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五天就是除夕了,不知道大家打算怎麼度過這個春節假期呢?是不是通宵追完沒追的劇,再一覺睡到自然醒?
說到追劇,就不得不提追劇圈的鄙視鏈: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臺劇>內地劇。
2019年其實有好幾部口碑大爆的內地影視劇,但不要高興得太早,並不是內地劇水平拔高了。
因為你可以發現,口碑大爆的有古裝正史劇,也有各大熱門網絡小說改編劇,但唯獨貼近生活的職場劇卻永遠在被觀眾詬病……
內地的職場劇更像是披著各個行業外衣的戀愛劇。
就像微博推薦的不切實際的瑪麗蘇小說,看多了容易對職場產生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認知障礙。他們二者的一大相同點就是主角都自帶開掛般的主角光環——
職場劇中的第一類主角是年紀輕輕身價過億,遊刃有餘地玩弄著行業規則的商業精英們。
比如近期熱議的《精英律師》中的男主角羅檳:
打官司從來沒輸過,出門配專職司機坐林肯頂配轎車,一人坐享北京黃金地段寫字樓的碩大辦公室,諮詢費一小時開價10萬……
再比如《歡樂頌》中的安迪:
紐約歸國的高級商業精英,投資公司的財務長,三兩句話就能完成企業併購案,仿佛打兩個電話就能解決工作中動輒上億的大單子……
這樣的劇情雖然看著「很爽」,但卻讓觀眾很難入戲。
畢竟職場就在你我身邊,太過理想化的劇情會讓觀眾感受不到劇中人物的專業度,感受不到行業應具備的素養和難度。
甚至會讓部分未適齡觀眾誤認為,職場也不過如此,每天的任務就是喝喝茶聊聊天,坐著不動錢就自己追上門了。
第二類主角是雖然工作能力不行,但總能遇到開掛般男主的職場傻白甜們。
比如《我的真朋友》裡楊穎飾演的「房產中介菜鳥」程真真:
丟了工作?沒關係,男主角分分鐘可以幫忙找到房產中介的新工作。工作中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客戶直接和房東籤合同,給公司帶來了損失?沒關係,男主角會一力攔下所有責任。
這一類的職場劇比第一類還過分!
第一類至少勉強可以算是「偽職場」,只是缺少對職業特殊性、專業性的深入開掘,也沒有塑造一個具有專業精神和職業態度的真正職場人角色。
但第二類職場劇卻大搖大擺披著職場劇的外衣,其實只是在特定的場景下上演一幕又一幕的分分合合感情偶像劇而已。
比如講述了一群急診科醫生戀愛日常的《急診科醫生》,展現了一群婦產科醫生分分合合愛情線的《愛的婦產科》,還有頂著翻譯官頭銜談情說愛的《親愛的翻譯官》……
並不是說一部成功的職場劇就不能出現感情戲份,但如果一部打著體現職場生存現象旗號的電視劇,男女主角卻完全不用考慮生存與溫飽,也不用擔心被炒魷魚,上班期間隨便溜出去約會,拿著兩千的月薪,卻可以在上海整租一套精裝修公寓……
而現實中的你卻是月入兩萬還在兢兢業業,生病都不敢隨便請假,天天加班到晚上十點,還要擠末班車回到郊區的合租三居室……
那到底什麼樣的劇才是合格的職場劇呢?
比如從2005播放了十四季的美劇《實習醫生格蕾》,雖然也描寫了一群年輕的實習醫生之間的情感糾葛,但用更濃厚的筆墨展現了他們在事業上的前進與磨練,同時把美國醫療制度的問題展現給了觀眾。
比如2014年上映的韓劇《匹諾曹》,在用李鍾碩的肉體吸引了一大波迷妹之餘,也以記者群體的生活為背景,追求真實的年輕社會部記者們為主人公,講述了新聞報導與事實真相的距離。
比如2019年播出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講述了主人公東山結衣不顧職場的「加班文化」堅持從不加班,只要到時間就立刻下班,享受人生的故事,折射了日本企業員工過勞現象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觀眾到底想在職場劇裡看到什麼?
我們想看到真實的職場生活,想看到不同行業的日常狀態,想看到的是原來你我都一樣,每一天都在為生活中的瑣碎而感到焦慮:
交不起的房租、需要排隊的合租房、工作中做不完的ppt、背不完的鍋、難以交流的溝通對象、通勤兩個小時,還會被早晚高峰擠到變形……
這些細節才是真實的職場生活,而不是穿得光鮮亮麗在寫字樓裡走路帶風、打電話喝咖啡就解決了所有的麻煩和問題。
所以,希望未來的國產職場劇可以長長心,嘗試用職場視角解讀社會現象,講一講真正職場人的現實生活,看一看不一樣的職場人生,別總讓我看別人家甜甜的愛情故事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