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實習生 張婉之
2020-10-10 09:59 來源:澎湃新聞
盧思浩
五年前,盧思浩結束了澳洲的留學之旅,作為告別的紀念,盧思浩記錄下墨爾本留學時發生的故事,完成文集《離開前請叫醒我》。這些身邊發生的小故事,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
在這位年輕的寫作者眼中,過往的經歷與記憶是人生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是記錄,也是分享,他希望給更多的人帶來生活的底氣,陪迷茫的人們走上一段路,使他們學會珍惜,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夠內心平和,走出黑夜。
五年後,《離開前請叫醒我》再度修訂重版,依然是講述關於離別、相遇和青春的故事。10月8日,盧思浩攜新書與讀者粉絲見面,談起這次修訂背後的故事和感悟。
盧思浩與現場讀者合影
離別,是當代人的常態相比於市面上常見的勵志雞湯故事,盧思浩的寫作被讀者認為是溫暖的。對此,盧思浩表示,他經歷的離別比同齡人要多一些,又有獨自一人長期在國外生活的經歷,總是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愈是孤獨,愈能敏感地捕捉到真摯的情感。
《離開前請叫醒我》出版五年後,借著再版的機會,盧思浩又一次回顧了墨爾本生活的點點滴滴。或許大多數人都沒有那樣長情與懷舊,曾經的好友漸漸少了聯繫,各自的生活圈子不再有交集。大家考慮的是孩子上學,群裡面是其他爸爸媽媽。也有朋友認為「往事不堪回首」,不願再度公開與前女友之間發生的故事,擔心影響到現在美滿的婚姻生活。曾經的好友生疏的生疏,告別的告別。他渴望與故人重溫書中往事,卻發現和一半的主角已經失去了聯繫。
「離別在這個時代成了一種常態。」盧思浩說,這一代人有更多元的發展機會,不同人的不同選擇必然伴隨著離開熟悉的地方,去往另一個地方,這是當代年輕人所付出的代價。他以前不知道選擇一個城市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離開意味著什麼,如今開始有了體悟。儘管老家蘇州張家港,離上海只有30分鐘高鐵的路程,然而他直至今日,來到上海還是少不了隔離感。
「離開前請叫醒我,原則上是一種接受;接受離開,否則叫醒這一行為就變得毫無意義。」告別的苦楚不能避免,他接受了時間帶來的改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儘管每個人都希望與朋友久別重逢,但是往往分開後就再也不能遇見。不經意的一次見面,或許就是最後一面。
《離開前請叫醒我》
放下焦慮,一天也不辜負1991年出生的盧思浩,寫作的經歷可以追溯到2011年,距現在已有將近十年。經歷不斷增長,生活是怎樣,也慢慢看得清楚了。
2020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具有挑戰的一年,對盧思浩和他的朋友來說,也是殘酷的一年。在過去的九個月間,盧思浩一位朋友的哥哥因新冠疫情去世,也有朋友經營的餐廳因疫情的不可抗力而倒閉,所有努力付諸東流。看到周圍朋友的種種境遇,盧思浩也不免產生無力感,直言時間過得太快,變數太多,想要珍惜的來不及去珍惜,個體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顯得太渺小。
「這世界變化太快了」,類似的感慨之餘,人們裹挾著焦慮前行。盧思浩發現,一路追隨他的讀者的年齡也在增長。他表示,幾年前收到的微博私信大多傾訴校園生活的煩惱,如今他們的傾訴的內容大多是成年人的苦惱與煩憂。令很多人感到痛苦的是,為什麼別人過得好,而自己卻不行。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令很多人不能滿足於當下,並沉浸於回憶的美好之中,不斷為現在的生活感到遺憾,是逃避現實,也辜負了當下的生活。」
對此,盧思浩鼓勵年輕人去接受自己,認可自己,喜愛自己,方能投入工作生活,不再焦慮。他談起了親身經歷。從前他討厭自己,恨自己懦弱、敏感、矯情的性格,錯過了很多機會。後來漸漸接受了自己,也不再為過去錯失的機會遺憾。「如果我小時候很會說話,大概率我就不會寫作。不矯情不會寫作。是缺點讓我走到這裡,所以我不後悔。」談起未來的寫作之路,他不避諱身為暢銷書作家受到的諸多異議,並表示自己會堅持寫作。他坦言:「這條路會很漫長,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離開前請叫醒我,盧思浩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