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之前的專訪中,杜琪峯說過:「我一直很喜歡黑澤明的電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反覆去看他的片子。」
所以在眾多導演中,黑澤明導演的作品對他影響最深。
在《柔道龍虎榜》中,杜琪峯直接致敬了黑澤明導演的處女座《姿三四郎》,並在片尾字幕註明「向黑澤明導演致敬」。
「到目前為止我自己最中意的電影是《柔道龍虎榜》。我很尊重黑澤明導演,他是我智慧的來源。」
【詳細內容可參見《電影》雜誌對杜琪峯導演的採訪:獨家專訪︱杜琪峰:在片場,我不接受錯誤】
二人甚至都以脾氣大而著稱,黑澤明被稱作「電影天皇」,杜琪峯則有「杜Sir」的外號。
二人都希望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電影,也都常用同一批編劇、演員等劇組人員。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都體現了典型的個人風格,具有強烈的作者性。
甚至可以說,杜琪峯之所以走上作者導演道路,拍攝給他帶來盛名的黑幫片,黑澤明的影響至關重要。
八十年代後,吳宇森和林嶺東各自拍攝了《英雄本色》《喋血雙雄》《龍虎風雲》《監獄風雲》《學校風雲》等動作黑幫片,香港黑幫電影開始通過「暴力美學」的塑造走向繁盛。
此時的黑幫電影浪漫色彩濃厚,價值觀繼承了武俠片傳統,強調忠肝義膽,快意恩仇,淡化了幫派與犯罪背景。
但杜琪峯對八十年代流傳下來的香港黑幫片窠臼非常不滿,此時甚至明確地表示了對浪漫主義黑幫片的反感:
「一堆人捧著槍進來掃射,人就這樣扭啊扭的。幹嗎啊?跳舞麼?有意義麼?人家一看就知道還是80年代的香港電影。我也奇怪自己拍過這樣的場面,那些時候我總是想,不會吧?我這個人物死也要有個態度吧?」
於是,他拍攝了作者性黑幫片的先聲《無味神探》,開始了對黑幫片題材的作者性探索。尤其在創立銀河影像後。
在杜琪峯的早期創作生涯中,黑幫片佔比很低。但在創立銀河映像後,他開始密集的創作黑幫片,並推動已經式微的香港黑幫片創作再次達到驚人的創新。
杜琪峯對黑幫片的態度從厭煩到熱愛,這從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黑澤明導演的武士片對他的幫助。
招式1:《七武士》式保鏢護送故事
《七武士》的主線情節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貧窮百姓為了保衛家園,僱傭七位武士擊退強盜的故事。
▲《七武士》劇照
黑澤明導演創造的「若干武士/牛仔/黑幫/軍人/俠客臨時組成的鬆散聯盟保衛某人/某物/某地」的電影情節模式在隨後半個多世紀的電影史中成為了經典套路。
借鑑了本片情節主線的《豪勇七蛟龍》《現代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七劍下天山》等影片在影史上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經典之作。
而人物群像恰恰是杜琪峯作者性黑幫片的突出亮點。
1999年上映的《槍火》也是講述了五個黑幫高手阿鬼(黃秋生飾)、阿來(吳鎮宇飾)、阿mike(張耀揚飾)、阿信(呂頌賢飾)和阿肥(林雪飾)受幫派僱傭,保護老大文哥(高雄飾)的故事。
▲《槍火》劇照
從故事題材的角度來演,這與黑澤明導演的《七武士》如出一轍。
除了1999年的《槍火》之外,2006年的《放·逐》,2009年的《復仇》都可以說是對《七武士》情節母題的復現。
▲《放·逐》劇照
招式2:《野良犬》式尋槍故事
《野良犬》的情節主線是青年刑警村上尋找在公交車上被盜的手槍。
影片上映於1949年,村上的尋槍之旅深刻地展示了戰後日本社會的浮世繪,揭露了底層百姓因為生活困頓和人性的軟弱而不可避免地爆發的罪惡。
影片被設置在炎炎夏日,用以暗示社會環境的殘酷和眾生心中的浮躁。
▲《野良犬》劇照
影片的核心情節「尋槍」同樣曾經反覆出現在隨後的電影之中,國內觀眾較為熟悉的有姜文主演、陸川導演的《尋槍》。
如果我們將「槍」看做是男性英雄身份的典型象徵的話,那麼情節主線為「尋找青冥寶劍」的《臥虎藏龍》同樣可以看做是「尋槍」的母題復現。
在這些影片中,「劍」和「槍」都是英雄欲望的延伸,「丟失」和「尋找」則意味著男性氣概與英雄身份的失去與重獲。
在杜琪峯的作品序列中,《PTU》和《神探》都以「警察尋找意外丟失的手槍」為情節主線,展示了香港警察、匪徒,乃至警察不同工種、匪徒不同幫派之間複雜而又曖昧的人物關係。
▲《機動部隊 PTU》劇照
▲《神探》劇照
招式3:《泥醉天使》式治療故事
「患病與治療」的故事曾經反覆出現在黑澤明的影片中,以疾病隱喻精神的衰弱,以治療隱喻靈魂的救贖之劇作技巧。
直接講述醫生與若干病人的有《泥醉天使》《靜夜之決鬥》《紅鬍子》;以某個單一病人為主角的有《生之欲》《活人的記錄》。
▲《泥醉天使》劇照
在杜琪峯的作品序列中,《辣手回春》《柔道龍虎榜》《三人行》都使用了類似的劇作技巧,以生理疾病暗喻精神疾病,甚至時代疾病乃至人性疾病。
《辣手回春》諷刺了當時瀰漫在香港社會的刻薄冷漠和自私自利。
▲《辣手回春》劇照
2004年上映的《柔道龍虎榜》則宣揚充滿理想和鬥志的香港精神。
▲《柔道龍虎榜》劇照
在杜琪峯的自述中,他講到影片的拍攝背景:「2003年,香港經歷了經濟衰退、SARS……香港人覺得自己沒有志氣,沒有奮鬥精神。我覺得錯了。《柔道龍虎榜》其實就是講—無論遇到什麼,你都要記得翻身,這才是真正的人。裡面的情懷都是我自己的情懷。」
而在《三人行》中,絕大多數戲份都發生在封閉空間中,將影片故事時間嚴格限定在六小時之內,種種設置都強化了影片壓抑和焦慮的氛圍。
▲《三人行》劇照
悍匪、醫生、警察三人都沉溺在各自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中,無法看清出路。
悍匪腦中留有子彈,命懸一線,但仍堅持不作手術,等待餘黨舉事;醫生極盡全力救治患者,但經手病人無不情況危急;警察為抓犯人逼迫悍匪作偽證,對他的生命毫不在意。影片以醫院暗喻人間,將當代都市人面臨的種種壓力展示出來。
在這部片中,杜琪峯將隱喻還更進了一步。
影片以古天樂飾演的警察(香港人),趙薇飾演的醫生(來自大陸的新香港人)和鍾漢良飾演的悍匪(臺灣人)隱喻當下兩岸三地關係現狀,這是杜琪峯電影常用的隱喻模式。
招式4:《生之欲》式病理性主角
總的來說,黑澤明和杜琪峯的影片都常用病理性主角。
但黑澤明病理性的主角往往能夠得到身體和心靈的治療,具有典型的前現代特質;而杜琪峯的病理性的主角則大多在病痛中掙扎,反應鮮明的了後現代的特徵。
《生之欲》是黑澤明電影中以病人為主角的典型作品。
講述了胃癌晚期的市民科科長渡邊堪治在臨死前改變官僚作風,為市民填平臭水坑並建設社區公園的故事。
▲《生之欲》劇照
影片主角渡邊的生理疾病是胃癌,而精神疾病則是麻木無趣的生活態度。
本來就形同「木乃伊」的渡邊得知患病後更失去了活力,但在年輕的女科員小田的影響下決定找到生活的意義,促成了改臭水溝為社區公園的建設。
▲《生之欲》劇照
與黑澤明對病理性角色充滿善意的構想不同,杜琪峯影片中的病理式角色更多地意味著由社會造成的壓抑或癲狂。
《暗戰》中,大盜張彼德(劉德華)確診癌症晚期,命不久矣;
《全職殺手》中,職業殺手Tok(劉德華)患有癲癇,看見閃光就會發病;
《柔道龍虎榜》中,柔道高手司徒寶(古天樂)視網膜脫落,即將眼盲;
《神探》中,警察陳桂彬(劉青雲)患有精神疾病,被警隊除名;
《復仇》中,法國殺手(約翰尼·哈裡戴)垂垂老矣,記憶不斷衰退;
《盲探》中,賞金偵探莊士敦(劉德華)雙目失明,目不視物;
《三人行》中,悍匪張禮信(鍾漢良)腦內留有一顆子彈,隨時可能死亡。
這些角色的生理疾病全部都沒有治癒,也只有旗幟鮮明地致敬黑澤明作品《姿三四郎》的《柔道龍虎榜》中的柔道高手司徒寶(古天樂)心靈的創傷得到了改善。
招式5:《影武者》式鏡像與替身
黑澤明電影具有極強的文學性,情節結構與人物設置極為精巧。
能夠體現其高妙的文學性的是《影武者》,它開創了一種如今已經較為常見的角色設置方式,即「替身」。
在影片中,地位卑微的盜賊被選中作為一代梟雄武田信玄的替身,代為行使管理帝國的使命。盜賊逐漸被武田信玄的理念所感染,最終為此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影武者》劇照
而杜琪峯曾經多次談到對「文學性」的推崇,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他自述:「我一直希望不單只是拍槍戰、警匪的電影,作為一個導演,最終還是希望拍文學性的電影」。
《真心英雄》之後,杜琪峯放棄了「陣營相反但惺惺相惜」的浪漫主義雙雄設置,轉而借鑑黑澤明的「替身」技法。
隨後的《暗花》《暗戰》《暗戰2》《神探》和愛情片《我左眼見到鬼》與《高海拔之戀2》都使用了類似的角色設置方式。
在《暗花》中,杜琪峯以「鏡子」這一視覺元素強化了殺手耀東(劉青雲)和警察阿琛(梁朝偉)互為替身的關係。
▲《暗花》劇照
在影片結尾的高潮段落,阿琛剃成光頭,假扮耀東的樣子,希望能夠以他的身份逃離澳門。二人在一件裝滿鏡子的倉庫展開槍戰,鏡面中的二人以命相搏,強化了殊途同歸的替身關係。
在《暗花》之後,《神探》延續了高潮段落的鏡像槍戰,以想像力超群絕倫的場面調度將鏡像與替身的劇作設計落實到視聽語言層面。
▲《神探》劇照
招式6:《七武士》式群像
在黑澤明之前,通過電影描繪多個主角仍是非常少見的情況。
在黑澤明的《七武士》之後,群像電影開始逐漸在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中漸次出現。杜琪峯則是群像黑幫電影的集大成者。
▲《七武士》劇照
杜琪峯展示人物群像的作品不只有《槍火》《放·逐》《復仇》等幫派群像保鏢故事,也有各種各樣的其他群像故事。
如消防員集體英雄主義群像(《十萬火急》),警匪內部不同派別群像(《PTU》《大事件》《毒戰》),黑幫內部群像(《黑社會》《黑社會2》《文雀》)等。
從情節敘述的角度來看,杜琪峯的群像影片可以被分為兩類,其一是多故事線並行的群像敘事,其二是單一故事主題的群像敘事。
前者的典型作品是《PTU》,後者是《黑社會》。
▲《黑社會》劇照
《PTU》片長僅有88分鐘,但出場角色多達幾十人,主要陣營包括四組警察勢力(重案組、反黑組、兩隊PTU),以及四組犯罪勢力(禿頭黑幫、大眼黑幫、銀行劫匪、砸車小童),影片情節線索多八條。
▲《機動部隊 PTU》劇照
在高潮段落,8組勢力齊聚廣東道碼頭,8條情節線統一收束。本片展示了以杜琪峯為主的銀河映像創作組高超的情節編織能力和角色塑造能力。
與《PTU》的多線索群像不同,《黑社會》展示了杜琪峯群像電影的另一種劇作模式,即單一故事主題的群像敘事。
影片故事主線非常清晰,講述了阿樂(任達華)與大D(梁家輝)競爭香港黑社會「和聯勝」話事人的故事。圍繞二人競爭的縱剖面,香港黑社會由上至下的人物群像被精準而又鮮明地展示出來。
按照階級層級來看,《黑社會》中的黑幫成員具有至少五個層級:
居於首位的是具有投票權的黑幫叔父;
第二位的是地區負責人阿樂和大D;
第三位的是各位叔父手下的新生代力量;
位於第四位的是阿樂手下的打手和保鏢;位於第五位的是黑幫底層的小混混。
影片塑造了十多個性格色彩鮮明的黑幫成員形象,陣營派別絲毫不亂,行事邏輯環環相扣。
本片是杜式群像影片的巔峰之作,令人震撼。
除了黑幫成員之外,影片中還塑造了眾多警察形象,有城府極深的大陸公安領導石總隊長(尤勇飾),有默許黑社會存在的許警司(姜大衛飾),也有痛恨黑幫的香港基層警察何督察(吳廷燁飾)。
▲《黑社會》姜大衛
杜琪峯談及本片時曾經自述:「老實說,我的出發點並不是要拍一部暴力的黑幫片。我只想拍攝一部展現香港歷史——或者說中國人歷史——的電影。」
本文作者
廢飛,北京大學文學學士、藝術學碩士。影視編劇,賣字為生,個人公眾號「蒜泥拔」。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
喜歡《電影》的寶寶們,
別忘了「星標」電影雜誌MOVIE公號,
我們的每日最新電影推送就會被置頂,
不被時間線打亂哦!
愛你們的,電影君!
掃描二維碼關注《電影》
微信號 : dianying2001
新浪微博:電影雜誌MOVIE
點「在看」給電影君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