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 | 穿越百年 帶你通讀重慶交通出行史

2020-12-27 上遊新聞

飛躍長江的索道、穿樓而過的軌道、亞洲第二長的皇冠大扶梯、奔馳呼嘯的拓兒車、汽笛轟鳴的輪渡……在魔幻8D的山城,獨具特色的立體交通工具,是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今天,小編特意整理了相關資料,讓我們一起追溯重慶的交通出行史。

01

清朝:重慶最早的「計程車」

1883年,英國商人立德初來重慶,他在日記中寫道:「重慶的計程車——轎子,停在各個街角,只要是在城牆以內,不論到什麼地方,費用都是25個銅錢。」由此可見,在清朝時,重慶已出現了最早的計程車雛形。

清道光三年(1823年),有個叫陳松柏的人創辦了重慶最早的運輸商行「松柏長」,其中開設長途轎子業務,第一次把轎子納入經營項目。

隨著重慶人口大增,再加上重慶多是山地的地理特徵,百姓步行往來十分不便,清鹹豐三年(1853年),重慶出現了一種專在街頭攬客的「街轎」——即立德在日記中稱的「計程車」,開創了重慶城區公共運輸的先河,也可算作重慶計程車的「鼻祖」。

最早的街轎採用小轎,有兩人抬的,稱「對班」;也有三人抬的,前兩人後一人,叫「丁拐」。

雖說是小轎,重亦達幾十斤,爬坡上坎很累,並且轎身封閉,進出城和遇關卡檢查時,會有很多不便。

大約在民國初期,轎夫對街轎進行了改革,用一種竹木做的躺椅——「涼椅」,作為坐人的轎身,在躺椅兩邊各綁一根楠竹作抬杆,躺椅四周敞開,在客人的頭乘支一塊布簾作轎蓋,遮擋陽光和小雨。

後來出現一種更簡單的竹靠椅街轎,取消了轎蓋的布簾。這就是如今所謂的「滑竿」。「滑竿」是由兩根竹竿串起一個供人乘坐的凳子製作而成,返程時無客,滑竿只須一個人背著,轎夫輪換歇氣。當時重慶城有4家制轎作坊,一乘涼轎賣8元、一副滑竿賣2元。

街轎最初由「三合長」「天生福」等幾家小轎行經營,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發展到35家。1916年,重慶城區已有轎行108家,轎子2200乘,轎夫4350多人。街轎的力資,不再是立德當年的「都是25個銅錢」——從朝天門至文覺寺銅錢84文、至臨江門56文、至炮臺街24文、至小什字16文。

外地人來重慶,第一次坐「街轎」上梯坡的時候,腳朝天、頭衝地,好像馬上要摔下來了,很是緊張……

1936年,重慶轎行多達380餘家,轎子31120多乘,轎夫約10萬人,規模最大的是設在來龍巷的陳小民「成都藤轎公司」,資本達3萬元,有960乘轎子。

隨著轎行的擴張,轎夫們的業務範圍也不再僅僅局限於抬人,有時候也順便幫忙送信送物,這樣的跑腿幫辦叫做「甩手」。

「打甩手」的人越來越多,信件的來往,貨物的運輸,匯票的傳遞,轎夫們統統來者不拒,於是逐漸形成了「信轎行」。它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長途汽車,又裝人,又載貨,給商人提供長途的出行方便。

02

1929年:渝中最早出現黃包車

1929年,重慶城區第一條馬路竣工,自七星崗起,經觀音巖、兩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巖,全長3.5公裡,稱中幹道西段。由嘉爾登、道康兩家車行經營的18輛黃包車,在這條馬路上首現重慶城。

當時,黃包車車輪用橡膠製作,行駛在馬路上富有彈性,坐起很舒服,從外表看,製作精細、洋氣,還因其車身輕巧,在多坡多巷、道路狹窄的重慶行駛起來相當便捷。

於是,黃包車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較場口、朝天門、儲奇門一帶的黃包車行,比比皆是。

1937年,重慶有車行134家,黃包車2454輛,從業車夫7000多人。有錢的官商人家為顯示氣度,不坐外面的「出租黃包車」,自備黃包車和專職車夫,隨喊隨到。專職車夫也穿號衣,不出車時,兼做一些雜事。

抗戰期間,重慶城區的馬路建設除繼續完成主幹道外,又修築了中華路、中興路、和平路、健康路等13條次幹道,其中七星崗至民主路還鋪設為重慶市第一條柏油路,城區馬路總裡程達40多公裡,相互連接,基本形成了渝中半島的道路網。

03

1933年:重慶第一輛公共汽車

在《重慶市志·交通志》裡,詳細記載了重慶公交誕生的情況:1933年9月,民生公司創辦人盧作孚以及何北衡、周舊嵐等社會企業家,創辦了重慶市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公共汽車從此起步。

起初營業車輛只有1輛,公司資金5萬元,客車為產自德國的一輛奔馳牌柴油客車,營運線路為曾家巖至七星崗路段,這是重慶第一輛公共汽車線路。後來運營車輛添至5輛,實行分段營運:曾家巖至兩路口一段,兩路口至七星崗一段,七星崗至過街樓一段。車票分臨時和長期兩種。

由於當時車輛減震性很差,又行駛在坑坑窪窪的碎石公路上,乘客坐在沒有彈性的硬板凳上,顛簸起來會震得人暈頭暈腦,可能還不如站立舒服。但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能坐上公交車已經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據說,當時坐一次車大概需要排隊一兩個小時。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仍願意排著長隊,去感受這種別樣的乘坐體驗。

04

1938年:重慶第一條輪渡航線

▲1938年,重慶市輪渡公司成立

上點年紀的重慶人對「過河」一詞大都不陌生,因為這背後珍藏著無數人的「輪渡」記憶。

1938年,重慶開通第一條輪渡航線:儲奇門至海棠溪線。至此,往來於兩岸的人,便有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曾有歌詞這樣唱道:唯我輪渡應運而興,日夜服務便利民行。可見輪渡在當時重慶交通所佔的重要地位。

▲抗戰期間,輪渡靠岸時市民下船的情景

抗戰期間,輪渡成為市民去往南山,躲避日機轟炸的「生命線」,為保障戰時首都和遠東反法西斯指揮中心的水上公共運輸作出了重大貢獻。

05

1939年:重慶客運馬車行的首條線路

馬車作為重慶的另一種「計程車」,在城裡出現得甚至比公共汽車還稍晚些。但是,以馬來載客,清宣統二年(1910年)就已出現在重慶南岸。

1939年2月,經重慶市政府批准,商人戚鶴年在化龍橋開設了重慶城區第一家客運馬車行,馬車作為城區公共運輸工具的一種,合法經營化龍橋至上清寺的客運業務。

1942年4月1日,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為補充城區公共運輸工具的不足,開設了官辦馬車行——重慶驛運服務所,緊急製作馬車,招收商馬,開始經營上清寺至化龍橋馬車客運線路。

6月1日起,線路延伸至沙坪垻小龍坎,8月1日發展到山洞。為方便學生進城,10月10日線路延伸到歌樂山,全程28公裡,全條線路有馬車84輛,早晨5點發車,晚上10點收車,日均運送乘客1500人次以上,周末日均達2200人次。

重慶驛運服務所開辦的當年10月,有客運馬車102輛,獸力貨運板車40輛,騾馬200多匹,車型有轎式、蓬式和大型車多種,分別在化龍橋、新橋、山洞設置車棚、馬棚,在化龍橋設馬車修理所並訓練馬夫,提高駕馭技術。1942年4月至1943年4月,共運送乘客91萬多人次、貨物1200多噸,客貨收入分別為400萬元與50多萬元。

06

1944年:中國第一條客運纜車線路通車

望龍門始建於1944年的纜車軌道, 由茅以升主持設計,於1945年5月16日正式通車。建成之初,便吸引了山城所有的目光,人們紛紛趕來圍觀——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客運纜車線路。

「當時,乘坐纜車上下行票價是不同的,下行只要1分錢,上行2分錢。1993年因修建長濱路,望龍門纜車站被拆掉。」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介紹,望龍門纜車使重慶先於國內其他地方有了這種獨特的交通工具。

在渝中區望龍門,人們現在仍可看到中國第一條客運纜車軌道的痕跡——這裡的水泥路基還在,不過纜車軌道和車廂早已消失。2009年底,望龍門纜車站舊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07

1956年:重慶出現無線電車

1953年前後,老重慶的「計程車」——街轎、馬車、黃包車等,隨著城區城郊公路建設和公共運輸事業的發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1956年,重慶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開通,路號為1路,線路從上清寺到小什字。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依靠自己力量設計、施工、建成的電車線路。隨後,重慶市區陸續發展了401、402、403、404、405共5路電車,總計47.5公裡,日客運量約50萬人次。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種綠色環保的公交車成為重慶城市公交系統的主要運營車輛,承載著許多老重慶人的美好回憶。直至2004年,無軌電車才終於在主城「謝幕」。

08

七八十年代:天然氣公交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國內燃油供給問題,出現了第一批天然氣公交車,但這時的天然氣沒經過壓縮,只能在車頂上安裝一個金屬架子,然後放一個厚橡膠包,天然氣就裝在橡膠包裡面,體積龐大,相當於把車加高了50%。

這種氣包車在大渡口、歌樂山、魚洞、李家沱等地區運行,行進過程中氣包會隨著車身抖動、晃蕩,讓人覺得懸乎乎的。 

不過,氣包車雖然看起來不太穩定,卻未發生一起事故。這種公交車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退役,堪稱重慶公交史上別具一格的風景.

09

80年代後期:鉸鏈式公交車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城市人口增加,坐公交車的人越來越多,普通型號的公交車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於是,便產生了把兩節客車連接而成的鉸鏈式公交車。

當時在出行高峰期,這種鉸鏈式公交車可以乘坐高達200多人,載客量相當可觀。

不過,因為鉸鏈式公交車更適合在平原地區運行,而重慶路況複雜、坡坎較多,所以最終還是被其他新型車所替換。

10

1987年:長江索道誕生

1987年,長江索道橫空出世,被譽為「萬裡長江第一條空中走廊」和「山城空中公共汽車」,至今已運行30年有餘。

長江索道是山城立體交通的代表,橫跨長江,往返於渝中區新華路和南岸區上新街之間。

為方便人們往來於兩路口和菜園壩

1996年,皇冠大扶梯正式落成投用

隨後一直運行至今,還成為了

許多電影的取景地以及遊客的打卡點

▲電影《少年的你》

2004年11月6日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

「大坪至動物園」段開通觀光運營

▲軌道交通2號線

在逐步增加站點、增加班次、降低票價後

於2005年6月18日開通運營

這也意味著

重慶正式進入「軌道時代」……

回望重慶百年交通出行史

無論是客運馬車還是黃包車、輪渡

亦或是公共汽車和客運纜車、軌道交通

出行方式的巨大轉變

折射母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生活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

我們也在見證著

重慶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原標題:【渝中記憶】漫談母城交通出行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如果你要來重慶,我才不帶你去這裡!
    我才不帶你去磁器口乾貨|正宗重慶土著才去的新晉網紅打卡點、美食有哪些呢?:重慶地鐵交通3號線在較場口10A口出站,出站後步行大概600米即可。 上世紀的結婚證、幾十年前的日記本、鄧麗君的錄音帶……看到這些,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他們的時代。
  • 索道 電梯 輪渡...在重慶,它們叫輔助型公共運輸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來重慶旅遊,不試試山城獨特的交通工具嗎?索道、電梯、輪渡……也許要排很久的隊,但換個角度看山城,非比尋常。在重慶,獨特的出行工具不止索道。山城重慶,爬坡上坎,電梯,是重慶人出行的打開方式之一。除了皇冠大扶梯,你還可以體驗重慶最古老的電梯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城市客運電梯。凱旋路電梯↓↓↓
  • 重慶至成都62分鐘可達,軌道交通一碼通乘
    一個是全國鐵路將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重慶至成都最快62分鐘可達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21年1月20日零時起,成渝高鐵按時速350公裡達速運行,使用復興號開行動車組列車50列,重慶至成都最快62分鐘可達,同城效應進一步顯現。
  • 重慶珍檔 | 王士禎筆下的「貓兒峽」和「龜亭」
    重慶考古微信公眾號消息,王士禎(1634—1711年)原名士禛,避清雍正帝胤禛名諱,改為士正,乾隆帝以字與原名不相近,又命改為士禎;字子直,又字始上,號所亭、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新城縣(今山東桓臺市)人,《清史稿》有傳。
  • 2020重慶女子半程馬拉松賽交通誘導提示
    2020重慶女子半程馬拉松賽交通誘導提示 2020-11-07 14: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重慶珍檔 | 南泉桃子溝七年艱苦生活,成就張恨水800萬字的重慶書寫
    當時還屬於四川的重慶,更是以「陪都」身份,容納了大量文化精英分子。郭沫若、老舍、林語堂、梁實秋等在重慶創作出《屈原》《四世同堂》《雅舍小品》等傳世名作;劇作家田漢、曹禺、夏衍、洪深、陽翰笙等在重慶創作排演出《全民總動員》《塞上風雲》等優秀劇目;教育家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也都在重慶留下他們的蹤跡。梁實秋的雅舍紀念館、老舍的四世同堂紀念館等文人作家的名人故居或紀念館,成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重慶「壓力最大」高鐵站,集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天天天人山人海
    重慶「壓力最大」高鐵站,集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天天天人山人海!重慶是中國西部地區受歡迎的城市,也是人口集中度非常高的城市,通過多年的城市經濟建設和交通建設,重慶也成為了當地城市的突出城市,所以對重慶的發展來說,比較好地促進和推進了沿線地區的發展和進步,從現在的城市出發 特別是對已經使用的高鐵站來說,它們的建設一般需要很高的建設必要性,因此促進和提高了當地城市的發展。
  • 交通運輸9大基礎網絡 重慶這樣建
    1月5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市交通局有關負責人,對《方案》進行了詳細解讀。  市交通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方案》旨在加快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互聯互通、快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打造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
  • 小熊餅遊記,繁華的印記,帶你一起暢遊繁華重慶
    大家好,我是小熊餅,今天帶大家一起暢遊重慶。重慶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是一座充滿靈性的城市,山水縱橫、萬物茁壯;重慶,是一座富於傳奇的城市,歷史悠遠、文化瑰麗;重慶,是一座飽含激情的城市,血性陽剛、勤勞聰慧。
  • 鹿晗王千源新劇又現重慶軌道交通
    有網友說,《在劫難逃》可以說是又一個《隱秘的角落》,精緻的重慶取景、霓虹般的美學、超越現實的時空概念等,使得這部劇短短幾天就備受關注。  記者看到,這部劇是在重慶取景,觀眾可以在劇中看到很多標誌性的建築,比如渝中半島、千廝門大橋、長江大橋等,這些都是重慶的標誌性地標。
  • 重慶軌道交通TOD首批示範項目開展一體化城市設計
    人民網重慶12月24日電(胡虹)24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組織召開重慶市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新聞通氣會,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四部門從政策、規劃、建設實施等方面出臺了系列文件,全面統籌推進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
  • 重慶映像
    ;● 感受夜間由張藝謀導演的「印象武隆「山水實景演出;● 不起大早,不趕夜路,舒適出行。這裡是國際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唯一外景地,麥可貝拍攝影片《變形金剛4》的唯一自然景觀拍攝地及《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等眾多影視節目的拍攝地。
  • 重慶曾家巖大橋通車!重慶朝天門地鐵站開通!
    重慶曾家巖大橋通車!重慶朝天門地鐵站開通!文/雙姐旅遊綜合「華龍網」、「重慶發布」、「重慶軌道交通」報導,2020年第一個早上睜開朦朧的雙眼雙姐朝窗外望去天啊曾家巖大橋上飛奔著好多小車車趕緊翻開新聞2020年12月31日重慶曾家巖嘉陵江大橋主線正式通車軌道交通1號線朝小段6號線支線二期也於今日正式開通試運營
  • 重慶8000輛公交車保障市民出行
    3月17日,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發布消息,隨著全市復工復產快速推進,人員流動明顯增加,城市公共運輸客流不斷回升,截至3月16日18時,主城公共運輸客流量達212.2萬人次,較3月15日增長52.9%,較上周一增長60%。
  • 湖廣會館,重慶隱秘的角落!
    晃眼就能擁有穿越百年的古風大片,這樣的魔幻打卡地只能怪湖廣會館太低調了,沒被別人發現火起來。你可以漫不經心地路過光影籌下的門窗邊,也可以選擇輕靠外邊的石欄,不管怎麼拍都是曼妙的人間仙女。裡面的小戲臺更是古代大戶人家才有的配置,運氣好的話,會遇到重慶各大戲曲協會齊聚會館,一場場經典好戲帶你領略清代的戲曲文化。
  • 軌道環線(二郎-重慶西-重慶圖書館)已進入不載客試運行
    10月20日,重慶交通開投集團召開2020年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會議稱,目前全市共有4個軌道交通項目進入不載客試運行階段
  • 天友核桃花生奶邀你一起打卡重慶地標,蝦鬧一夏放肆嗨!
    與它一同成長的天友核桃花生奶,也已經陪伴了重慶人20年。多年前的老重慶可能你已忘記,但核桃花生奶還是20年前的那個味道。(點擊觀看)天友核桃花生奶帶你一起,打卡重慶地標建築,重溫兒時的味覺記憶,重新探尋這座城市的發展。
  • 重慶 就是火!
    這是你打開的第幾篇重慶故事?10月25日上映的《少年的你》,易烊千璽、周冬雨、校園霸凌……一系列組合讓影片迅速登上熱搜榜單,也給影片取景地重慶又添了一把火。自從一座洪崖洞成就了網紅重慶,這座城市的熱度一路飆升,成了國內最火爆的目的地之一。重慶究竟有多火?
  • 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來了,全長52公裡,為何有人質疑是重複建設?
    日前,重慶又一條軌道交通規劃正式落地,這就是軌道交通27號線。該線路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軌道快線,西起璧山,東至重慶東站,將串聯起大學城、沙坪垻、大坪、南坪、茶園等組團,據公開資料顯示,軌道27號線項目正線全長約 52公裡,從璧山出發,向東穿縉雲山後,經虎溪站、大學城南站、寨山坪站至西永站,後穿越中梁山至磁器口站、沙坪垻站,石橋鋪站、大坪西站,到達重慶菜園壩火車站,然後穿越長江到達後堡和南坪站,最後抵達茶園新區的重慶東站。
  • 嘀嗒順風車牢牢佔據重慶人民首選出行品牌
    作為對2020這一年來的梳理和總結,由重報都市傳媒旗下上遊新聞、重慶晨報、重慶商報、重慶晚報聯合打造的2020上遊生活總評榜已經正式揭榜,在「網絡出行」類評選中,嘀嗒順風車成為2020年度最受重慶人歡迎的順風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