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閱讀時間:5 分鐘
看到張扣扣的律師辯詞在網上瘋傳,不禁回憶起記憶深處的《教父2》。當年完整看完這部3個多小時的電影,大約是在大三暑假。
印象最深的鏡頭就是,德尼羅扮演的主人公維多,在9歲的時候看著母親為了保護自己而被黑惡勢力頭目殺死。
後面的故事是這個小男孩改了名字流亡到美國,成為一個神情冷峻憂鬱的酷哥,最後混出名堂殺回西西里,親自把仇人做掉。記憶裡除了這根故事線,其他的基本都忘記了。
這個時候扮演主人公維多的羅伯特德尼羅酷到什麼程度。
徐懷鈺《我是女生》中的歌詞「你不要學勞勃狄尼洛,裝酷躲在巷子口那裡等我」的歌詞中「勞勃狄尼洛」唱得就是他。
(跑題了。。。拉回來)
剛才忍不住在視頻門戶翻出《教父2》,又掃看了一遍。發現不少年輕時因為閱歷淺,沒有看出來的劇情含義。
維多第一次殺人。
維多為什麼會這麼殘忍的殺那個收保護費的人?
這是個重要的劇情轉折點,維多殺死了向他「拗分」索要保護費的人,一個偽黑手黨-範倫奇。
而且手段異常兇殘宣洩,一槍胸口,一槍面部,最後還在嘴裡補了一槍。
殺完人後,他不急不躁,一身輕鬆,沒有任何躲藏和懺悔,到家門口和家人圍坐在一起,抱起自己最小的兒子,親吻了一下說「Michael,父親真是太愛你了」。
這段劇情就有不少梗。
範倫奇宣稱自己是黑手黨,這個角色在領便當之前對維多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安插自己的侄子進入麵包房搶走了維多的工作。第二,當維多走投無路去做偷竊勾當養活自己家人,範倫奇又來收保護費。
黑手黨作為黑惡勢力的代表,維多父母和哥哥都被黑社會殺死,從小烙下的憎恨,在這一刻統統都宣洩在範倫奇的身上。這解釋了為何手法這麼殘忍,而且完事後可以這麼輕鬆。
維多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父親,他恐懼黑惡勢力對自己家庭的威脅。堅決地剷除範倫奇,是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去保護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維多的父親先被殺害,無法盡到保護家人的職責,然後導致自己哥哥被殺,接著母親為了保護維多也被殺害,最終造成維多流離失所逃亡到美國。維多會想,自己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再重現。所以殺死範倫奇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家人生命安全,自己照顧家人的職責,不再會受到「惡人」的擠壓了。所以他才會如釋重負、愜意地第一時間去和家人在一起。
因為維多自己就是家裡最小的兒子,他覺得小兒子Michael就像是當年家中最弱小的自己。那句「Michael,父親真是太愛你了」,就像在對過去的自己說,維多,父親把壞人做掉了,不會讓你遭受像我這樣的痛苦。維多模仿自己父親的心情,穿越時空來拯救了「自己」。
回到張扣扣的事情。一個13歲的弱小的孩子,看著自己母親被人殺害。最後殺人者沒有道歉,而且才關了四年就重獲自由了。這樣的事情,一般人連去換位想像的勇氣都沒有。當事人承受了什麼,誰能真正體會?
誰敢站出來說這樣的精神壓力,能讓一個人保持精神正常?這種情況下為何法院會駁回精神鑑定?
這一年,張扣扣年僅13歲。汪秀萍,張扣扣的母親,被王正軍用木棒打死。母親被打後,倒在了張扣扣的懷裡。張扣扣眼睜睜的看著母親在自己的懷裡斷氣、死去。
張扣扣告訴我,有三個場景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令他終身難忘、時常浮現:一是王正軍打他媽媽的那一棒;二是媽媽在他懷裡斷氣的時候,鼻子、口裡都是血,鮮血在喉嚨裡面「咕咕咕咕」地作響;三是媽媽的屍體在馬路上被公開解剖,現場幾百人圍觀。張扣扣親眼看到媽媽的頭皮被人割開,頭骨被人鋸開。這樣慘絕人寰的血腥場面,對於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兒童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童年時期經受過這樣巨大創傷的人,長大後是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個健全的正常人的。
《教父2》的劇情線,最後維多在20多年後眾望所歸地回到西西里,以自己父親的名義手刃仇人。
最終在故事裡成長為大家熟悉的馬龍白蘭度版本的老教父。
現實生活,不是電影。張扣扣也已經走了。我們也絕不崇尚、美化暴力。借用鄧學平律師的格式想聲明一下,本文僅站在張扣扣立場角度上做關聯分析,不能在任何角度或者任何意義上被理解為對暴力的推崇或謳歌。對逝去的三條生命同樣報以哀悼,對被害人家屬表示同情。
站在張扣扣的角度,復仇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他也知道沒什麼好下場。還老老實實去報案自首了,最終自己也丟了性命。
復仇,是一小部分人不計代價地懲罰破壞道義和規則的人。這種不理智行為的結果,是代替全社會向打算犯規的人施加震懾。
因此,復仇者們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做「公益」,犧牲自己,促進了整個社會健康運轉。
RIP
張扣扣: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170/365
作者簡介:霍人和 | 創業者,靜想科技創始人 | 原財新傳媒營銷總經理,SAIF 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