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胖超級晚 | 《摔跤吧!爸爸》華麗逆襲 體育電影的反思
VOL:756
█ 一部不以歌舞取勝的印度影片紅遍中國,被中國媒體影評預言篤定成為今年口碑最佳院線電影。5月15日公映次周,累計票房過4億元人民幣(約6000萬美元)。之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展映門票90秒被搶購一空,主要影評網站評分都在9分以上。排片從10%升至30%、單日票房從1000萬飆升至近1億。
截至昨晚,該片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破5億元,遠超過北美市場1239萬美元票房成績,更超過印度本土稅後總票房(38.8億盧比,約4.2億人民幣),中國內地成為該片最大票房貢獻市場。甚至將同一天上映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銀河護衛隊2》拋在了身後。
█ 影片男主阿米爾·汗(Aamir Khan)是寶萊塢巨星,在中國備受追捧,影迷稱他"米叔"。之前,他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我的個神啊》都很受歡迎。
█ 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的是印度優秀摔跤運動員馬哈維亞·辛格·珀尕(Mahavir Singh Phogat)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世界摔跤冠軍的故事。影片的社會反響空前,印度傳記作家、編輯沙姆亞·達斯古普塔(Shamya Dasgupta)說,珀尕家三姐妹故事十分勵志,希望通過這部影片鼓勵更多家庭,無論是在印度農村還是城市,給自家女兒一個發展體育生涯的機會。
█ 印度地方政府注意到了影片的社會價值。已經有4個邦的政府把這部影片納入宣傳性別平等、杜絕墮弒女嬰等陋習的公共宣傳計劃,提供減稅優惠鼓勵影院放映。
█ 中國網民議論紛紛:中國不乏類似故事,為什麼鮮見類似大片?為什麼我們拍出的體育電影取得不了如此成績?影評人認為,這匹黑馬成為爆款的主要原因在於觀眾們自發的口碑傳播。而打動觀眾的是影片的題材和立意。
█ 影片題材屬於體育電影,雖然,通常體育片套路較舊,充滿了勵志雞湯,但這部片子精細程度遠超其他體育電影。例如,中國觀眾為影片中演員真實展現的摔跤場景而刻苦訓練的敬業態度點讚。
男主角阿米爾·汗為了出演角色19歲、29歲和55歲三個年齡段,先增肥28公斤,之後再健身5個月減肥25公斤,苦練摔跤技巧的同時不放過一絲動作失誤。片中飾演「女兒」的四位女演員先前對摔跤一無所知,準備期間集中訓練了7-9個月,每周連續訓練6天,受傷是家常便飯。
█ 雖然父親將自己的夢想寄託或者說是「強加」在女兒身上這一主線劇情引起了一定爭議,但放在女性地位不高、常被當作家庭附屬品的印度社會大背景下,這部電影讓人看到了印度電影人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對父權、女性命運、家庭教育等社會議題的強烈關注和表達,傳遞信念、夢想、自由、堅持等正能量的無畏和勇氣,讓觀眾感動,引人深思。
█《摔跤吧!爸爸》製作水平在水準之上,劇情飽滿,懸念迭起,節奏張弛有度,娛樂性強、可看性高,具備成熟商業電影一切元素。中國觀眾入戲,是因為敘事核心所講述的也正是當下中國人曾經以及正在經歷的重大生活問題,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 這部體育電影已經超脫了體育的簡單範疇上升到了人類社會的高度。
█ 目前,中國市場上幾乎看不到體育題材國產電影,如前幾年《激戰》、《破風》等少有的幾部運動題材的國產電影也是融合了動作、青春等其他時髦元素,並非純粹展示運動與成長的影片。《摔跤吧!爸爸》影片結尾,印度國歌響起時,不僅銀幕內父親和女兒完成夙願淚流滿面,也引起了銀幕外向來認同通過體育競技為國家爭得榮譽、極具家國情懷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摔跤吧!爸爸》對中國電影人是一個極大觸動,反觀國內,那些拿著高片酬、演技差、不敬業的引起全民痛斥的中國演員,該影片中所有印度演員的拼勁讓人敬佩,也值得中國演員學習。一般印度電影成本構成較為平均,日常製作、場景搭建分別佔30%和15%,而特效和演員成本一般都佔到15%-20%左右,基本不會出現像國內演員片酬擠佔製作成本的情況。
█ 國內體育電影不僅數量稀少,質量同樣堪憂,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類似《摔跤吧!爸爸》這樣票房、口碑雙贏的現象級體育電影。從2005年算起到2014年,近十年來中國內地製作的體育電影只有兩部——2008年《扣籃對決》,票房100萬;2012年《跑出一片天》,票房3千萬。長久以來,體育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佔有率較低,除了存在客觀的技術難度外,投資回報率較小一直是一大因素。
█ 1934年,孫瑜導演的《體育皇后》,可以說是中國體育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新中國建立後,《女籃五號》成為了第一部具有影響力的體育題材電影,該片於1957年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1960年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1981年上映的電影《沙鷗》,則是另一部極具時代感的體育電影佳作,成為一代人心目中的永恆記憶。
█ 前幾年,彭于晏主演的《翻滾吧!阿信》,而後中國香港導演林超賢的《激戰》、《破風》雖有一定影響,但距離《摔跤吧!爸爸》相去甚遠。據聞,著名導演陳可辛一直在籌備電影《李娜》,改編的正是網球名將、武漢姑娘李娜的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