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作為人類蓄養樣的牲畜之一陪伴人類走過了幾萬年的時光。是人類所需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在我國古代,農業生產能力落後作為肉食來源的牛其主要作用是耕種。在古代殺牛是犯法的!豬由於其食量和食物(穀物)生長周期,豬由於在古代無法滿足食物攝入,導致其生長周期較長。所有當時豬在我國古代並不似如今是肉食的主要來源。而羊其食物來源就是草,在當時人口較少,未開墾土地較多其生長周期為一年。所以其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肉食來源。意不意外?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羊的一種高大上吃法——烤全羊
提到烤全羊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遼闊的大草原上蒙古包前通紅的炭火上架著金黃留有的烤全羊,一圈身穿長袍的人載歌載舞。畢竟提到烤全羊人們第一反應就是蒙古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
「沒有一隻羊能活著走出大草原……」
雖然是玩笑話,但也說出了內蒙古人對羊肉的執念。既然有執念那麼在羊肉的烹飪上當然是爐火純青了。
蒙古的烤全羊有些簡單粗暴的感覺,羊身上刷層油直接就架到炭火上烤,在炭火的炙烤下外皮慢慢變得焦脆金黃,隨著油脂的外溢表皮有一種油炸的感覺,香味也隨之飄散而出。用小刀將外面烤熟的肉片下來沾著鹽與各種香料和醬汁食用味道顯得原始天然,而這種吃法也是讓人慾罷不能。
紅紅的炭火蒸騰著焦香味,金黃的羊肉在小刀的切割下猶如一片片琥珀,甘冽的馬奶酒說不出的暢快自有一種狂放不羈。
蒙古的烤全羊要說製作可說是非常簡單,但其優質的羊肉也決定了烹飪方式不能太過複雜,往往簡單的烹飪方法才更能襯託出食材的優秀。
說了草原的烤全羊,當然也要提一提「南邊」的烤全羊了。在我國華南地區烤全羊的烹飪方式就是細和巧了。
分別是先蒸後烤和燜烤
先蒸後烤,就是先將整隻羊蒸熟,而後再放到炭火上去考,這種做法讓整隻羊從內而外的入味,蒸製過程中要塗抹調料。待到蒸熟入味之後再烤制,烤制外表刷油、刷醬、淋撒調料。將外皮烤焦後就可以食用了。
這樣做出來的烤全羊,內外入味外焦裡嫩,香味更加醇厚。而這種做法對羊的要求也比較特別,肉不能太厚。個人認為這種吃法不是很爽,但很好吃。
燜烤的方法近些年才開始流行,將羊放入大鐵罐中然後加熱鐵罐將裡面的羊悶熟,這種做法讓羊肉更加鮮嫩多汁,外表雖也是焦黃但卻極薄,同樣也是需要蘸料食用。若是比起蒙古烤全羊來說顯得更加原汁原味,而這種吃法,對調料的要求比較高,既不能喧賓奪主又不能枯燥乏味。雖然之中做法如今很普遍,但好吃的真的沒多少。
以上就是小編對三種烤全羊的烹飪方式粗淺的介紹,也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各位看官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小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