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電視連續劇《蘇東坡》製作精良、考究,不戲說,編劇還是一位大學教授。便找來一看。
這一看,發現這部號稱「重大歷史題材」的連續劇,只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粗編濫造」。戲中服裝道具不合史實就不說了,故事情節也改編得亂七八遭,比「戲說劇」還要戲說,違背史實與歷史常識的地方,俯拾皆是。
這部戲,每一集都是槽點滿滿。現在單來看第三集。
1
第三集說到嘉祐二年,蘇軾參加殿試,接到的試題是一道策問。從電視畫面看不出這道策問題具體是什麼,但可以看出是幾個字。
這裡,編劇顯然不了解科舉考試中策問題目為何。策問並不是幾個字,而是由考官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通常跟治國現實有關,略加闡述,然後請考生回答對策。也就是說,策問通常是一段幾百字的話,哪裡是幾個字就能概括的?
2
那麼蘇軾如何回答這次考試的策問呢?劇中透露了蘇軾制策的一些句子:「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
其實,蘇軾從來沒有寫過「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的策論。這篇策論,其實是蘇軾之弟蘇轍所寫。而且蘇轍寫此策論的時間,也不是在嘉祐二年的殿試上,而是在嘉祐六年的制舉御試時。編劇為了突出蘇軾的見識、膽略、勇氣過人,使用了移花接木之術,將弟弟的文章送給了哥哥,而且將時間提前至嘉祐二年。
3
按電視劇情節,殿試結束後,蘇轍對蘇軾所寫的策論感到很擔心,對兄長說:「哥哥,你的策論寫得太過尖銳了。」
蘇軾呢,義正詞嚴地教訓弟弟:「子由,若是為了一己安危而不顧國家社稷,那你我出來做官為何?倒不如在眉山老家安分守己,太太平平,頤養天年。」將蘇轍訓得一愣一愣的。看著如此錯位的對白與面畫,我感到非常滑稽。
4
更搞笑的是,蘇轍與哥哥對話時,自稱「子由」。子由是蘇轍的表字,按古人稱謂習慣,一個人是不可能自稱表字的,因為表字乃是取來供他人稱呼自己的。
5
同一集中,歐陽修稱範鎮為「蜀公」,也是莫名其妙。範鎮封蜀郡公,後人以「範蜀公」相稱,但範鎮封蜀郡公我記得是在宋神宗朝,仁宗朝的人怎麼可能叫範鎮為「蜀公」呢。編劇大概想顯擺自己的學問,卻露了馬腳。
6
還有,劇中眾官稱王珪為「大人」,也是編劇不解宋人稱謂所致。宋朝官員相面,其實並沒有互稱「大人」的習慣,據《陔餘叢考》,「覿面(見面)稱大人,始於元明耳。」互稱「大人」是從元明開始的。
7
電視劇接著講,由於蘇軾制策言論出格,仁宗震怒,拍了桌子。御史臺將蘇軾抓入大獄。太學生喊著要殺蘇軾,朝中一夥大臣也提出將蘇軾殺頭。
其實,蘇軾除了後來那次「烏臺詩案」,並未下過御史臺獄。上面情節,完全是編劇胡編亂造出來的。
事實上,在嘉祐二年的貢舉考試中,蘇軾的文章立論平平,全無過激言語,怎麼可能會惹來牢獄之災?即便是嘉祐六年制科考試,蘇轍(注意是蘇轍)在策論中大罵仁宗,宋仁宗也並未生氣。
8
電視劇中,宰相韓琦也想深罪蘇軾:
這同樣是編劇的胡扯。因為歷史上,韓琦對蘇軾極為愛護。嘉祐六年制舉開考之前,京城的士子都躍躍欲試,韓琦對門客說:「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韓琦對大蘇小蘇之才,是十分賞識的。
9
第三集最後,宋仁宗授予蘇軾為翰林學士,當然也是編劇的扯蛋說法。不過,跟前面指出的那些錯誤相比,這個大概還可以說是文學性虛構。
只是,看這部戲的人,千萬不要被它誤導,以為《蘇東坡》是什麼歷史正劇。熱愛這部戲的人,也千萬不要再吹噓它「不戲說」了。
歡迎關注本公號
長按下面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