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美食,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蚵仔煎、鹽酥雞、大腸包小腸、肉圓、大腸蚵仔面線這些「夜市料理」,甚至一度認為臺菜的精髓應該就是這些平價美味的小吃了吧。
真正地道的臺菜來自臺灣地區特有的食材,臺菜也是有自己的思路的,譬如將海味略加處理之後冷食、生吃等做法。
在臺北,第一家稱得上臺菜餐廳的店大約是上世紀60年代開設的,那時的餐廳主要是在夜宵時供應一些臺灣風味的清粥小菜,40年過去了,臺菜以閩菜為基礎,融合了粵、川、湘等八大菜系以及荷蘭、日本的飲食元素,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清二鮮三快炒,海味豐富,羹湯滋補。
舒國治,在臺北,他早就是家喻戶曉的名人
他淡泊隨性、恣意自由的生活態度一度成為都市「慢生活」典範
因為愛閒晃,他幾乎走遍臺北大街小巷
又因為「最能講故事」,便被朋友們戲稱為「地下市長」。
欣葉餐廳是臺北最好的臺菜餐廳之一。擁有三十多年歷史的欣葉臺菜,陪伴了許多臺灣人長大,菜色傳承古法製作,是地道的臺灣家鄉口味。如今,它在臺北開出了十幾家分店,欣葉101 食藝軒還被選入焦桐的《臺灣餐廳評鑑》,獲得了四星的好成績。
舒哥說,欣葉的總店是現任業主的母親在1977年創立的,很多臺北人從小跟著爸媽來這裡吃飯,如今帶著自己的兒女依舊來這家餐廳,傳統地道的口味成全了民眾戀舊的心情。
烏魚子是臺灣特產之一,傳統的吃法是將烏魚子用鹽醃漬,經過日光曝曬,再用重石擠壓,反覆以上的過程,製成軟硬適中的下酒菜,用來搭配清爽的臺灣啤酒或是香甜的米酒,都「超讚的啦」。
菜脯蛋可以說是臺灣最普通出鏡率也最高的一道家常菜,就是我們說的「蘿蔔乾跑蛋」,雖然家家都會做,但是欣葉出品的口感和味道始終很難複製,蘿蔔乾的脆爽口感和煎蛋的香滑鮮嫩完美融合,是一個功力深厚的米飯殺手。
煎豬肝是欣葉最有名的一道菜。舒哥說,他曾帶一個擅制煎鵝肝的法國米其林大廚來吃欣葉的這道煎豬肝,煎得棕紅油亮的豬肝厚實大片堆在盤中,看起來敦實木訥得很有幾分「靖哥哥」的風範,一吃之下,米其林大廚驚為天人,外酥內綿的Q 彈口感美好得直逼法國鵝肝。「來來來,煎豬肝趁熱吃,把什麼鵝肝都比下去了。」說完這個故事,舒哥催著大家動筷。
地瓜稀飯也是欣葉的招牌,用了紅黃兩種地瓜一起煮製的稀飯口感綿軟,更接近粥。隨之奉上的還有店家贈送的豆腐乳,這種中國人最傳統的吃法真是落胃又窩心。
古早杏仁茶柔滑香濃,搭配附贈的酥炸老油條一起吃,頗有幾分穿越回老北京的情愫。餐後,飯店還給每位客人送上一份用糯米粉和花生自製的臺式甜點——麻薯,清甜美味。
古早杏仁茶+油條
臺灣人喜歡藥膳食補,每遇節氣、氣虛、大病初癒更要進補。雖然其他菜系中也有中藥入菜,但都不如臺菜來得精彩多樣:麻油豬心、藥燉排骨、薑母鴨…
在欣葉,貴价的藥膳有經48小時燉煮、需提前三天預訂的「臺式佛跳牆」,更多人喜歡的,還是平價又美味的麻油料理。
麻油料理算是傳統臺菜特有的烹調手法之一,寒流來襲的時候,有什麼比得上一碗熱乎乎的麻油雞湯來得暖身呢。
在臺北,多數麻油料理的湯頭都是加入大量米酒來提香,如麻油雞、麻油腰花等,街頭巷尾常見的薑母鴨,也是用麻油做基底。不過,麻油料理也有軟肋,麻油炒太久易質變,湯頭會變得苦澀。
欣葉臺菜的「老酒鮮蝦煲」也是用麻油加米酒做湯底,不同之處是改用了紅露酒。以糯米為原料,加入紅曲釀造的紅露酒是臺灣一種平價的平民酒,「臺灣以前的辦桌(喜酒),桌上都有黑松汽水或紅露酒,沒喝完的紅露酒常被當成料酒使用,味道特別好。」
除了活蹦亂跳的藍蝦之外,煲湯中加入冬天盛產的高山捲心菜,口感清甜爽脆,還加入蛤蜊提鮮、豬肉增香,加熱後的紅露酒與麻油交織出迷人的香氣,湯頭自然回甘,架在小火爐上愈滾愈濃鬱,暖乎乎喝起來相當過癮,比街頭版的薑母鴨、羊肉爐更勝一籌。
麻油雞湯
如果你不愛吃,去臺北的樂趣頓時就少了一大半。「在這裡,想撞見一家特別難吃的餐館,有點難喏。」
不止一個臺北人有這種自信。所以,最後矛盾就在於,臺北美食太多,而我們在臺北的時間,太短。必須找最資深的吃貨帶路才行。
本書主編,夏雨清,生在海島,居於山上。媒體人,曾供職浙江衛視、《都市快報》現在做媒體之餘,在鄉間開著幾家很小的小旅館、雜貨店。
夏雨清 主編
定價:49.00元
2016年4月出版
近期熱文:
駱新說 | 教養是「紳士教育」重要組成部分
駱新說 | 莫讓時光負經典
駱新說 | 跟著赤子的腳步看歐洲
駱新說 | 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