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楊志剛
編輯|萬曉茜
紀錄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恢弘壯美,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鬥歷程,客觀圖解了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忠實還原了板門店中美籤訂停戰協定的場面,真實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偉大勝利舉國歡慶的情景,用影像重溫了民族記憶,唱響了英雄讚歌,用光影為民族鑄魂,為國家存照。
這部文獻紀錄片,受當時物質條件的制約又歷經時間的磨損,選用的那些原真影音素材已經有了黴點、刮花、掛絲,圖像的清晰度、聲音的飽滿度無法和時下的數碼影片相比。
但是,從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中讓觀眾看到: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中美雙方在國力、軍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以1950年為例,當年美國的鋼產量為8772萬噸,而中國鋼產量為60萬噸,美國是中國的140多倍;當年美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為2800億美元,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為人民幣446億元(折合美元100億,當時的匯率比),美國是中國的28倍。再從雙方軍隊裝備來看,美軍一個軍擁有火炮1428門,汽車約7000輛,坦克430輛;而志願軍一個軍75毫米以上火炮僅有198門,汽車約120輛,沒有坦克。此外當時美軍在朝鮮還有1100架作戰飛機和300艘艦艇,而志願軍卻沒有海軍空軍的掩護。總之,用天壤之別來形容絕不為過。
在這種客觀條件、歷史背景下,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科學地分析了雙方的優劣,做出了「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的正確判斷,果斷地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影片中很多畫面諸多情節震撼心靈、令人難忘。毛澤東莊嚴地告誡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韓戰,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為止。」 氣吞山河,豪氣沖天,鼓舞人心。
雄赳赳,氣昂昂,百萬雄師跨過鴨綠江的壯麗場景使人熱血沸騰;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捨生取義的英雄壯舉讓人肅然起敬;「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的歌聲大氣豪邁激蕩人心;毛澤東平時對個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卻瞞著所有人,把毛岸英生前穿過的衣物疊得整整齊齊放在一個小箱子裡一直相伴到老人家去世,直至1990年工作人員整理主席遺物時才被發現,開國領袖把老年喪子的情感煎熬默默珍藏了20多年,看到此處不由得眼熱鼻酸、潸然淚下。
終於,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暴、英勇善戰,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在彭德懷元帥的正確指揮下,在全國人民的鼎力支持下,與朝鮮人民軍同仇敵愾、協同作戰,經過兩年多的崢嶸歲月艱苦奮戰,讓美軍退回了三八線,被迫籤下了停戰協議,讓人揚眉吐氣,身為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
這部影片不僅讓觀眾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強,還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詮釋了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後確立大國地位的尊嚴之戰,是中華民族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給人以信心,有效地傳遞了正能量,表達了國家的意志,弘揚了主流價值觀。
《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素材來源於影音檔案,有我國戰地攝影隊拍攝的新聞簡報,有朝鮮拍攝的《告世界》,有美國拍攝的《韓戰一周年實錄》等。主創人員堅持客觀真實、影像第一的原則,大事不漏、小事典型,用留存的影像講述歷史解讀主題,而其中不少畫面、聲音是第一次公開,凸顯了文獻紀錄片的史料價值,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國家相冊」。
紀錄片故事的發生發展,需要由諸多生動有趣的情節來架構,本片故事性、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視聽細節,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可視性和藝術品質。抗美援朝老「戰士」口述歷史的選用,既避免了文獻片的沉悶單調,又豐富了影片的主題表達。
演員張涵予磁性聲音的解說,同影片風格完美統一,特別是當他念到四十五師崔建功師長「打剩一個連,我去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去當班長」這段話時,感人至深極富感染力,為作品增色添彩。
影片開頭,隨著鏡頭的推進,片庫裡擺放整齊浩如煙海的膠片盒呈現在觀眾眼前,好像帶觀眾走進了時間隧道,給本片增加了厚重感,歷史感。影片結尾,伴隨著「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的旋律,畫面由黑白逐漸變為彩色,顯然是對原來的畫面進行了上色處理,寓意明確,昭示著中國正在由弱到強,走向繁榮富強。
總之,這是一部良心之作、匠心之作、正義之作,在我感嘆主創人員情懷、擔當的同時,對他們的敬業精神、專業功底、文化品位也表示由衷的欽佩,感謝你們為觀眾奉獻了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文獻紀錄片。
(作者為山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
聲明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