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霑去世當年曾寫過一篇文章,稱杜麗莎為女歌手中的NO.1:「香港女歌星,如果真要論歌藝高強,相信難有人與杜麗莎匹敵。」
其時霑叔右肺癌症惡化,雖仍保持樂觀心態,但也做好了最壞打算,所以可沒有負擔,直言無忌,不怕引起糾紛,惹得其他女歌手不快。
黃霑將杜麗莎擺在首位,原因有二:其一,她天生有絕對音準(Absolute Pitch),不必聽任何樂器,可以隨口就唱出標準音高來;其二,她音域奇闊,據說有三個八度,是常人的一倍。故「和她錄音,真是享受。因為你只要提出要求,杜麗莎馬上就可以做到,技巧之高,嚇得人幾乎難以置信」。
咱不是搞音樂的,不清楚「三個八度」有多牛,既然黃霑這麼說,那一定是很厲害了,絕對能列入巨肺行列。對,「巨肺」的說法,也為霑叔所創,是對甄妮的誇讚。甄妮卻有點不領情,認為唱歌是用嗓子,根本不用肺,黃霑其實是想說她其他部位很巨大,但是不好意思,所以就說成「巨肺」了。
不管如何,「巨肺」從而走紅,有人為此搞出個香港五大巨肺的陣容,計有甄妮、葉麗儀、陳潔靈、「肥媽」瑪利亞和杜麗莎,個個嗓門奇大,聲徹雲霄。若按霑叔「本意」,應該還得把葉子楣加上,她有個「部位」更加巨大,且在電影中叫聲響亮、「悽慘」。
「巨肺」之人,除歌藝了得,皆脾氣火爆,敢怒敢言,大概氣息太過深厚,必須時常予以發洩才行吧,你看,甄妮便罵過陳奕迅、張栢芝、陳曉東、房祖名、鄧紫棋等人,葉麗儀一看面相就知道不是善茬。至於杜麗莎,一臉笑容之下,實際有「惡霸莎」的外號——擔任《超級巨聲》評委時狠批參賽者,嚇得他們戰戰兢兢;教音樂遇到遲到者,直接告知不用再來了;有歌手請她聽新出的專輯,她「勸告」:「你不要給別人聽,免得被扔臭雞蛋。」;別人休想對她指指點點,除非夠資格。
話說回來,杜麗莎等人,有「發威」的資本,單憑那一手穿雲裂石、震耳欲聾的獅吼神功,足可獨步武林、笑傲江湖。何況,人家資歷老、地位高、成績優,哪一樣都在樂壇數一數二。
(一)
杜麗莎是中菲混血,本名Teresa Carpio,母親是上海人,父親是菲律賓人,她的音樂細胞主要遺傳自父親一脈。
菲律賓人對香港的貢獻,除了菲傭,就是音樂了,其開始在港島樂壇大放異彩,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50年代初,李厚襄、姚敏等音樂人紛紛南下,來到香港,展開事業第二春,同時帶來了作曲與編曲分工的流行曲作業方法。他們大量僱傭菲律賓人編曲配樂,如姚敏常用菲人歌詩寶(Vic Cristobal),而李厚襄則愛用雷德活(Ray del Val)。
為什麼這些音樂人喜歡用菲律賓人呢?蓋因菲律賓樂師水平,一向在東南亞馳名,他們演奏能力極高,編曲技巧靈活,而且大多數有捷才,一首中型樂隊十餘樂器的總譜,兩三小時內一揮即就,特別適合香港的製作環境。
使用的多了,市場需求增大,加之香港經濟起飛,帶動酒吧、歌廳等娛樂業發展,菲律賓樂人便成批湧入,由他們組成的樂隊駐場於各夜總會及大酒店。
菲律賓樂人在港人才輩出。60年代,以菲人為主要成員的D&39;s Pet》兩首歌,10位評委齊刷刷地都給了滿分。這10人,分坐在觀眾席上,彼此相距較遠,不可能互相商討,打分之所以一致,那一定是被杜麗莎的表演徹底徵服了。
1963年參加歌唱比賽
此次比賽,是一次檢驗,Fernando Carpio很滿意,證明他工夫沒白費,下一步,更要精雕細琢,仔細打磨。
1968年,杜麗莎由葡僑學校考入聖保羅女校,準備上中學,此時,她家更加困難,7口人全靠父親一人支撐,狀況可想而知。
無奈,家裡決定,杜麗莎中學不念了,開始隨父親跑場掙錢。
當年,Fernando Carpio接到一份工作,在大溪地(大溪地島)表演,杜麗莎帶著母親親手縫製的演出服,隻身飛到該地,和父親會合,登上舞臺。在這裡,她正式拉開了至今長達50多年的歌唱之幕。
童年杜麗莎
童年杜麗莎
大溪地的演出結束後,杜麗莎返回香港,隨即在各酒廊、夜總會及公共場所唱歌。據說,有次杜麗莎在國泰劇院演出,主持人介紹下面登場的是「Teresa Carpio」,臺下的阿公、阿婆一臉疑惑,聽不懂「Teresa」是什麼,使她急切要起個中文名字。同臺的諧星唐納一拍腦袋,乾脆就叫「杜麗莎」吧。她的中文名字就這麼定了。
要說這唐納也是偷工減料,馬虎敷衍,直接弄個音譯算什麼事,你看同時期另一個洋名叫「Teresa」的歌星,中文名高貴典雅——鄧麗君,你要是也起個杜麗君的話,形成「雙君爭霸」,不失為歌壇一段佳話。
(三)
杜麗莎在四處演出的過程中,認識了菲律賓樂隊D&39;ve Got Me for Company》中,這是林子祥發表第一首作品。1977年,兩人又聯合推出了大碟《Teresa Carpio & Lam》。
《Teresa Carpio & Lam》專輯
林子祥和杜麗莎
杜麗莎的專輯遠銷歐美,至少《You've Got Me for Company》這張便讓加拿大的葉倩文聽到了。葉倩文當時15、6歲,對《April》這首歌十分喜愛,深深地記住了作者「George Lam」。1983年,葉倩文來到香港發展,一天好友楊凡告訴她,有個叫林子祥的邀請她合唱一首《重逢》,葉小姐表示沒興趣,可當她得知林子祥就是George Lam後,態度立即一轉。兩人由《重逢》起,經歷《選擇》,直至《天長地久》。
(四)
時間進入80年代,杜麗莎同時迎來了生活和事業的雙重轉變。
1980年,24歲的杜麗莎認識了美籍華人Peter Mui,按她所講,伊從小到大,只懂唱歌,沒機會接觸太多人和事,「24歲的智商其實只有14歲」,所以Peter Mui一番花言巧語,便俘獲了她的芳心,心甘情願投懷送抱。1981年,杜麗莎未婚先孕。
杜麗莎和第一任丈夫Peter Mui
該年,杜麗莎已從EMI轉投華納,正在錄製首張粵語專輯《情深惹恨苗》。沒辦法呀,彼時英語歌曲沒了市場,粵語歌曲大行其道,杜麗莎不轉型只有死路一條。
《情深惹恨苗》收錄的歌曲,均有來頭:《珠海梟雄》和《情深惹恨苗》是麗的劇集《珠海梟雄》的主題曲和插曲;《風信子》是香港電臺同名廣播劇主題曲;《仍然記得嗰一次》由老友林子祥作曲,黃霑作詞;《眉頭不再猛皺》是林振強發表的第一首填詞作品……好歌不少。
《情深惹恨苗》專輯
杜麗莎是懷著孕錄製此專輯的,怪不得以後女兒梅天悅(T.V. Carpio)嗓音動聽,原來胎教做得好啊。
專輯灌錄完不久,杜麗莎便和Peter Mui去了美國結婚——再不結孩子就要生了。婚後,她於當地定居下來。
在美國,杜麗莎過得一點不開心,她原以為的自由和穩定,被婆婆的挑三揀四、丈夫的日夜不著家所粉碎。家庭就此出現裂縫,為了予以挽救,1982或83年,兩人領著孩子從美國又回到了香港。
Peter Mui是做生意的,為了討老婆開心,他回港後給杜麗莎建立了一個唱片製作公司Tv Records,還組了一支Band,讓其安心唱歌。
杜麗莎和自己的Band
1983年,杜麗莎推出《The Magic Of Teresa Carpio》大碟,封面找來楊凡掌鏡,歌曲《真愛》《假如》(國語版為張艾嘉/蘇芮的《是否》)張力十足,翻唱的時代曲《懷念不了情》《今宵且進酒》《小小玫瑰》亦柔情似水。
當年,杜麗莎還於紅館開了一場演唱會,可惜上座率極低,虧蝕了300多萬,她分析失敗原因為粵語歌唱得少,未能迎合潮流。有個狗血傳言,當時Peter Mui領著情人坐在臺下,杜麗莎一曲《假如》唱到撕心裂肺。反正,他們岌岌可危的婚姻,由於演唱會的虧損更加雪上加霜,已無可挽回。1984年,兩人離婚,杜麗莎取得女兒的撫養權,以及——一身的債務。那年,她出演首部電影《開心鬼》,但實在難以開心。次年,她乾脆給中文版《花花公子》拍了一輯照片,一抒胸中鬱積。
《開心鬼》演員
其後,杜麗莎陸續發行了專輯《何必放棄》(1984))《Tokyo Dreaming》(1986)《心已許》(1986)《若你要離開》(1988)。
1988年,杜麗莎突然失聲,幸虧在國外治療休養了一段時間,才得以康復。
這件事,對杜麗莎事業造成了一定影響,她開始減少演出,唱片也停止灌錄(1990年《If I Ever Needed Love》後,直到2004年才又發行了新專輯),1989年還落選了百老匯音樂劇《西貢小姐》。
(五)
失聲事件後,杜麗莎努力尋找方法使嗓音恢復原狀,她拜聲樂老師為師,學習發音技巧,再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竟然讓她掌握了一套新的唱歌訣竅,功力愈為深厚。
好東西當然要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否則衣錦夜行,豈不浪費?另外,因為市場等因素,自身唱歌機會下降,但又對音樂難以割捨,倒不如讓一身本領在其他人身上延續,讓他們代替繼續發光發熱。
想明此節,杜麗莎做出決定:收徒授藝。她的第一個徒弟,便是林憶蓮。
1991年,林憶蓮準備在紅館舉辦首次個人演唱會。按說,林小姐自1985年進入歌壇至91年,已發行了9張粵語專輯,一張國語專輯,若干EP及獲得大大小小不少獎,早該開開演唱會,做個階段性的總結和回顧。可那個年代的歌手,認為舞臺是個神聖的地方,演唱會是件莊嚴的事,沒有一定的資歷、作品和人氣,斷不敢造次。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林憶蓮對開演唱會,表現出了不自信,覺得沒有準備好,一拖再拖。「貼身伴侶」許願著急了,眼看隨著《都市觸覺》三部曲、 《夢了瘋了倦了》和《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大熱,林憶蓮聲勢極盛,此時不趁熱打鐵,鮮花著錦,還要等甚?
為了打消林憶蓮的顧慮,許願特意找來經驗豐富的陳家瑛做演唱會的監製,又邀請和林憶蓮亦師亦友的商臺高層俞琤於幕後策劃全程。這麼一來,林憶蓮才點頭答應。接著,就要找個老師,進行現場演唱的培訓了。
誰是最佳人選?林憶蓮和許願想來想去,一致認定杜麗莎最合適。你看,她自幼登臺,經驗豐富;歌藝一流,少人能及;經歷失聲,明白癥結;為人嚴格,真誠以待……絕對能學到本事。
果然,經過杜麗莎的指點,林憶蓮在舞臺表現方面大有進步,當年7月進行的「意亂情迷」演唱會十分成功。
林憶蓮很感謝杜麗莎,杜麗莎也很欣賞林憶蓮,誇她是所有學生中最勤力的一個。後來兩人關係密切,既是一對師徒,又是一對朋友、姐妹。1996年,林憶蓮翻唱《I Swear》,特意請來杜麗莎、齊豫和劉美君助陣。杜麗莎這時已隱居加拿大,能夠出山,可見她們的情誼。
林憶蓮之後,又有不少歌星登門討教,杜麗莎均悉心教導,這一情況持續到1994年。那一年,她有了第二段婚姻,並和丈夫移民到了加拿大。
杜麗莎的第二位丈夫叫Andreas,時任《南華早報》記者,二人是通過訪問結緣的。婚後,Andreas辭職做起了杜麗莎的經理人,他們育有兩個女兒。
杜麗莎和第二任丈夫及兩個女兒
1998年起,杜麗莎重拾教育,在加拿大開了間音樂學校,正式廣招門徒,授業傳藝,一些香港歌星特意飛去學習。2006年,她將學校開到香港,從明星到普通人,有教無類。
杜麗莎的學生,包括鄭秀文、梁詠琪、張栢芝、薛凱琪、關心妍、王祖藍等,其素質明顯一代不如一代,她曾抱怨,現在的歌手太多其他工作,忙到不得了,根本沒時間去練唱歌。而唱歌最重要一個字,就是「練」,跟功夫一樣。
可惜,肯下苦功的人不多了,香港歌壇衰落,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2007年,杜麗莎金獲得金針獎。頒獎禮上,她上臺表演時間只有八分鐘,下臺後感嘆:我未唱夠。
對於她這種唱了一輩子的人來說,是永遠唱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