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寫了《夢溪筆談》,有「全才」之稱,《宋史》為何淡化他?

2020-12-22 寫乎

作者:李大奎

在我國古代,稱"全才"的歷史人物寥寥無幾。即便如名垂青史的教育家孔子、抗金名將嶽飛等等都僅以專長著稱,還談不上"全才"。

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卻榜上有名,有"北宋第一全才"之稱。不過,《宋史》卻沒為這位"全才"單獨立傳。這是啥回事呢?

一、沈括其人

公元1031年出生於杭州錢塘沈氏家族的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進士出身,父親沈周還曾知明州(今浙江寧波)。

沈括幼年即隨父親宦遊各地,增長了不少見識。只是,皇佑三年(1051年)父親不幸去世,沈括便在家守孝。

三年後,24歲的沈括蒙父蔭入仕,初任海州沐陽縣主薄,由此步入仕途。

嘉祐八年,33歲的沈括參加科考"進士及第",不久轉任揚州司理參軍。之後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知宣州、知延州、筠州團練副使、秀州團練副使、朝散郎等職。

晚年歸隱潤州的夢溪園(即今天的江蘇鎮州),主修《夢溪筆談》。紹聖二年(1095年)病逝,卒年65歲。

二、沈括的成就

撇開起伏陡轉的仕途不談,沈括在科學、軍事和文藝等方面就有著碩果纍纍的成就。尤其是他在科學上更有"裡程碑"式的重大貢獻,為紀念他,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於1979年還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2027,稱"沈括星"。

科學方面,主要體現為:

天文曆法上,沈括任司天監時就發現《大衍曆》不夠準確,便著手編《奉元歷》,首倡"十二氣歷",這比類似的英國蕭伯納歷早了800多年。還改進了渾儀,改良了圭表等天文觀測儀器。

地質地理上,推出華北平原是衝積平原的理論,用12年時間編著內容詳盡、圖例準確史無前例的《天下州縣圖》,還發明木刻立體地形圖,比西方早700多年。

數學上,開創垛積術研究的先河,發明了"隙積術"、"會圓術",稱為"中國算學的模範人物"。

化學上,發現煉銅、石油制墨的技術,在專著《延州》上最早提出"石油似洛陽塵",可用石油碳黑代替松煙制墨,並斷言"此物必大行於世"。

物理上,最早發現磁偏角,指出指南針有些"偏東",並不一定全指向南方,比西方早400多年;提出的"應弦共振"現象,比西方早500多年。

光學上,用"焦點"概念指出光的直線傳播,凸面鏡成像規律,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記錄。

醫學上,有《良方》、《靈苑方》等專著問世。

水利上,治理沭水,修築蕪湖萬春圩,首創地高程測量法,疏浚汴河等等。

軍事方面,沈括最亮眼的即是元豐三年(1080年)知延州兼鄜延路經略使期間,與副使種諤守邊抵禦西復,大力充實邊防力量,打敗蕃兵,擊退西夏,還拿下浮圖等地,取得"靈武之役"的大勝。

沈括也因這一軍功,受嘉獎,升任龍圖閣大學士。

(《夢溪筆談》)

文藝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括晚年歸隱夢溪園,著《夢溪筆談》,將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詳細記錄其中,成為活字印刷術的推廣第一人,為畢昇的這項發明流傳下來做出了突出貢獻。故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又稱"沈存中法",以彰其功。

這一著作,還錄有古代音階音律的理論心得。沈括本人更是樂律行家,有《樂論》、《樂律》等多本專著。

沈括的其他成就還很多,如經濟、法律、書畫等等不勝枚舉,不一一展示。管一窺豹,即可見沈括之才,的確是極廣,且建樹頗多,稱他為"北宋第一全才"實至名歸。

(王安石)

三、沈括的缺點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卻因致命的缺點而備受時人詬病和質疑。還被斥為"小人",視之為"科學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真真是歷史的遺憾。

沈括原本是宋神宗時期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成員,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擔任三司使要職,負責管理全國的財政大權。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沈括開始對"戶馬法"提出異議,認為邊境養馬不一定具有戰鬥力,還增加財政負擔;又指出"免役法"存在嚴重的弊端,應變更"所有人都需要上交財物"的規定……

沈括這些原本針砭時弊的主張卻被蔡確、呂惠卿等人不懷好意地中傷,說他這是"小人行徑",是"牆頭草",是為了取悅舊黨而急於跳出來反對"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復相後,即對沈括開始不滿,以為他倒向舊黨,從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蘇軾蒙冤的"烏臺詩案"上,有人認為沈括才是"告密者"。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調查兩浙農田水利工程。期間,他與好友蘇軾多有詩文往來。沈括回京復職時,說是他最先將蘇軾在詩文中諷喻時政的句子找了出來,專題報告給了宋神宗。

由此,引發"烏臺詩案",御史臺當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蘇軾。沈括也就更加坐實"小人"之名。

第三件事,則是沈括取得靈武之役的勝利後,向朝廷提出經營橫山、構造城防抵禦西復的建議。

宋神宗同意後,委派欽差大臣徐禧負責鄜延的防禦事務。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邊地,便無視沈括的主張,著力修築邊遠的永樂城。

沈括為避免與徐禧正面衝突,沒有阻止,任徐禧決斷一切築城事務。

元豐五年,西復抓住戰機,一舉攻陷永樂城,徐禧及宋軍2萬五千人被殺。沈括在增援無望之下,只得退守綏德。

宋神宗惱怒之下,將沈括撤職查辦,貶為筠州團練副行使,隨州安置。

1085年,宋哲宗繼位後,大赦天下。沈括改到毗鄰故鄉的秀州任團練副使。後因整理《天下州縣圖》有功,於元祐四年任朝散郎。

由此,沈括獲準得以歸隱潤州,安度晚年。

四、沈括的悲涼

沈括陡轉直下的命運,其實也很悲涼。這位集大成的科學家,一代"科學巨匠",卻被視為人品差的"道德矮子",從而被打入另冊,人們不怎麼看好,以致《宋史》也沒有為他單獨立傳。

這是沈括的不幸。當然,也是他致命的缺點造成的。

沈括最大的缺點就是個性懦弱,遇事妥協。兼之他在仕途上缺乏圓潤的處世藝術,不願"鬥爭",習慣於秉持"老好人"思想。

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這也算知遇之恩。可惜,沈括偏偏選擇在王安石罷相後,提出不同的變法主張。

這明顯不合時宜。其實有不同的觀點,並沒關係,變法前前提出多好。

可沈括卻擔心那時提出不同的看法,會與恩相王安石起正面衝突,抹不開情面之下,從而放棄了指出早已發現的變法中的問題。

沈括選擇在王安石罷相後提出,這在爾虞我詐的宦海極有可能是為自己挖坑,授人以柄而被逐出圈外。

在後來的欽差大臣徐禧築永樂城一事上,沈括仍沒吸取教訓,還是遇事妥協,不敢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

典型的"老好人"思想害了他。

沈括明知應修築古烏延城防禦,面對徐禧堅持要修永樂城時,卻擔心與他起正面衝突,便沒阻止,聽之任之。

怎能不在損失慘重的"永樂城事件"中受牽連?

就是蘇軾蒙冤的"烏臺詩案"中,沈括其實也不是始作俑者,他是被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找到了由頭有意栽贓所致。沈括只能"背鍋",成為不折不扣地整治陷害朋友的"小人",留下千古罵名。

沈括的悲涼說明:

一個人,不能埋頭於科研之中,還得在意腳下的路,需直面人生時,要敢於"亮劍",不能懦弱示好,失去底線地"和稀泥",一味當"老好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無原則的妥協,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到頭來,自己還會被"反噬",從而遺臭萬年。

這樣的代價並不會"雙贏",其實是"雙輸",是為鑑。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忽必烈的理財大臣,赤峰市寧城人王文統是如何被殺的?

華佗是因為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而被殺的嗎?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華佗

相關焦點

  • 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他的一生到底有多精彩?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有較高存在感的朝代,歷史名人多如明星,如文豪蘇東坡、文忠、嶽武穆、憂國憂民範仲淹、變法大臣王安石等。有歐陽修、李清照、辛棄疾等,實在多得數不過來。但是,有一個人,他所取得的成就就像皓月一樣輝煌,但他卻不為人所知。
  • 《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為何死後遭人唾棄?
    古人常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意思是說:那些喜歡說別人是是非非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會挑起「是非」的人,這樣的人是「小人」,一定要遠離,否則他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說到這,歷史上有一位著名人物不得不提,就是北宋科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
  • 這座千年前的軍事重鎮,成就了「北宋第一全才」的傳奇
    沈括是誰?他的名字可能大多數人不太清楚但是如果說到他的作品《夢溪筆談》相信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簡單說吧,他是北宋「第一全才」科學家、改革家沈括的學術成就沈括生於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武功不競、時有邊患的北宋時代。自六七歲時,即隨父親沈周宦遊南北各州縣,經風雨見世面。
  • 沈括在皖東南的足跡
    於是他在此時自述著:想起自己三十來歲時,在寧國常常「夢至一處,登小山花木如覆錦,山之下有水澄澈極目,而喬木翳其上。夢中樂之,將謀居焉。……後十餘年,翁(即沈括)謫守宣州,有道人無外,謂京口山川之勝,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錢三十萬得之,然未知圃之何在」。他以夢寄託未來,打算先治好病,然後為宣州百姓謀些福利,任期三年之後就回歸田園,過著與人無爭的清閒生活,藉此解脫心中的消極情緒。
  • 沈括:你給我家暴壓力,我還你才學奇蹟
    沈括就在那個年代很成功非常成功特別成功,發表了一本舉世矚目的《夢溪筆談》,應該屬於我國最早的百科全書。可能是個作家?NO!沈先生知識淵博,學富五車,該用什麼詞句來介紹他的學識與成就呢?據《宋史》載——「沈括,天文、農桑、軍事、地理、律歷、還對音樂、醫藥、卜算等無所不通。」而且更是學好了數理化,應該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乾脆這麼說吧,他就相當於現代的牛頓+愛迪生+阿炳+伽利略,再加上李時光和張衡,可能也就差不多了。
  • 官場上有很多故事,有人忽悠工作,有人巧妙解決饑荒,有人就是不收禮物
    宋人筆記《夢溪筆談》中就記錄了這樣一種糊弄之法:"舊校書官多不恤職事,但取舊書,以墨漫一字,復注舊字於其側,以為日課。自置編校局,只得以朱圍之,仍於卷末書校官姓名。"——《夢溪筆談卷十一官政一》從前的校書官大多不用心工作,拿了舊書,用墨浸黑一字,然後在旁邊再把原字寫上,就算完成了當天的工作。
  • 江蘇沐陽,有哪些名人?
    沭陽縣,宿遷下轄縣,江蘇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剛剛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攀升至第29位;連續三屆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位居第55位。那麼江蘇沐陽,歷史上有哪些名人?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那麼小編就來介紹幾個。
  • 揭開「錢王射潮」千古之謎 杭州發現國內最古老海塘遺址
    郎旭峰說:「錢王射潮說的就是那個年代,但這背後還有很多故事無人知曉。」究竟有哪些故事?記者為您一一道來。故事一:錢王射潮的真相是什麼?錢王射潮似乎是某種傳說,但傳說往往有史跡可尋。據史料記載,由於傳統的版築土塘無法抵擋錢塘江大潮的衝擊,這讓錢鏐大費腦筋,他說:「溯自唐貞觀以前,居民修築,不費官帑,塘堤不固,易於崩坍……自秦往山東南18堡、數千萬畝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群訴於臣(錢鏐自稱)」。怎麼才能修好海塘,保境安民?錢鏐寫詩《築塘》,表露心中的志向,「天分浙水應東溟,日夜波濤不暫停。千尺巨堤衝欲裂,萬人力御勢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