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愛搶東西,不會和小朋友一起玩,媽媽不用擔心,這很正常

2021-01-07 我做爸媽的保健醫

萌寶馬上兩歲了,越來越喜歡和小朋友玩,特別是比自己大的小姐姐。在玩的過程中也曾經出現過很多困惑,讓我不知如何應對,比如搶東西,比如不會和小朋友一起玩,再比如被姐姐冷落後情緒積壓導致一整天不開心,不想和小朋友玩,不停哭鬧。

我在不斷學習和觀察總結中,越來越得心應手,知道該以什麼方法,怎樣的心態來引導這個小寶寶。嘗試著總結出來,讓自己更清晰,幫助有同樣困惑的寶媽更加了解這個階段的寶寶,放下焦慮,輕鬆育兒。

01 萌寶玩的時候遇到困惑

小姐姐會玩的內容比較多,動作多,花樣多,萌寶就跟著姐姐跑來跑去,即使姐姐不理自己,不想讓自己跟著,還是喜歡跟著,樂此不疲。

但萌寶很喜歡拿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東西,或者想一起玩,小姐姐非常不喜歡萌寶這點。

後來小姐姐,萌寶還有另外一個寶寶一起玩的時候,小姐姐開始孤立萌寶,不讓萌寶挨著自己做,還會用語言說,不要跟著我們,不喜歡你,我喜歡和這個寶寶玩。

萌寶非常非常失落,立馬就不想玩了,無所適從的小模樣。

我當時只是在旁邊觀察,也在想怎麼幫助寶寶解決這個問題。

這時,另外一個寶寶的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了,立馬說「寶寶來,阿姨和你玩,好嗎?」

寶寶立馬主動把玩具遞給阿姨,開始玩了起來。

玩的過程中,姐姐會拿萌寶手裡的玩具,其實就是直接搶過來,語氣也不好。

我想看看和姐姐聊一聊,對姐姐說「姐姐是寶寶的榜樣,你的動作語氣都會成為寶寶學習的對象,她學會了也會這樣對你的,那時你會開心嗎?她還小,對很多東西都是不懂的,有做的讓你不舒服的地方,需要去引導她,讓她知道怎樣才是合理的。」

「那我也要對萌寶好點,對吧」,「對啊」

就這樣,我和這個小姐姐邊聊天,邊玩,調解員做的很成功,很快小姐姐對萌寶的語氣就變了,也不再那麼擠兌她了,但萌寶好像一直沒有從不舒服的情緒中走出來。

第二天早上起來,提到出去找姐姐玩,找小朋友玩也提不起興趣。

然後就給她角色扮演,玩了一個「找朋友」遊戲,邊唱邊拿著小熊和她互動。

寶寶開心的不得了,一遍結束以後再讓玩一遍,最後心情完全好了。

02寶寶們總是自己玩自己的

「不在一起的時候還找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要不自己玩自己的,要不就搶起來吵架,真不知道應不應該給她找小朋友玩。」一個家有22個月寶寶的寶媽苦惱地說。

首先,不要期待這個階段的寶寶會一起玩,她們還停留在模仿、對他人感興趣的階段。

2歲左右的小寶寶在一起基本就是平行遊戲,自己玩自己的,或者看到對方手裡的玩具很想要,直接搶過來。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寶寶還沒有學會合作,不知道一起玩更快樂。

而且有一個非常讓人覺得有意思的事情是他們非常自我,但同時又不停在模仿別人,別人拿啥他就要拿啥,別人玩啥他也要玩,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別人怎樣想這個概念,他們會自然而然認為別人想法和我一樣,所以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自然會直奔玩具搶過來。

當然,這也和寶寶的性格有關係,有的寶寶很小就有「一起玩」的意識,但如果另外一個小朋友還不懂,那寶寶就會失落,甚至發脾氣,無所適從。

03那怎樣才能幫到寶寶呢?

做「找朋友」遊戲

媽媽可以找個寶寶喜歡的玩偶,然後對寶寶說,我們玩個找朋友的遊戲吧。

然後邊給寶寶唱《找朋友》兒歌,邊用玩偶互動。

先準備好兩個手指偶偶,給寶寶一個,媽媽自己戴一個。

然後媽媽拿著玩偶對寶寶手上的玩偶唱,今天我們開始找朋友吧,然後開始唱「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好啦,小豬找到了一個好朋友,」,「寶寶你好,我叫小熊,請問你叫什麼名字,我可以和你交個朋友嗎」,就這樣故事可以一直編下去,寶寶會特別開心。

這個遊戲可以一直玩,把寶寶每天在交朋友中遇到的情緒問題編進去,讓寶寶互動,把情緒及時排解出來。

在孩子旁邊,隨時做好當調解員的準備

寶寶們一起玩的時候,大人們最喜歡的就是聊天或者看手機,幹自己的事情,這時候最好要守在孩子身邊,照顧好寶寶們隨時可能發生的

從小要教寶寶處理關係,有時候孩子多了,難免會有受冷落或者吵架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朋友之間吵架是正常的,但家長要隨時觀察,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袖手旁觀,什麼時候需要調解。這樣對所有一起玩的孩子來說都是身心成長的機會。好好地抓住每個可以引導的機會。

寶寶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有時候一個不留神,兩個寶寶就打起來了。所以要及時關注寶寶,了解他的情緒變化,孩子有矛盾時要及時調節。特別是如果遇到攻擊性的孩子,及時關注也是一種保護。但注意一點是,態度要客觀,要公正。

還可以藉助繪本,比如說《吵架了》。

「小豬突然想起來什麼」「原來他想起來剛剛和小猴子吵架了,他要去說對不起」「小猴子,對不起」,「小豬,沒關係」,就這樣,兩個好朋友又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孩子不會一起玩,家長要參與,多示範

所以,家長可以創造合作的機會,比如捉迷藏, 扔球等,先示範給寶寶們,怎樣合作,兩個人一起玩。寶寶習慣模仿,慢慢就會照搬了。

我的一個很有智慧的姐妹就很擅長這點,每次萌寶和她家小寶玩,她總能引導好。

比如,萌寶牽著電動小豬走,另外一個寶寶就不知道做什麼了,恰好發現小豬總愛倒,朋友就會說「快去幫妹妹扶小豬」,就這樣兩個孩子就玩到一起去了。

或者媽媽示範帶著小寶玩,讓小寶去配合。然後再引導寶寶和其他小夥伴做同樣的遊戲。

不斷重複引導,加強腦細胞聯繫,寶寶會變得更聰明

有些媽媽非常著急,發現告訴寶寶很多次,寶寶沒有什麼改變,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其實只要堅持引導下去就好了,如果還沒有出現想要的結果,多半原因是重複的還不夠,如果想讓寶寶達到預期,就要不斷重複。

重複告訴寶寶每句話,示範每個動作。

因為每個嬰兒在出生以後,腦細胞之間沒有什麼聯繫的,經過多種刺激以後,腦細胞之間不斷發生聯繫,變得更粗,從而形成了更好的傳遞迴路。

最後一點就是培養孩子寬容的心

也許你會說,這麼小的孩子培養她包容,大度是不是有點扯多了。

包容心,就是不要放心裡當回事,不要強化 多看別人的好,理解他人的不足。

這有什麼好呢?

人生境遇起起落落,而心非常容易受外境影響,外境好了,順我心了就高興,不順我心了,就不開。

中醫講,人的病分三種,其中就有心病,心病就是各種心理不平衡因素,比如說記恨,憤怒,膽怯,多慮等等,而這都和人的性格有關,性格是不斷練習強化出來的,如果小時候我們就很大度,長大了也會是一個心包太虛的人,有個包容的積極心態對一個人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大的好處,身體健康,頭腦思維更清晰,人的定力強,更穩重。

總之,我們要關注寶寶,不斷學習了解每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給寶寶創造科學,有愛的成長環境。

作者簡介:85後全職媽媽,經濟學專業,從事過養生保健師,高級灸療師資質。喜歡中醫,育兒,熱愛學習,分享,歡迎關注,一起交流成長。

相關焦點

  • 2歲孩子不愛跟小朋友玩,是孤僻嗎?社交發育規律告訴你:多慮了
    而像這位家長一樣,擔心的則是孩子現在已經具備了一些自理能力,爸媽也開始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但是孩子卻總是粘著爸爸媽媽,不去跟別的小朋友玩,這時候爸媽就會焦慮孩子的社交問題,怕孩子以後不能正常的跟別人相處。其實這樣的擔心很正常,但是如果了解孩子的社交發育規律,你就會明白,其實有些焦慮是多餘的。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不會克制欲望,原因是父母沒進行格物教育
    但是在這的前提是這個小朋友已經有這些東西了,自己已經有了卻還要搶別人的東西,這樣的行為肯定會引起很多小朋友的不滿。老師也多次向家長反映,但是家長似乎沒有把這件事情當回事,覺得小孩子都這樣。這個小朋友因為總是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不少小朋友都不喜歡和他玩,已經有點被孤立的意思。小朋友也不喜歡上幼兒園了,每次都是媽媽強逼著去幼兒園。
  • 寶寶2歲還不會說話正常麼?孩子為什麼說話晚?家長該如何引導?
    寶寶一般1歲多就開始學說話了,到2歲已經能和家人簡單的交流溝通了。可是也有一些寶寶到了2歲多還遲遲不肯開口,寶寶說話晚正常嗎?如果不正常,問題又出在哪裡?要判斷寶寶是否說話晚,首先要知道寶寶語言發育的過程。
  • 寶寶2歲了還不會說話,這算不算正常?聽聽專家怎麼說
    撰稿:蔣銳| 插畫:kit | 審核:靜好我兒子都已經兩歲多了,但他怎麼還不會說話啊,眼看著這麼大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喊媽媽爸爸了,可我家孩子還只會咿咿呀呀。不過我家寶寶的交往方面沒有問題,和小朋友互動都聽好了,但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別人又不理解時就會發脾氣,扔東西,還咬過別的小朋友。也不知道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正常不?他這個年齡不會說話正常不?
  • 寶寶2歲還不會說話,是孩子發育緩慢嗎?
    不過有的家長可能也發現了,在家裡看孩子哪兒哪兒都好,一帶出去,就免不了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問題,因為和別的孩子一比較,自家孩子就跟發育不良似的,樣樣落後於人。小圓就是這樣的家長,小圓的兒子牛牛今年2歲了,是個人見人愛的胖小子,每次帶牛牛出去玩,他都表現的非常開心,也樂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 娃愛扔東西、倒著爬?這4種行為其實是聰明的體現,家長不用擔心
    「我家寶寶總是睡不好,是咋回事?孩子天生就這樣嗎?」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出現這些「怪異行為」時,總覺得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對於寶寶來說,尤其在3歲前,出現些「怪異行為」真的沒必要擔心,這是娃的大腦與身體發育正常的表現。
  • 寶寶亂扔東西,家長怕管不好?這3種行為是聰明的信號,不用擔心
    事實上,家長們並不用太過擔心,因為這些問題是孩子的「通病」,許多孩子都會犯,因為孩子的大腦和身體正在發育,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寶寶亂扔東西,是家長管的不好嗎?人和動物的發育是有區別的,就像小動物出生不久便可以站立,但是我們的孩子卻不行。
  • 顏澤明講解:一歲半的寶寶不會說話正常嗎?
    其實1歲半的寶寶不會講話也是正常的。 只是寶寶的語言發育比較慢,尤其是男寶寶,男寶寶的語言發育比女寶寶會更慢一些,這是正常的 早走路的寶寶說話也會比較晚的 。
  • 0-3歲寶寶適合玩哪些玩具?收藏這篇文章就夠了!
    很多家長在小朋友的玩具選擇上都有疑惑,買的太多,小朋友就見一個愛一個,玩一段時間就丟到腦後,既浪費又佔地方,買的太少又怕小朋友的成長發育會受到影響。今天皮特老師就來為大家盤點下適合0-3歲小朋友的玩具。1、安撫奶嘴。
  • 實力+顏值滿滿的7款神仙保溫碗,再也不用擔心寶寶吃冷飯拉!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寶寶保溫碗推薦,有加熱保溫功效,媽媽們再也不用擔心飯菜變涼了~這麼好用的東西肯定要分享給大家啊!今天安安媽搜羅了市面上幾款好評不斷的保溫碗,以及一些挑選經驗,趕緊來看看吧!另外,它的密封性也很強,不少媽媽誇讚加了熱水後,即使小朋友自己端起碗來吃飯,注入的水也不會潑灑出來,這點也超級戳中媽媽們的購買點!
  • 有了這些神器,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會當媽了
    朋友安慰我說不用擔心,還說要坐等我當了媽之後變成那種輕聲細語哄孩子母愛爆棚的人……結果慄子現在7個多月了,我連個疊詞、象聲詞都說不出口……雖然說我的耐心和溫柔跟以前比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可與天賦點滿的媽媽還相差甚遠。
  • 擔心寶寶內向被欺負?你太低估TA了……
    父親這是對內向有多大的討厭,才會有這麼大的動力去把孩子置於險地?為什麼有這樣的父親,父母,乃至整個社會,都對內向性格抱有很大的敵意?咱們號的粉絲不至於這樣討厭孩子,但也有很多擔心。看到自家寶寶不愛跟別人打招呼,擔心孩子是膽小怯懦,覺得丟人。看到寶寶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就焦慮孩子是不是性格孤僻。
  • 你家寶寶正常嗎?0-3歲嬰幼兒身心發展指標
    我的寶寶已經一歲半了,怎麼都不會叫爸爸媽媽呢?我的寶寶很愛跑來跑去,動個不停,玩玩具都不持久,會不會是過動兒呢?
  • 2-6歲寶媽們瘋狂追捧的這套桌遊!火的確實有道理,寶寶真的越玩越聰明
    說實話,之前小熊寶經常會和我抱怨:「媽媽,我不想輸!」「媽媽,我不會這個!」我總是假裝很平靜的安撫鼓勵,但是心裡總擔心他會不會比別人的寶寶笨?自從聽了這個講座,我釋然了。2歲+寶寶也很容易上手;二、非常有助於「成長型思維」的培養,在玩過一段時間後,你就能感受到寶寶在思維和情緒上的明顯變化,覺得長大了,懂事了。
  • 羅源小爸媽必備丨100例親子遊戲,有空就和寶寶一起玩!
    >  玩法:把繩綁在媽媽和寶寶的腳上,一起向預定的終點進發;走的時候可以叫1、2、1、2的口號,促進兩個人行動一致。媽媽可以給寶寶講一個故事,中間有情景,一邊講一邊利用報紙來折出各種東西。例如:秋天到了,我們一起去秋遊,外面太陽有點曬,我們可以戴一頂帽子。(這個時候媽媽利用報紙給寶寶折一頂帽子);我們去秋遊要不要帶點什麼東西去吃呢?繼續的用報紙折出不用的內容。
  • 寶寶愛翻箱倒櫃,到處亂扔東西,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02寶寶愛翻東西、亂扔玩具等東西是個普遍現象。嬰幼兒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關心未來的事情,做完了某件事情,感到滿足之後,是很少會想到整理或收拾工作的,這正是嬰幼兒的幼稚之處。首先,這標誌著寶寶能夠初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手。這種行為是大腦、骨骼、肌肉、手、眼等協調活動的結果。
  • 寶寶總愛吃手怎麼辦?要不要阻止?別擔心,兩歲以前吃手不用阻止
    五、寶寶在安撫自己0~1歲的寶寶處於口欲期,這個時期嘴是寶寶生活和興趣的中心。這是寶寶認知世界的方法。寶寶會從吸吮、吞咽、咀嚼吃手中得到舒服感和安全感。看似簡單的吃手動作,是寶寶自我安撫的一種方式,能夠給寶寶帶來無限的快樂和滿足。
  • 寶寶肚子為啥鼓鼓的像個小西瓜?2、3歲以下都很正常,別擔心
    仔細觀察3歲以下的小寶寶,我們會發現,他們和成年人的體型有很大區別,比如頭很大,新生兒的頭部幾乎和肩同寬,還有雙腿喜歡擺出青蛙腿,肚子也總是鼓鼓的。這些都是寶寶的正常生理現象,只要寶寶沒有特殊的不適,都不用太過擔心。
  • 2歲寶寶,愛動手愛亂丟物是怎麼了?分清2種原因,3步糾正孩子
    2歲寶寶了總是用手打人是什麼心理?還喜歡不喜歡的就扔就摔,怎麼糾正? 我家雙胞胎,剛好3歲,剛度過2歲,小有感觸。結合自己經歷,說一說。孩子打人分2種不同原因,需要不同處理。對待不良習慣,家長可走三步糾正孩子。
  • 3歲寶寶依舊要每天吮吸母乳,媽媽要怎麼幫助他「斷奶」?
    現在提倡自然斷乳,有些媽媽的母乳本身充盈,孩子也沒有吃厭煩,在不影響輔食添加的情況下,餵養到2歲也無傷大雅。但是這位媽媽所謂的「母乳餵養」,是指已經沒有乳汁的情況下,孩子吮吸母乳的行為。而且孩子已經3歲,也已經經歷過斷奶。其實這不是母乳餵養了,而是讓孩子養成了一種不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