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源:pixabay.com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什麼病,就痊癒了)。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要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走了。(約5:2-9)
當時在畢士大有一個池子,裡面躺了很多的病人: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他們都等在這裡,等候天使來攪動池水時就能得醫治。其中還有一個病了38年的病人,38年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這個癱子一直躺在那裡,無盡的盼望、等待,他生命裡一大半的時間都被消耗在這裡,為什麼呢?因為池子水攪動時,所有人都只顧著自己的痊癒,沒有一個人想到他,也沒有人將他抬到池子那裡。可以想像得到,當天使攪動池水時,有多少身患疾病的人蜂擁而至往池子衝過去,卻不曾有一個人憐憫這個癱了38年的癱子。由這裡可以看到,當時周圍人群的冷漠與自私。
而這個癱子呢,當耶穌過來詢問他「你要痊癒嗎」時,他並沒有正面回答耶穌說「我要痊癒」,而是開始抱怨周遭的人沒有給與他幫助。癱子雖然心心念念想要去到池子裡治癒他的癱瘓,但他的眼睛一直都盯在別人的身上,似乎他沒有得到痊癒,是別人的錯。也不難想到,這個癱子裡面已經有了一種絕望的心,癱了38年,這麼漫長的時間都沒有希望,他內心可能早已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當耶穌問他「你要痊癒嗎」的時候,他並沒有直接回答,因為他的內心早已對自己的「痊癒」不抱希望。
很多時候我們雖然信仰很久,也常會出現這個癱子類似的情況:我們信仰、事工的心癱瘓了,怎樣都喚不起來,久而久之就乾脆麻木、無奈,甚至於絕望,帶著這個始終不能得勝的問題繼續信仰。因此有一些信徒雖然信仰很長時間,然而他所存在的那些問題依然都在;但有的信徒雖然信仰時間很短,很快就會警醒過來,然後去解決或得勝。
如何得勝?信仰性的問題難道能靠著自己去得勝嗎?就像這個癱子,他癱瘓了38年,如果他自己能有辦法得勝,他也不會在這個池子邊等候了38年,還在繼續等候。
耶穌憐憫這個癱子,因此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耶穌不是扶癱子到池子裡,而是直接說「起來」,這是一個動詞,耶穌帶著權柄的話語讓這個癱子可以直接站起來,立即痊癒。
癱子立即痊癒,就拿起褥子走了。癱子裡面有立即行動的心,他聽從了耶穌的話。雖然他病了38年癱著不動,但耶穌說到「起來」後他即刻就起身了,這裡有癱子對耶穌的信心以及順服。
患病的人如何得痊癒?犯罪的人如何得救贖呢?一方面是信心,另一方面是順服神的話語。我們雖常軟弱,也有各樣的問題,靠著自己無法得勝,但當我們帶著信心去順服神的話語時,「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