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酒桌文化battle!誰的吃相最難看?

2020-12-23 全世界原全歷史

最近銀行勸酒事件將酒桌文化再次擺到了風口浪尖。

一杯酒展露的不僅是面子問題,更是官場、商場的一大陋習。由此想起「勸君更進一杯酒」,只覺再也不可直視。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

據考古證明,距今七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已經開始穀物釀酒,公元前2800~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

及至上古三代,有了文字記載之後,在商朝時期中國人掌握了曲粟釀酒。

《尚書·說命》記載殷王武丁與大臣的對話:「若作酒醴,爾為曲櫱。」曲是酒母,又叫酒麴;櫱是麥芽、谷芽之類的糖化發酵劑。

中國是農業大國,這一時期,多以糧食釀酒,古書上說「少康始作秫酒」,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君主;秫是一種黏性的黍,北方人稱為「黃糯」。

到了商代又有「黍酒」、「稷酒」,都是糧食酒。

周朝末年戰國時期,屈原的《九歌》裡才出現「椒酒」、「桂漿」。

漢朝以後才出現了花色繁多的「菊花酒」、「棗酒」和不勝枚舉的藥酒。

這些酒仍然是將花和藥配製在糧食酒裡釀成的。

至於葡萄酒,是西漢時期葡萄從西域傳入中國以後,在涼州一帶才出現釀造葡萄酒,所以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這般豔麗絕美的詩句。

從此,酒文化開始流行,還隨著無數愛酒人士的讚美,出現了與之相關的酒文化,並且產生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中國的文人名士大多愛酒,無酒不歡。

李白說: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便是他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蘇軾也愛酒,他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若說美酒之於文人雅士是酣暢淋漓與文思泉湧的媒介,那現在的酒桌文化就已經偏離了方向,最多是酒後吐真言罷了。

新近銀行勸酒事件引發的並非是群眾對酒的怒氣,而是對酒之背後那些趾高氣揚狀態的無可奈何。

酒在世界各國都有,偏偏酒桌文化在中國卻特立獨行,走得頗為歪歪扭扭。

你若是「天子呼來不上船」,他就能叫你「垂眉折腰事權貴,實在不得開心顏!」

你要是「酒酣胸膽尚開張」,他就能叫你「 三杯竹葉穿心過,朵朵桃花上臉來!」

到頭來,愛酒者變成恨酒者,樂趣變成無可奈何大折磨。

酒到底怎麼走上歧途,就此一抹臉成為部分人手中利用的工具,很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描繪了一場宴會,其中對一開始文質彬彬到酒過三巡混亂不堪的場景進行了極度寫實的描繪:

前面說「賓之初筵,左右秩秩......酒既和旨,飲酒孔偕。籥(yuè )舞笙鼓,樂既和奏......以洽百禮。"

主人跟在客人身後,隨時斟酒。所謂「賓載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爾時。」

幾杯黃湯下腹,原本規矩禮貌莊重威嚴的賓客都變了模樣,好像妖怪脫去了人皮,露出了本相。

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左搖右晃:「舍其坐遷,屢舞仙仙。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曰既醉止,威儀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真是醜態畢露,可笑之極,所謂「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郵。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酒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酒與社交禮儀相互交織融合,代表著社交的高潮,故此宴會又叫「酒宴」,所謂無酒不成宴。

宴會這種社交場合,更多的是以酒會友。

在此基礎上,酒的含義脫離了本身作為飲食的調性,穿上了禮儀的外套。

故此,酒文化的內核,實際上屬於禮儀文化。中國是禮儀之邦,所謂色愈恭,禮愈至。由此引申,酒愈深,禮愈恭

有個字「醴」,一半從酒,一半從禮,可以說是將酒和禮的融合展示的恰如其分。

這種情況的酒禮結合,在中國特定的文化之下,逐漸又向權力露出了諂媚的笑容。

在一開始,勸酒是上對下的行為。

據說三國劉表十分喜歡勸酒,曹丕《典論·酒誨》裡記載:「(劉表)又設大針於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針刺之。」

意思是說,劉表每次勸酒,看人喝醉倒地了,就拿起放在桌子下的尖棍子戳人的屁股,把人戳醒繼續喝。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

《三國志·魏書》第十八卷有云:「太祖徵荊州,至宛,張繡迎降。太祖甚悅,延繡及其將帥,置酒高會。太祖行酒,韋持大斧立後,刃徑尺,太祖所至之前,韋輒舉斧目之。」

這裡是說曹操勸酒的時候,典韋就舉著斧頭站在後面,被勸酒的人一件這樣,哪裡還敢不喝?

《三國志·吳志·虞翻傳》記載:「權既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

孫權勸酒的時候發現有人裝醉,竟然舉起刀要殺人!

諸如此類,可見酒逐漸成為權貴手中的武器,究其原因,大概是位高權重的人都喜歡看別人示弱的緣故。

有詞曰:不勝酒力。現在看來,掌權者應當十分看重「勝」字,故在酒桌上也喜歡以酒勝人,盛氣凌人。

與勸酒相關的,敬酒的敬,罰酒的罰,都散發著權力的威勢,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壓迫。

上位者有權柄觀念,你來我往,你退我進,下位者有求於人,故此酒桌文化更加盛行。

所謂「感情深,一口悶」,「都在酒裡了」這種話,表面穿著情誼的外衣,實則在上下人情關係之下,本質是強制與脅迫

有的人是為了通過喝酒獲得面子,有的人是為了得到利益,捫心而問,真正的朋友絕不會用酒來強迫你。以酒為脅迫手段,其背後必然有其他的目的。(當然,真正的純粹酒徒除外。)

曾聽聞現在有一種工程公司,專門設置一個崗位叫做「經營專員」,所謂經營者,正是經營政府關係,其手段便是酒桌文化。

他們把酒桌文化稱之為「圓桌文化」,而圓桌文化是「長桌文化」的先行者。(長桌文化即籤訂合同的談判活動)

意思就是酒桌上搞定這些利益關係者,會議桌上的談判便水到渠成。

在這裡,酒桌文化之下隱藏的利益關係,不可細說。

《說文解字》裡說: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從水從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兇所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儀狄。

可見,古人一開始就知道酒的含義。這句話中「就人性之善惡」,不正是我們說的酒品看人品嗎?心善者,喝酒不壞事;心惡者,杯酒壯慫人

酒,本身沒有善惡,也不必談酒色變。白居易說: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三二小友,談天說地,淺酌幾杯,何其美好的意境。

推杯換盞,平等交流,若感情本深,一杯清酒,縱然白日放歌也自在;若以酒為刀,半杯黃湯,必定西出陽關無故人。

最後!

還有很重要的!

你!憋忘記點讚、在看、分享

激情三連!

相關焦點

  • 新世相和航空管家,到底是誰「吃相難看」?【一周回顧】
    原文我來轉述如下:1、航空管家「吃相難看」:航空管家在活動之後瘋狂發稿,把好好的情懷搞的快要流產了,真是「吃相難看」。新世相的內心是流淚的,寶寶心裡苦。2、新世相「吃相難看」:新世相好歹也是拿著客戶的錢在做活動,結果創意策劃活動情懷都好像是一個人的,作為一個KOL沒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名利都要、「吃相難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新世相「吃相難看」,還是航空管家「吃相難看」?
  • 《花木蘭》吃相太難看,魔改中國文化,口碑「翻車」只是提個醒
    近日,在國外頗受好評的《花木蘭》在國內上映,但公映後卻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評論一路走低,還被指魔改中國文化,醜化中國人,並挑出了諸多歷史細節的硬傷,為何花木蘭這樣一部中國題材的大片,卻在中國翻了車?《木蘭詩》作為一首北朝樂府詩,講述的是北魏的歷史人物,而《花木蘭》中卻將木蘭安排在福建土樓,這是最基本的歷史錯誤
  • 《花木蘭》吃相太難看,魔改中國文化,口碑「翻車」只是提個醒!
    近日,在國外頗受好評的《花木蘭》在國內上映,但公映後卻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評論一路走低,還被指魔改中國文化,醜化中國人,並挑出了諸多歷史細節的硬傷,為何花木蘭這樣一部中國題材的大片,卻在中國翻了車?《木蘭詩》作為一首北朝樂府詩,講述的是北魏的歷史人物,而《花木蘭》中卻將木蘭安排在福建土樓,這是最基本的歷史錯誤。先不提土樓是宋元才出現的,時間差出了幾百年,而最關鍵的當時福建是南朝的地盤,而北朝皇帝居然徵召一個南朝人去邊塞打仗,就這一點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1923年,一部名為《傅滿洲之謎》的電影首次上映,便轟動一時。
  • 網友大罵:吃相太難看
    網友大罵:吃相太難看 2020-12-18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知名女星回應直播失控:吃相很難看
    知名女星回應直播失控:吃相很難看 2020-12-09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知名女星發聲:吃相很難看
    她認為直播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而不是商品本身,自己有自己世界觀的邊界,有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純粹為了帶貨的直播模式吃相難看。一臻清酒有一說一,有的直播賣貨確實吃相非常難看
  • 小花硬蹭熱度吃相難看
    2.小花硬蹭熱度吃相難看?小花真熱鬧是公司力捧的一位,現在對她的新片也很重視,早早就開始了宣傳,營銷都已經跟上了。但由於她蹭熱度的吃相太難看,所以網友壓根就不買帳。
  • 臺報:高雄市議員批民進黨吃相難看且兩套標準
    臺報:高雄市議員批民進黨吃相難看且兩套標準 2019年06月11日 09:2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高雄巿議會國民黨團總召曾俊傑與巿議員陳美雅抨擊,民進黨吃相難看且兩套標準。高雄巿議員黃紹庭則表示,請民進黨當局把黑手拿開,讓高雄市長韓國瑜好好拼經濟。  曾俊傑表示,民進黨吃相實在很難看,「他們做(什麼)都可以、別人做(什麼)就都不可以」。對於人事問題,韓國瑜擁有任命權,如果真做不好需要被監督很合理,但如果什麼都沒做為何要阻撓?
  • 「全家上陣吃老闆」,這「吃相」真的很難看
    「全家上陣吃老闆」,這「吃相」真的很難看金 木而特力更倒好,他一家子齊上陣,對老闆「大吃特吃」,吃得「甘之如飴」,肆無忌憚,這樣的「吃相」真的讓人不敢直視,因為太難看了。「全家上陣吃老闆,甘之如飴被圍獵」,其背後是將公權當成了「吃飯」的「家什」,在特力更一家看來,公權就是一張「特殊的自助餐劵」,老闆們成了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對象,他們「吃」得昏天暗地、不也樂乎。
  • 臺媒:吃相難看!誰來接任高雄市長?綠營內定陳其邁暴露權力算計
    海外網6月8日電 高雄市長在韓國瑜遭罷免,如果接下來他提出選舉訴訟,高雄市將面臨長達兩年多的代理期,由誰來代理市長成為島內討論焦點。有消息指民進黨黨內共識,在2018年敗給韓國瑜的臺當局行政機構副負責人陳其邁「責無旁貸」,臺媒評論文章直指,擺明做球的罷韓,暴露出了民進黨的權力算計,吃相難看。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如果韓國瑜提罷免訴訟,民進黨高層消息聲稱,接下來高雄會面對長達兩年多的代理期,民進黨恐怕不能以過渡性的安排來思考代理市長人選。
  • 大衣哥兒媳婦直播賣過時羽絨服,價格虛高,被批吃相難看
    陳亞男賣過時羽絨服,很多網友還是不太買帳,直呼醜:「超級難看」「賣的是多少年前的庫存」「這衣服太難看了」「愁死了」「難看死了」「款式太老了」「太醜了,老氣」「沒有一件好看的」「老款庫存」「丟大衣哥的人」「大忽悠,誰買了誰上當」「吃相難看。
  • 就連王剛都發話,吃相真難看
    明星們正大批量湧入火鍋市場,吃相真難看今天某南衛視藝人又雙叒叕翻車了?這年頭誰嫌米多啊,眾所周知《快本》方面也一直在培養新人,從雙11到雙12兩次大型晚會,謝娜沒有露面,就連吳昕也沒有出現。沈夢辰、梁田、靳夢佳、劉燁四小花旦成為了芒果的未來之星去年春晚謝娜遭「群嘲」,沒有文化底蘊不足以主持春晚,買熱度實力翻車。
  • 為什麼外國人不再來中國旅遊,美國遊客說真相:吃相很難看
    為什麼外國人不再來中國旅遊,美國遊客說真相:吃相很難看現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增加,我們的旅遊設施也越來越完善,許多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來中國旅遊,體驗完全不同的風土人情,但是近年來,為什麼很多外國人不願意去中國?
  • 鞏漢林拍戲撈金,被嘲諷吃相難看,暴露了娛樂圈最悲哀的一面
    電影主線是圍繞宣揚國家文化越劇,明明是打著為觀眾展現戲曲藝術真正魅力所在的旗號>片子播出以後,有人批評片子太爛,鞏漢林打著老戲骨名號賺爛錢,吃相難看《如劇如戲》之所以是爛片,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故事缺乏內核支撐,人物和劇情完全浮於表面,細節轉變經不起任何推敲。
  • 解說因「吃相難看」四字被網友質疑偏頗Uzi,現已辭職
    在全明星賽上,最讓人期待就是個人的Solo賽了,而在昨天Solo賽也是十分精彩,有S9冠亞軍打野小天和Jankos的Solo,最終小天惜敗。還有Uzi和Bang的Solo,這場對決讓玩家熱血沸騰,最後Uzi憑藉自己精彩的操作,用維魯斯贏下了亞索,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喝彩。
  • 韓國的聚餐文化和酒桌遊戲
    聚餐的話自然就會喝酒,在酒桌上為了活躍氣氛等,由此便衍生出了聚餐文化和酒桌遊戲。本篇內容主要介紹韓國的聚餐文化和酒桌遊戲。聚餐文化在韓國倒酒是互相倒的。酒桌遊戲說完了聚餐文化,再說說最常見的酒桌遊戲吧。1. 訓民正音一個人先給出幾個輔音,酒桌上的人要說出以這些輔音開頭的單詞,說不上來的人就要被罰酒,可以適當地增加難度,比如說規定一下單詞的類型。
  • 知名女星回應直播失控:吃相很難看
    她認為直播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而不是商品本身,自己有自己世界觀的邊界,有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純粹為了帶貨的直播模式吃相難看。也有不少網友贊同她的觀點,覺得現在的直播帶貨確實有問題:一臻清酒有一說一,有的直播賣貨確實吃相非常難看。
  • 網傳跨年晚會將同臺獻唱,網友:歡瑞吃相太難看!
    網傳跨年晚會將同臺獻唱,網友:歡瑞吃相太難看了!提起成毅與袁冰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作為今年闖出來的黑馬,憑藉出演電視劇《琉璃》中的褚璇璣與禹司鳳,成毅與袁冰妍無疑成為了今年最受歡迎的CP。#袁冰妍褚璇璣#可是這對今年最受歡迎的
  • 周杰倫被同行炮轟的背後:恰飯可以理解,但吃相真的很難看
    5月18日,娛樂圈同行陳沂在社交平臺上髮長文炮轟周杰倫,直指他的新綜藝《週遊記》十分難看,並直言他不思進取,身邊儘是一幫恭維他的豬朋狗友。
  • 除了孫宇晨 還有誰在巴菲特午餐裡吃相難看
    除了孫宇晨,還有誰在巴菲特午餐裡吃相難看| 趣商業原每天都有幾十個掉進錢眼的年輕人在我門口爭得頭破血流。畢竟,他們是數量增長最快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愛好決定了品牌接下來的戰略方向,即盈利的方向。年輕人代表了未來的方向,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否意味著年長的更具沉澱的經驗就不值得一提了呢?要不然,孫宇晨在道歉前,怎會狂妄表示:這頓飯,是他想要給巴老上上課。數據顯然在反駁這一點,每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都會有數萬人來到伯克希爾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