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由遼寧省廣播電視局策劃組織指導、遼寧廣播電視臺承制的16集文獻紀錄片《不朽的豐碑——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故事集》,於10月18日開始,陸續在遼寧衛視等遼寧省市縣電視主頻道黃金時段、人民網等網絡媒體播出。全片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保家衛國的崇高境界和捨生忘死的英勇事跡,是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70周年獻禮的精品之作。
第一集 跨過鴨綠江
第二集 遙遠的思念
第三集 三個不相信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入朝作戰70周年。70年前那場偉大的保家衛國戰爭,就在中朝界河鴨綠江的遼寧對岸打響。《不朽的豐碑——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故事集》嘗試從「英雄時刻」的歷史斷面切入,運用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的紀錄片語言,講述英烈故事、唱響英雄讚歌,激發復興壯志、共築中國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而抗美援朝精神則是我們最寶貴的民族財富。在開滿金達萊的鄰國土地上,千千萬萬中華兒女保家衛國、浴血奮戰,讓全世界見識了中國的脊梁。英烈們以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換來了長達70年的寶貴和平,換來了我們今天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力進軍的無比珍貴的歷史條件。
愛國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
抗美援朝精神是新中國的精神圖騰,抗美援朝英烈是奮進新時代的精神楷模。在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裡,英烈們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在節目的採訪製作中,編導們常常被倖存的老英雄深深感動。柴雲振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都沒有回來」。這樣的語言無疑振聾發聵、滌蕩心靈,其所呈現的精神境界,無疑是中華民族戰勝困阻、走向復興的精神壓艙石,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緬懷、不去謳歌、不去讚頌。
為什麼是遼寧?
全中國是抗美援朝的大後方,遼寧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大後方的最前沿。1950年,遼寧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歡呼著中華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憧憬著剛剛開始的和平幸福生活。但因為與朝鮮隔江相望的特殊戰略地位,更因為關東人民的陽剛血性,1950年到1953年,遼寧的每座城市、每條街道、每個村莊都只剩下了一個信念: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於是,一個家庭中的所有兒子全部報名參軍、衝上前線,媽媽們姐姐們自發組織起來縫製軍服、軍被,老模範孟泰全年無休煉鐵煉鋼、夜晚就睡在鴨綠江邊的工棚裡,遼寧農民擠出口糧家家支起大鍋為志願軍炒麵……1952年,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慨嘆:「我們動用一切力量炸毀運輸線,但共產黨的毅力令人難以置信,他們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到前線,這是奇蹟」。
看過《不朽的豐碑——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故事集》你會知道,當年的奇蹟,源自共和國長子的忠誠和擔當。這份忠誠和擔當深入遼寧人的骨髓,而跨時代承繼、彰顯這份忠誠和擔當,是這部紀錄片、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本片力圖基於遼寧電視紀錄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以文物史跡帶出英烈人物、以英烈人物展開英勇故事、以英勇故事演繹英雄主題。為此,主創團隊從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遼寧省檔案館等地挖掘出《志願軍戰歌》手稿、白虎團軍旗、血染的軍衣等300多件珍貴文物,在遼寧各地誌願軍老戰士休養所採訪數十位老兵,擷取數百小時影音資料,努力從片章布局、人物訪談、細節捕捉、角度選取、畫面構圖乃至後期著色、原創配樂等方面精雕細琢,竭盡全力打造英雄讚歌。
原標題:《【熱播】淚目!16集文獻紀錄片《不朽的豐碑——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故事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