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2017年的4月4號。當前香港無線翡翠臺正在播放一套名為《心理追兇》的破案警匪片。
如果你不常看港劇或是不常留意一位叫馬國明的演員。我想你可能不明白這其中的意義。
五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2年的4月4日。小製作醫療劇《on call 36 小時》播放結束恰巧一個月左右。走心的劇情與人性化的人物設定讓此劇橫空出世。平均30點,大結局最高去到39點的收視成績也換來了高調開拍第二季的「獎勵」。
這套戲捧紅了很多演員。像是現在活躍在無線螢屏的黃智雯和袁偉豪,在這套劇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亮眼表現。
然而,如果要細究誰是這套戲最大獲益者。那麼我相信,馬國明會是大多數人的答案。
關於馬國明,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一個「標籤」(不認識的就另當別論啦~)。萌神、天然呆、暖男、孝順節儉甚至是月球表面,這些字眼在他目前的演藝生涯裡屢見不鮮。我不知道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哪一種,然而我的「那一種」卻似乎難以用語言精確形容。
就像每個人的那些年總會出現的,讓你念念不忘的那些面孔一樣。「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我也在最美好的年紀一頭扎進這個美好傢夥的美麗世界。
一開始是《西廂奇緣》裡在山間望了一眼葉璇的溫柔眼神。再到後來《鐵馬尋橋》棠哥仔的快人快語、堅毅果敢。直至到《談情說案》Lo sir的風流多情、瀟灑正義。他的世界就像個潘多拉魔盒,一開啟就像是有數不盡的無窮魔力。
「這樣投入為愛已不顧後果,面對旁人也是選擇我」。07年的《律政新人王2》馬國明這樣唱到。於是,就像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我也在這樣的「句子」裡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他。
之後的日子,一路在他引領下五彩繽紛著。當然,其中的最高峰,就是開篇所提的《on call 36 小時》
《on call》播閉的時候。馬明一下子的成了全港的風雲人物,一直隱藏在林峰、黃宗澤等人背後的他終於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被人關注到」。之後的下半年,高收視的《回到三國》加上口碑爆棚的《飛虎》與宣傳力度強盛的臺慶劇《名媛望族》。使得多年「存在感低下」的馬明,一時間成了臺慶頒獎禮的「大籌碼玩家」,儘管最後沒有拿到香港電視圈的最高榮譽「無線視帝」。但從林峰、黃宗澤、黎耀祥這些人手中拿下的「最受歡迎男演員」也成功為他的12年劃上完美句號。
接著到13年,舊年「一往無前」的表現順利讓這年成了所有明粉最期待的一年。兩部「劇二代」大製作(衝上雲霄、on call)加上量身定製的單元劇(戀愛季節)不得不讓你對他「更進一步」看高一線。
故事走到這裡,大眾對於這個人的所有美好「想像」都去到了最頂端。也就是在這樣的「期許」裡,人生再次體現了他的戲劇性。
先是戀愛季節溫水一般的「冬」單元(浪費了胡杏兒跟馬國明難得的一次正面cp),再是《on call 36 小時2》各種人物線亂插,刻意煽情。即使《衝上雲霄2》不負眾望拿下年度冠軍,但「表情包」,賣萌為主的人設也很難讓「高志宏2.0」產生「一件頭」的效應。於是,各種期待漸漸淪為遺憾後,13年的馬明不僅沒能「更進一步」,12年積攢的耀眼光芒,甚至都暗淡了下來。
然後是14年,著眼於是13年的「捧人計劃」並不算成功。無線開始對這位演員「喪失信心」,全年僅僅出街一套《寒山潛龍》,儘管劇情本身尚算合理,而臺詞風格與人物設定也算有趣。但將人物的「戲位」重心放在陳國邦的川芎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議論到劇本身的成績單,在世界盃同期播映的《寒山潛龍》與《點金勝手》絕對是14年的「難兄難弟」,低迷的收視,也使得黃宗澤與馬國明這對「孿生兄弟」徹徹底底的失去了頒獎禮「博弈」的資格。
之後的15年,便是「抽起」「炮灰」戲碼的連環上映。你難以想像一套已經拍攝過宣傳預告片的經典劇集的翻新作會在出街之前「眼疾手快」的抽起(《流氓皇帝》)。而除了這樣「絕無僅有」的待遇,馬明的人設也開始進行「複製」般的雷同。從《寒山潛龍》到《宦海奇官》《流氓皇帝》,甚至是後面的《為食神探》。千篇一律的喜劇角色一步步把觀眾推向「乏味」的立場。在收視上,《宦海》靠著「魚頭」cp的金子招牌在炮灰黨驚人的拿下平均25點的好成績,加上臺慶劇《梟雄》成功刻畫了「青年版」喬傲天,15年的馬明總算略微緩解了「頹勢」。
就在粉絲對於他的「二度騰飛」包含希望的時刻。16年一開年便又是「續約」「冷藏」「換角」等一系列「負面元素」的狂轟亂炸。各類負面的討論,換來了全年緊緊一套《為食神探》出街的「感人」下場。重複的人設與神經質的劇情也使得該劇收視成績一落千丈。15年難得一見的「曙光」,也在這樣一套的「膠劇」的「侵染」下蕩然無存。
然後就是現在的17年。開年的《流氓皇帝》已無需敘述。多次抽起,其質量也「可見一斑」。重複的人設+捧配角的劇情設置也是見怪不怪。
回望馬明的這五年。很多得到失去至今還是心有餘悸。五年的時間,我從高中生變成了半個社會人。在現實裡一點點失去了幻想能力的我,這五年也算是過得跌宕起伏。接下來,馬明還有《降魔的》《賭城群英會》《深宮計》和正在播的《心理追兇》。「已經續約」的消息加上這些正劇的接連出現,或許又可以讓我們做劇迷的看到久違的「光亮」。然而,事事難以預料,或許這些劇播完後,馬明還是現在的馬明,或許馬明永遠都不會「更進一步」,或許有人會發出「他連正劇都不會演了」的質疑。人生有很多「或許」,關於未來,誰有沒有百分百肯定的「發言權」,慶幸的是,即使這些「或許」都成為事實,我想,我還是會一直陪伴這樣的一個馬明。
從朱長勝到杜振峰,從楊德基到朱錦春。不管別人如何論述這些角色的失敗,在我心中,這一直是最好的馬明。
「我們不懂這星辰,只陪伴一個人」,蘇打綠在《我們不懂》裡用這樣的句子唱出關於擁有與渺小的迷思。我想,這也是一個馬國明劇迷這些年來對他「念念不忘」的真實寫照吧。宇宙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我們卻一直沉淪於這樣一個簡單的他。
「這樣投入為愛已不顧後果,面對旁人也是選擇我」。最近常常想起這首簡單的歌。
我想世事是這樣的。
我選了,就不會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