,是因為它不只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形式化那麼的簡單,否則,我們什麼都不用做了,天天每人也拈枝花,做山頭就笑,守著花開,看它一落就都開悟了。
再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真正屠夫,要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殺生的罪過、至誠披露的懺悔,至而從思想上發起內心的轉變,行為上做到能克服一切困難而放下屠刀。這個過程中還要能經受的住各種考驗而不退轉。
比如:拿屠刀時,可能還算富裕或一家能吃飽。但放下屠刀後,生活要極其窘迫,或者極其貧窮,但即使這樣,仍然不忘殺生之過、懺悔之心,更不會從新拿起屠刀,包括哪怕只是從新拿起屠刀的念想都不會、不敢再升起,這才是真正的「放下屠刀。」你說容易嗎?
這個過程,就是修行。所以,樓宇烈老先生說:「那是你把放下屠刀,看的太簡單,太形式化。」
真正的「放下屠刀」不容易,不簡單。
所以,修行到底是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也是,也不是。
說它是,是因為真正的「放下屠刀」之心,即是佛心,保持佛心不退,與見佛成佛又會有多遙遠?
說它不是,是因為如果那麼簡單,我們人手一把屠刀,市場多買點活的動物,回來就殺,殺了就摔刀,不行就再多試驗幾次,摔、殺、摔、殺……你看能成佛不?
那麼,說的這些和「鬥戰勝佛」什麼關係?話題雖然被我拉的有些遠,但是由此,我們可以看的出,一個修行人,想成就真正的修行,何止九九八十一難?從身到心、從思到行,要和多少煩惱、境界、業習、誘惑等去做鬥爭?
所以佛教中有一尊佛就叫「鬥戰勝佛。」他是我們的楷模,沒錯,它的意思就是「戰鬥」,而且,他的戰鬥永遠能勝,他與一切煩惱戰鬥時能勝、他與一切貪嗔痴戰鬥時能勝、他與一切不利於眾生的一切惡業戰鬥時能勝、他與成就眾生、有利於眾生的一切善業而遇的一切障礙中戰鬥能勝、他與度化眾生、救拔眾生的一切苦難而遇的一切危險戰鬥時能勝。
所以,他能成佛。所以,他是「鬥戰勝佛」!
——釋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