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很多年紀比較小的讀者,可能還不知道《風聲》的重映意味著什麼,或者說有多寶貴。
這麼給大家形容吧。
如果說最近重映片票房第一的《誤殺》,是華語電影人站在巨人肩膀上拍出的好作品,那《風聲》無疑就是那個巨人之一,在它面前,《誤殺》都只能算是一個後生,小輩。
而且有趣的是,《風聲》的影史地位,是在影迷這十年的回望裡才慢慢得到擺正的。
當《風聲》吹過十年之後,是很多人偶然回頭重看才發現,原來我們當時也可以有這樣寬鬆的審查尺度,支線甚至可以有明顯的同性戀存在。
原來我們一部商業類型片,可以匯聚這麼多頂級演員,視聽也可以拍得如此高級,劇本還這麼紮實,處處伏筆,綿裡藏針。
那種感覺,就像昨晚我們推文留言區,熱評第一那位用的那兩個字一樣:
「絕了」。
這種稀缺,在越來越多「今時不同往日」的哀嘆裡愈加顯像。以至於10年代後的影迷圈裡一直流傳著那麼一句矯情話,叫,「風聲之後,再無傳奇」
聽上去有些誇張,但說到底,都是大家對那陣風聲的懷念。
《風聲》
關於這陣風聲,我們今晚先不展開故事,先來看海報。
我估計很多年輕觀眾都沒有在國內海報上見過這種架勢,撲面而來的壓抑和冒犯性——
海報C位的是一個刑具老虎凳,而且帶刺,帶血。
這其實是在暗示片子的第一層視覺性的尺度,暴力和血腥。
再往上看。
中間是一片漆黑的日本兵,背拍視角弔詭,拍得猶如陰兵過境,而整個海報唯一反光的,也是每個日本兵高高舉起的刺刀。
但是你要再往裡細看,就會發現這一幕是別有縱深的。日本兵們對面還有另一群人——被聚集在一起的百姓。
百姓頭頂的海報也給出了他們被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日本政府祝中華民國建國二十周年」
當時這個「國」指的是1940年在日本扶持下成立的汪偽國民政府,而汪偽政府當時在日本的授意下把「反gong,剿匪」作為第一國策。
這是在交代電影尺度的第二層,政治性的歷史背景。
再繼續往上。
海報最上面是陰雲壓頂,暗合電影故事氛圍的壓抑。
底部是繚繞的香菸,代表人物各自的困境和愁容,香菸也是電影最後結局的關鍵線索。
陰雲下,六個角色(分別由周迅,李冰冰,王志文,蘇有朋,張涵予,黃曉明飾演),所有角色照片是黑白的,毫無血色,每一個的表情,也都是明擺著的各懷鬼胎。
這是片子的第三層尺度,戰爭下人性的叵測和陰暗。
我們再把這三層尺度,代入到這個故事中來看。
政治性尺度是故事的基底:
1940,汪精衛成立傀儡政府,開始大肆屠殺地下黨員,同時,大量汪偽政權的官員也遭到地下黨員的反向暗殺。
一場暗殺與反暗殺的政治角力在全國展開,而《風聲》選擇了微縮一角——一次關於暗殺情報的遞送。
地下黨代號為老鬼的臥底,在遞送情報時中了日本人為了找出臥底的圈套,於是在工作中經手過這份情報的5個人成為了老鬼的重點懷疑對象,被日本人帶到了一個叫做裘莊的秘密行宮裡,軟禁,逐一審訊。
「審訊」二字,就這樣黏連著溼噠噠的鮮血,帶出了這部片的視覺性尺度。
慢慢的,整個故事因為找臥底這件事,逐漸演化成了一個殺人遊戲,天黑請閉眼,殺手請睜眼,五個人爾虞我詐,自保,互毆,嘴臉被撕破,醜惡開始露出。
自然而然,故事便觸及了最深層的人性尺度。
具體的人性異化,我們後面再聊,這段我們再談一下表演。
我一直覺得,某種意義上就是因為這些尺度,才促成了《風聲》裡這場公認的「華語影史最佳群像表演」。
整部片裡,從主演到配角,都演到火力全開,大概是因為全片的封閉場景,硬逼著演員進入了一種類似角色處境的囚徒狀態
好幾個甚至奉獻出了演員生涯裡再難復刻的最佳表演。
黃曉明的日本軍官,成為了當時很多孩子的童年陰影,那種惡和偽善的同體,被他處理的入木三分。
張涵予的那場受刑,讓很多觀眾明白了什麼叫「隔著銀幕讓你感同身受」。
李冰冰借《風聲》拿下了第一個金馬影后,周迅也再沒拍出過比《風聲》更高分的作品。
更叫絕的是蘇有朋,那個唱青衣,愛著司令的白小年,讓他徹底告別了五阿哥和杜飛的束縛,拿下了出道後的第一個表演獎項。
演技這一塊,具體的就不展開了,這十年專門分析他們表演的文已經數不勝數,大家可以去搜來看看。
我想再聊點大家很少提到的東西。
一
把故事藏起來講
這部電影讓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地方是,它懂得「藏」。
一個是藏細節,去玩味人物設定。
每一個主要角色,都在人設上進行了頭髮絲級別的細節推敲
這不是比喻,是真的頭髮絲。
蘇有朋飾演的白小年有一段戲,是他被審訊前的獨角戲。
他在自己房間裡,對著鏡子唱青衣,精心梳妝,突然發現自己頭髮上多了一根白髮,立刻停下嘴裡的小調,去把那根白髮捋出來,拔掉。
為什麼要加這麼一根頭髮?
因為這一根頭髮一拔,立刻就夯實了白小年的人設——他認定了自己是可以出去的,他對自己的靠山有絕對的自信。
而且一個心裡有鬼,或者,擔心自己被揭發的人,是不可能如此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的。
電影裡的其他人物當然也都不缺這一類側寫。
我給大家舉一段5個人物登場戲的例子吧。
電影開場,他們五個接觸過機密文件的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秘密帶到裘莊,在莊園入口,汪偽政府負責情報的王處長迎接五人。
這場戲一共3分鐘,但妙的是,每一個人物都在這三分鐘裡完成了人設的初步建構。
第一個說話提異議的是顧小姐,一副剛喝完酒的微醺模樣,天不怕地不怕。
第一個走進門的是白小年,走的時候不忘給了王處長一個白眼。
第二個走的是金處長,他沒有像白小年一樣直接看王處長,而是在走過之後,偷偷拿眼睛回瞄。
第三個走的吳大隊,昂首挺胸,直接無視了邊上的王處長。
最後一個走的是李寧玉和顧曉夢兩個女性,李寧玉表現的最膽怯,低著頭,不敢看王處長,一副心虛的樣子。
觀眾從這裡開始對這五個角色的性格有了初步印象,但也同樣會產生疑惑,為什麼這些人會是這麼迥異的反應?
緊跟著的一段審訊戲,便立刻給出了答案:
顧曉夢家是給軍部捐過一架飛機的富商大賈,背景硬,這才敢頂撞特務處處長。
王金水靠的是家裡的軟飯,裙帶關係入的職,吃軟怕硬,懦弱膽小,所以只敢偷偷回頭看王處長。
白小年是司令養在單位的同性情人,有司令作為靠山,看人都低,有恃無恐,直接給王處長白眼當然是他會做的事。
吳大隊是軍隊的人,官銜比特務處的王處長更高,軍人看不起特務,自然不把他放在眼裡。
李寧玉是唯一有能耐的,密碼天才,但是卻也是最沒背景的一個,所以她表現的最怯。
你們看,就是這麼兩場戲,幾個細節,5個角色直接就立住了,毫無廢筆。
另一個是藏情,去玩味人物關係。
明面上的關係我就不說了,說幾個被編劇藏起來的感情線。
王處長對顧曉夢,其實有情的,但電影沒有明說,只是通過很多細節來暗示。
在顧曉夢被吳大隊欺辱後,王處長是第一個出現的,還送上點心,說上一句「我都在」。
最後對顧曉夢用刑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暴躁,還有對顧曉夢說的那三句話,都不同於他對其他人刑訊逼供的時候那種從容。
不得不對顧曉夢用刑的時候,他也不忍心看,背過了身去,最後半路叫停,這可都是特務人員的大忌。
最後更是他親手槍斃了顧曉夢,他很清楚,如果她不死,最後會生不如死。
另一對是司令和白小年,這是一段半公開式的同性之戀,電影想明說,但是不敢。
白小年因為字跡和老鬼的相仿,第一個被架上了老虎凳,他盼著司令來救他,卻沒想到,日本人叫來的司令,為了自證清白,領了日本人的命,親手殺了自己往日的愛人。
這也是蘇有朋整部片最高光一場戲,他看到司令朝自己走過來,以為愛人是來救他的,但沒想到,是來殺他的。
那個眼神,是心比身體先死的外露。
二
為什麼值得二刷?
再講講我為什麼會覺得大家都應該去把這部片再看一遍吧。
很多人對這部片的理解只落在了「找到老鬼是誰」上,所以覺得知道真相後,二刷它沒有什麼大意義。
但我反而覺得,這部片最不重要的是真相,主創真正想給我們看的是真相逐漸浮出的那個過程。
而這個過程,就是戰爭對於人性的異化。
這是一個國共陣營對抗的故事,但厲害的是,電影好像並不急於去分清敵我立場。
劇本對五個人的處理,都不是簡單的出於黨派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出離了政治立場的人性對立。
通俗點說,就是模糊掉陣營,專注於給我們看這群人在戰爭中的互害,看每個人都在忙於找面具偽裝,然後栽贓。
上面我提到的第一場詢問戲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5個人的審訊,有4個在訊問的時候,全部給了臉部特寫,只有李寧玉那段,給的是近景。
這是因為另外四個,全部都在自己的利益出發,忙著栽贓陷害,電影想用特寫給我們看,那種嘴臉撕扯,露出。
只有李寧玉選擇了沉默,所以她是近景。
但即使互相栽贓,他們也依舊都是那個戰爭時代的受害者。
顧曉夢為了信仰,救國,要犧牲自己和父母的生命。
吳大隊為了臥底,要殺自己人,還要承受軍統的酷刑。
李寧玉堂堂留美高材生,為了自己和愛人活下去,被日本人百般羞辱。
白小年把自己的一切都委身自己愛著的司令,卻被司令親手殺死。
金生火被刑訊嚇成了瘋子,餵了自己子彈。
在時代的重壓下,他們大多沒有其他選擇,而這些人的命運,才是這部片的母題藍本,《風聲》的立意也從來不是單純的主旋律。
而是更深遠也更純粹的那兩個字:
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