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養周報起始於 2017 年 2 月 7 日
以每周一篇的頻率,為爬友介紹國內外的爬圈諮詢
截止到 2019 年 12 月 31 日為止,一共發布了 122 期
公號對話框回復「 肆養周報 」,能查看所有往期周報合輯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種生物叫斷蛇蜥,它每天早上都會爬到樹上再掉下來將自己摔成好幾段,然後摔斷的部分會繼續蠕動,逐漸爬到一起,重新組成一條完整的身體遊走。
但如果有人將其拿走一段,斷蛇蜥就會死去,其身體部分可以拿去入藥,治療跌打損傷效果極好。
事實上我國真的有蛇蜥,其故事裡摔斷重生的本領應該是來源於蛇蜥真實的斷尾再生的想像延申。不過因為蛇蜥能斷肢再生所以治療跌打損傷效果好的以形補形一看就是「老中醫」了。
實際上,世界上有很多動物都有斷肢體重生的本事,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爬寵,今天就來看看它們吧~
蜥蜴類
蜥蜴能斷尾再生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相信就算不是爬友也知道壁虎尾巴會重生的事實。
除了上文講到的蛇蜥外,守宮類,石龍子類,乃至大部分蜥蜴亞目的動物都有這個本領,包括大型蜥蜴如藍舌石龍子或者綠鬣蜥。不過也有少數蜥蜴失去了這個本領,如我們熟知的睫角守宮。
說起斷肢再生,就不得不提一個與之配套的特性——Autotomy,也就是自割。在遇到危險時,蜥蜴的尾巴能夠自行脫落,以求吸引敵人注意,是一種丟卒保車的策略。
會自割的動物對傷口都有保護機制,不會像一般傷口一樣流血不止,而是通過肌肉收縮使傷口快速癒合。
蜥蜴自割後重新長出的尾巴叫做再生尾,它可以基本起到與先前同樣的作用。不過在外表上通常會沒有鱗片花紋,且長度較短。
蜥蜴的再生尾沒有骨骼,而是由一跟中空的軟骨代替。雖然肌肉還是重新會張回來包裹軟骨,不過由於神經組織不會重生,蜥蜴的再生尾恐怕是不受控制,只能像假肢一樣拖著。
蠑螈類
和蜥蜴不同,蠑螈通常沒有自割行為,它的肢體無法自行脫離,而是隨著捕食者造成的傷害而被迫損傷。也許是不能自主選擇的原因,蠑螈的再生能力遠遠大於蜥蜴。
以著名的寵物蠑螈——六角恐龍(又是你?!)為例,六角恐龍除了能像蜥蜴一樣再生尾巴以外,它的四肢、眼睛、心臟、甚至部分大腦都可以再生!
而且更令人吃驚的是,六角恐龍不但再生範圍全面,再生的肢體也是最完美的。
六角恐龍傷口處的幹細胞保留了分化成其他所有幹細胞的能力,其中包括最複雜的神經幹細胞,因此六角可以完美的再生出損失的肢體,骨骼、肌肉、神經都在,就像沒有斷過一樣。(註:這不是你迫害寵物蠑螈的理由!)
節肢類
由於物種的特性,幾乎所有的節肢動物都有自割以及斷肢再生的特性(不然怎麼叫截肢動物?),包括常見的寵物蜘蛛蠍子螳螂竹節蟲螃蟹等等。不過不同於脊椎動物的直接再生,節肢動物的肢體再生通常是通過蛻皮這一行為來完成的。
蛻皮是節肢動物生長的必經環節,當老舊的外骨骼已經容納不下飛速成長的身軀,節肢類可以軟化自己的身體,從舊殼中脫出得以成長,這個過程中動物可以重新修復或長出一部分的肢體。
但節肢動物的肢體再生由於綁定了蛻皮,從而出現了兩個缺點。
1.有階段性。
由於蛻皮是幼體成長的環節,成體節肢動物不會蛻皮,也就因此失去了再生的能力。如幼年竹節蟲的腿掉了,到成體會逐漸修復,但是成蟲如果自割就是永久損傷。
2.有CD時間
類似蜥蜴長尾巴這樣是沒有CD(遊戲用語中冷卻時間的意思)的,從掉了時候就可以開始修復。而蟲類的修復有CD,必須等下次蛻皮時才行。不過有節肢類被發現在肢體有損傷時,可以主動縮短蛻皮間隔時間。
鱷類
和上面的動物相比,鱷魚並不適合當寵物,不過這並不影響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短吻鱷也具有再生尾部的能力!不過肯定有人覺得並不驚奇,鱷魚不就是和蜥蜴一類的爬行動物嘛,會尾部再生也不奇怪吧?
實際上,鱷魚和蜥蜴雖然外表類似,但實際相差甚遠。蜥蜴屬於鱗龍類,而鱷魚是主龍類,同屬主龍類的還有現生鳥類和遠古的恐龍,簡單來說就是鱷魚和麻雀的親緣關係比蜥蜴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扯遠了,回到正軌。由於鱷魚的尾巴是重要的運動器官,因此鱷魚應該不會自割。鱷魚損失的尾部推測是其他動物造成的,比如大型鷺就常常攻擊小鱷魚。
研究表明,短吻鱷再生的尾部在外觀上比原生要短,且沒有鱷魚標誌性的突起。從內部結構來看,再生尾和蜥蜴一樣沒有骨骼,中軸也是由軟骨構成。
不過不同於蜥蜴由肌肉構成的再生尾,鱷魚的再生尾主要以硬化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結締組織構成,可以想像成一個烤硬了的豬蹄。(寫到這餓了是咋回事?)
鱷魚再生尾(×)烤焦的豬蹄(√)
可以看到,各種爬寵的再生能力令人嚮往。曾幾何時,斷肢再生的秘藥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現在隨著科學的逐漸深入,動物斷肢再生的謎團也逐漸被解開;我相信終有一天,這項技術可以運用到人體上,讓那些由於事故災難失去雙腿雙臂的人們,重新站起來擁抱美好的明天。
港臺國外爬圈
精選趣聞
社群平臺與通訊群組自 12 月 16 日起流傳一支影片,影片內容為一個有蛇的馬桶,搭配文字表示:「在外上廁所,真的要小心,尤其是深山,公園,水池邊,更要特別注意,記得先衝水再上」一、專家協助檢視影片,判斷影片中的蟒蛇不是臺灣原生蛇種。
二、專家指出,蛇若是從外部管線進入馬桶,衝水是可行作法。但臺灣常見的情況是蛇先進入浴廁,再爬入馬桶,衝水只會讓蛇暫時躲進管線,建議請專業人員來抓蛇。
爭議點一、網傳影片的蛇是何種類型?
查核中心採訪臺灣師範大學生科院教授林思民、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毛俊傑,兩位專家協助檢視影片。兩位專家均表示,影片中的蛇類並非臺灣原生種的蛇類。
爭議點二、依網傳影片情況,傳言建議「記得先衝水再上廁所」,是否可解決問題?
毛俊傑表示,蛇出現在馬桶中是有可能發生的事,但並不常見。馬桶的管線不複雜,馬桶若位於一樓,管線較短或連接的化糞池有對外連接處,蛇就有可能為覓食而進入排水管線;有些馬桶久未使用,存水彎沒水,也可能成為動物進入屋內的管道或躲藏空間。
毛俊傑說,根據影片中這條蛇露出馬桶外的部分不多,以它的體型,應難以在馬桶內迴旋,因此這隻蛇比較像是從排水管道進入馬桶。
他說,若蛇是從排水管線進入馬桶,衝水就是可行的做法,衝水後,蛇可以退回排水管道內部,並且可從原路出去。他並且建議衝水時,要蓋上馬桶蓋。不過,如果蛇的身體已經大部分都在馬桶外面,就不要衝水,免得蛇往室內跑。
爭議點三、在日常生活中,若看到蛇在馬桶內,是否建議「衝水」來處理?
(一)林思民表示,蛇類出現在馬桶的可能情況有兩種,第一是蛇從外頭排水管線進入馬桶,第二則是蛇進入浴廁,再躲入馬桶中。由於臺灣的化糞池多是封閉式,較不會發生第一種狀況。
林思民說,以第二種方式進入馬桶的蛇,具備兩種特性,第一種特性是會誤入民宅的物種,因為並不是每種蛇都喜歡靠進民宅;第二,是有三度空間移動的能力,例如,有些蛇只會在平面上爬,就不太會爬上滑溜的馬桶。臺灣有記錄的通常都是特定蛇種,例如黑眉錦蛇、眼鏡蛇。
林思民說,在臺灣較為常見的情況,是蛇誤入民宅後,一時找不到出口,有洞就鑽,進而被困在馬桶中,這種情況下,衝水到馬桶其實沒有用,蛇雖然會暫時躲進管線中,但它還是會想出來,建議致電請專業人員來抓蛇。
(二)毛俊傑說,在臺灣,常見案例是從廁所對外的地面或縫隙進入廁所,建議在野外如廁,不僅是留意馬桶內部,也要留意廁所與周遭環境是否有蛇或其它動物。
毛俊傑說,蛇能適應在狹窄的空間中捕食與躲藏,想要避免蛇接近的方法就是避免環境中有老鼠等蛇的獵物。若發現蛇,可以請專業人士來捕捉,不用太恐慌。
(三)查核中心採訪農委會林務局。林務局表示,捉蛇業務是地方政府的權責,而各地的分工方式不同,民眾如果有捉蛇需求,可撥打1999專線,由地方政府協助派員處理。
一、專家協助檢視影片,判斷影片中的蟒蛇不是臺灣原生蛇種。
二、專家指出,蛇若是從外部管線進入馬桶,衝水是可行作法。但臺灣常見的情況是蛇先進入浴廁,再爬入馬桶,衝水只會讓蛇暫時躲進管線,建議請專業人員來抓蛇。
綠鬣蜥泛濫問題受重視,同樣也是外來種的「棕安樂」,在嘉義、新竹及花蓮等縣市都有蹤跡,10多年來累積移除量超過百萬隻,仍無法完全控制泛濫數量,對生態持續造成威脅。監測棕安樂10年的花蓮野鳥學會計畫助理龔文斌表示,棕安樂體型約15至20公分,與壁虎差不多大,特徵是下巴有紅色的喉囊,因跑得快、不易捕捉且不影響民眾生活,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到社區調查時,住戶並不知道家裡院子裡的蜥蜴就是棕安樂。棕安樂和最近受到關注的綠鬣蜥,都是外來物種在野外泛濫成長,龔文斌說,綠鬣蜥可長到約 1、2 公尺,會吃農作物,造成經濟上損失,體型較大、外型較嚇人,民眾比較有感,會主動通報處理;相對「溫馴」的棕安樂因不被注意,移除難度提高,著名的七星潭風景區就是花蓮出現密度最高的區域。龔文斌強調,棕安樂量增多,會和臺灣原生種蜥蜴競爭棲地、食物,造成原生種數量減少,生態危害程度不輸綠鬣蜥,尤其入侵時間已久,不太可能完全移除,因此擴散範圍的控制尤其重要。龔文斌說,遇到繁殖期間,每名除蜥志工平均1小時可抓到逾200隻棕安樂,近年來改為夜間出動,趁棕安樂休息時進行,移除數量也增加, 10年來移除量約11萬隻,其中超過一半是近3年捕捉的量。龔文斌指出,移除數量不能當作控制成效的指標,還需搭配原生種蜥蜴數量有無回升來綜合評估成效,不過,在花蓮七星潭進行10年的監測、移除工作,總算在這幾年感覺到棕安樂數量少一點點,消失多年的原生種攀木蜥蜴出現了。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和花蓮縣政府聯手進行花蓮棕安樂蜥監測、推廣及移除,雖然仍有小部分擴散情形,但各個分布點都有掌握,花蓮林管處呼籲,民眾若在家中發現可疑物種,可透過通報相關單位,將由專業人員前往監測,若確認為外來種,就會進行移除。# 棕安樂、綠鬣蜥還有綠水龍,在臺灣能成災的蜥蜴都是偏樹棲物種,不知道有沒有特別的原因。上周爬圈
圖片精選
「套圖」截止倒 2020 年,馬島發現了 365 種蛙。
肆養 公號對話框回復「 精選圖片 」可獲得原圖~
圖 | Internet
文 | Darwin,Venom
編 | Dar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