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閃亮登場,進入人們的生活,恰似夢幻。電影已成為今天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娛樂業,但是推動電影發展的,不是票房或演藝圈,而是激情和創新,那就讓我們踏上世界之旅,親自去找尋促進電影發展的動力吧!我們將從這些人的身上去發現,《雨中曲》的導演 斯坦利·多南,澳大利亞導演 簡·坎皮恩,演員香川京子,他演出了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以及世界最著名的演員 阿米特巴·巴強,還有馬丁·斯科塞斯和斯派克·李,拉斯·馮·提爾和黑澤明,歡迎收看《電影史話》,一部電影的史詩,一部穿越一百二十年時光,瀏覽世界六大洲,上千部影片的鴻篇巨著……
1、《拯救大兵瑞恩》(1998)——史蒂文·史匹柏
Artist use lies to tell the truth
2、《藍色情調》(1993)、《白色情迷》(1994)、《紅色情深》(1994)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3、《卡薩布蘭卡》(1942)——麥可·柯蒂斯
4、《長屋紳士錄》(1947)——小津安二郎
5、《虎膽忠魂》(1947)——卡羅爾·裡德
6、《我略知她一二》(1967)——讓-呂克·戈達爾
7、《計程車司機》(1976)——馬丁·斯科塞斯
1895——1918
The World Discovers A New Artform
(世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1、託馬斯·愛迪生
There is no expedient to which a man will not resort to avoid the real labor of thinking
2、喬治·伊士曼(膠捲)
3、路易·盧米埃爾&奧古斯特·盧米埃爾
4、1895年12月28日
5、喬治·梅裡愛
6、《月球旅行記》(1902)
7、世界上第一個女導演——愛麗絲·蓋·布蘭徹
8、布萊頓
9、喬治·艾伯特·史密斯(幻影移動)
(《浩劫》(1985)——克勞德·朗茲曼、《2001太空漫遊》(1968)——斯坦利·庫布裡克)
10、1900年,喬治·艾伯特·史密斯最早使用了電影的特寫鏡頭
(《十月》(1928)——謝爾蓋·愛森斯坦、《西部往事》(1968)——賽爾喬·萊昂內)
11、埃諾克·雷克託(35mm——>63mm)寬銀幕從此誕生
1903——1918
Thrill Becomes Story
(從刺激變成故事)
1、《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1903)——埃德溫·鮑特
(《福爾摩斯二世》(1924)——巴斯特·基頓)
2、《隨心所欲》(1962)——讓·呂克·戈達爾
3、卡爾·拉姆勒!弗洛倫斯·勞倫斯是世界上首位電影明星
(阿斯塔·尼爾森、格格麗亞·斯旺森)
4、從1907年到1910年,出現了很多為勞動階層而建的小型電影院,它們被稱為——鎳幣戲院
5、在二十世紀的早期,斯堪地那維亞,製作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電影
班傑明·克裡斯坦森:
《神秘的X》(1913)
《女巫們》(1929)
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
《英厄堡·霍爾姆》(1913)
《幽靈馬車》(1921)
6、好萊塢:
《凱利幫的故事》(1906)(首部長故事片)
8、《娶印第安女人為妻的白人》(1914)(好萊塢第一部長故事片)——西席·迪米爾
(《星球大戰2:地球反擊戰》(1980)——厄文·克什納)
9、洛伊斯·韋伯(《焦慮》)、弗朗西斯·馬麗蓉(其中的《牢獄鴛鴦》成為美國監獄片的開山之作,另一部是經典的拳擊影片《舐犢情深》)、阿德拉·羅傑斯·聖·詹森、貝斯·梅瑞狄斯、安尼塔·魯斯
10、(多年來,電影的技巧一直歸功於一個男導演D·W·格裡菲斯):
《賴婚》(1920)——D·W·格裡菲斯
《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D·W·格裡菲斯
《黨同伐異》(1916)——D·W·格裡菲斯
12、《路上的靈魂》(1921)——村田實
1918——1928
The Triumph of American Film And the First of its Rebels:
(美國電影的輝煌與第一批叛逆者)
在洛杉磯的小山上,好萊塢的神話剛剛誕生,城市開始發光,年輕演員們,特別是窈窕淑女被浮華的裝飾所吸引,那就是好萊塢,璀璨而浪漫,充滿了逃避現實的空想和美好生活的期許。
《電影史話》中的這一部分,講的是好萊塢的崛起,它是如何發展成一種產業,一個令全世界為之傾倒的工廠。但是,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儘管它強大而有力,但是許多在好萊塢工廠體制內的人,似乎沒有注意到它是多麼脆弱,多麼易碎。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結束之前,重要的電影人在嘗試打碎這個華而不實的小裝飾品。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開始,對電影的投資增長了十倍,好萊塢成為了一種產業。投資多數來自東海岸的銀行家,在西海岸,這些投資都被電影老闆、工人階級、猶太商人花掉了。
一位匈牙利移民和皮毛商阿道夫·朱克,成立了名藝公司,後來成為派拉蒙電影公司;
加拿大籍的波蘭裔四兄弟,成立了華納兄弟公司;
一個傲慢無禮,名叫路易斯·B·邁耶的俄國人,經營起了米高梅電影公司;
他們蓋起大大的,樣式單一的攝影棚,以便將拍攝移到室內,移到黑暗處,這裡可以控制這個——光!
1、《公民凱恩》(1941)——奧遜·威爾斯
2、《欲望》(1936)——弗蘭克·鮑沙其
3、《飄》(1939)——維克多·弗蘭明&喬治·庫克
4、巴斯比·伯克利
5、米高梅:它的電影豪華而樂觀
6、華納兄弟:它的電影更加市井化,它的明星大都是冷麵的天使(如:《馬爾他之鷹》(1941)——約翰·休斯頓)
7、派拉蒙:閃閃發光、香檳、華麗的服裝、女性、浪漫、明爭暗鬥、攜載有更多的朦朧和東方韻味
8、《巴格達竊賊》(1924)——拉烏爾·沃爾什
9、巴斯特·基頓、查理·卓別林、哈羅德·勞埃德
10、《將軍號》(1926)——巴斯特·基頓
《舞臺生涯》(1952)——查理·卓別林
《城市之光》(1931)——查理·卓別林
《尋子遇仙記》(1921)——查理·卓別林
《大獨裁者》(1940)——查理·卓別林
(法國的雅克·塔蒂、義大利的託託、印度的拉茲·卡普爾的《流浪漢》、美國的比利·懷爾德的《日落大道》(1950)、《熱情似火》(1959)、哈羅德·勞埃德的《最後安全》(1923))
11、《北方的納努克》(1921)——羅伯特·弗拉哈迪
《黑房子》——費爾羅·菲洛克哈扎德
《日月無光》(1983)——克裡斯·馬克
《完美的人》(1967)——喬根·萊斯
12、埃裡希·馮·施特羅海姆:
《貪婪》(1924)
《凱利女王》(1929)
13、《人群》——金·維多
(《桃色公寓》(1960)——比利·懷爾德、《審判》(1962)——奧遜·威爾斯)
《火星女王艾莉塔》(1924)——雅科夫·普羅塔扎諾夫
《死後》(1915)——葉甫根尼·鮑爾
14、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
《聖女貞德蒙難記》(瑪利亞·法奧康涅蒂)(1928)
《詞語》(1955)
《審判長》(1919)
《吸血鬼》(1932)
《葛楚》(1964)
1918——1932
The Great Rebel Filmmakers Around the World
(世界上標新立異的偉大電影導演)
在這一集中,我們將介紹電影製作人謝爾蓋·愛森斯坦以及20世紀30年代日本電影的輝煌成就……
七批電影革新者:
2、恩斯特·劉別謙
《牡蠣公主》(1919)
《野貓》(1921)
《迴轉姻緣》(1924)
(比利·懷爾德:How would Lubitsch do it?)
3、印象主義:
傑曼·杜拉克、阿貝爾·岡斯、馬薩爾·萊比耶
《鐵路的白薔薇》(1923)——阿貝爾·岡斯
《拿破崙》(1927)——阿貝爾·岡斯
4、表現主義: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20)——羅伯特·維內
(設計師:赫爾曼·沃姆)
(《查爾斯·克萊恩的內心》、《房客》(1927)——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瘋狂的一頁》(1926)——衣笠貞之助
《大都會》(1927)——弗裡茨·朗
《日出》(1927)——F·W·茂瑙
5、達達主義:
《1號作品》(1921)——沃爾特·魯特曼
《幕間休息》(1924)——雷內·克萊爾
阿爾貝託·卡瓦爾康蒂
(《愛德華大夫》(1945)——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一條安達魯狗》(1929)——路易斯·布努埃爾
(薩爾瓦多·達利)
(《藍絲絨》(1986)——大衛·林奇)
《黃金時代》(1930)——路易斯·布努埃爾
6、《戰艦波將金號》(1925)——謝爾蓋·愛森斯坦
(敖德薩階梯、雜耍蒙太奇、《鐵面無私》(1987)——布萊恩·德·帕爾瑪)
《兵工廠》(1929)——亞歷山大·杜甫仁科
7、《我出生了,但》(1932)——小津安二郎
(物哀之情緒、時間流逝之悲傷)
《東京物語》(1953)——小津安二郎
(《讓娜·迪爾曼》(1975)——香特爾·阿克曼)
《七武士》(1954)——黑澤明
《近松物語》(1954)——溝口健二
(《慾海情魔》(1945)——麥可·柯蒂茲)
8、左翼現實主義:
《神女》(1934)——吳永剛
《新女性》(1935)——蔡楚生
(阮玲玉)
The 1930s
The Great American Movie Genres And the Brilliance of European Film
(偉大的美國類型電影和歐洲電影的輝煌)
在這一集中我們會講述希區柯克以及30年代法國電影的輝煌
《情難定》(1931)
《愛我在今宵》(1932)——魯賓·馬莫利安
一、
聲音不僅為電影界帶來滾滾財源,也給電影帶來新的風格,同時也幫助電影根據故事形式和娛樂效果劃分為不同的標準格式,電影分成了六大類型,它們成為未來幾十年娛樂片常見的標籤(恐怖片、黑幫片、西部片、喜劇片、歌舞片、卡通片)
1、恐怖片:《魔像》、《科學怪人》(1931)——詹姆斯·威爾、《無臉之眼》(1960)——喬治·弗朗敘、《切膚之愛》(1999)——三池崇史
2、黑幫片:《國民公敵》(1931)——威廉·A·韋爾曼、《疤面人》(1932)——霍華德·霍克斯、《疤面煞星》(1983)——布萊恩·德·帕爾瑪、《七武士》(1954)——黑澤明、《美國往事》(1984)——賽爾喬·萊昂內
3、西部片:《鐵騎》(1924)——約翰·福特、《俠骨柔情》(1946)——約翰·福特
4、喜劇片:《二十世紀快車》(1934)——霍華德·霍克斯、《育嬰奇譚》(1938)——霍華德·霍克斯(其指導的《夜長夢多》(1946)是黑色電影的開山作之一、《紅河》(1948)&《赤膽屠龍》(1959)(西部))
5、歌舞片:《1933淘金女郎》(1933)——茂文·勒魯瓦
6、動畫片:《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1926)——洛特·賴尼格、《米老鼠:瘋狂的飛機》(1928)——烏布·伊沃克斯&華特·迪士尼、《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戴維·漢德、《101斑點狗》(1961)——克萊德·傑洛尼米
二、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1、讓·谷克多:《詩人之血》(1932)(《盜夢空間》(2010)——克里斯多福·諾蘭)
2、讓·維果:《操行零分》(1933)(《如果》(1968)——林賽·安德森)、《駁船亞特蘭大號》(1934)
3、馬賽爾·卡爾內&雅克·普列維:《霧碼頭》(1938)、《天堂的孩子》(1945)
4、讓·雷諾瓦:《遊戲規則》(1939)、《大幻影》(1937)
南美:馬裡奧·皮索託 :《極限》(1930)
波蘭:斯泰芬&弗蘭西斯卡·特莫森、羅曼·波蘭斯基、
德國:萊妮·裡芬斯塔爾:《意志的勝利》(1935)、奧林匹亞1:民族的節日(1938)、奧林匹亞2:美的祭典(1938)、《低地》(1954)
三、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1、視點(《迷魂記》(1958))
2、邏輯
3、其對恐懼的理解(《陰謀破壞》(1936))
4、 對特寫的運用(《三十九級臺階》(1935))
5、特寫—>近景—>全景
6、某些驚險場景未用戲劇性的音樂,反而採用低聲的對白
7、高機位(《豔賊》(1964))
四、
快樂與逃避:
1、《妮諾契卡》(妮諾契卡)(1939)——恩斯特·劉別謙
2、《綠野仙蹤》(桃樂絲)(1939)——維克多·弗萊明
3、《亂世佳人》(斯嘉麗)(1939)——維克多·弗萊明
1939——1952
The Devastation of War And a New Movie Language
(戰爭的創傷與新電影語言)
在這一集中,我們將見證奧遜·威爾斯的高明之處,並探尋20世紀40年代電影界的衰弱……
《關山飛渡》(1939)——約翰·福特
一、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羅伯託·羅西裡尼
(《憤怒的公牛》(1980)——馬丁·斯科塞斯)
2、塞薩·柴伐蒂尼(劇作家)
3、《偷自行車的人》(1948)——維託裡奧·德·西卡
二、
黑色電影(1941——1959):
1、《雙重賠償》(1944)——比利·懷爾德
2、《漩渦之外》(1947)——雅克·圖爾納
3、《夜長夢多》(1946)——霍華德·霍克斯
4、——艾達·盧皮諾
5、(《母狗》(1931)——讓·雷諾瓦—>《血紅街道》(1945)——弗裡茨·朗)
6、《槍瘋》(1950)——約瑟夫·劉易斯
(《邦妮和克萊德》(1967)——阿瑟·佩恩)
7、(《洛城機密》(1997)柯蒂斯·漢森、《銀翼殺手》(1982)——雷德利·斯科特、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克里斯多福·諾蘭、《溼婆》(1989)——拉姆·戈帕爾·維馬)
三、
麥卡錫主義:
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
(亞伯拉罕·波隆斯基、查理·卓別林、多洛雷斯·德裡奧、保羅·羅伯遜以及達爾頓·特朗勃)
四、
1、《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文森特·明奈利
(《紅菱豔》(1948)艾默裡克·普雷斯伯格&麥可·鮑威爾
2、《釣金龜》(1958)——斯坦利·多南
3、《麗人行》(1967)——斯坦利·多南
4、《生死緣》(1946)——&麥可·鮑威爾艾默裡克·普雷斯伯格
5、《傾聽不列顛》(1942)——亨弗萊·詹寧斯
6、《第三個人》(1949)——卡羅爾·裡德
1953——1957
The Swollen Story World Cinema Bursting at the Seams
(膨脹的故事——世界電影的發洩)
這一章節我們要探討道格拉斯·賽克所執導的好萊塢情感電影並探索世界各地的情感戲劇片
I埃及:
1、尤瑟夫·夏因
《開羅車站》(1958)
(萬隆會議——1955)
II印度:
1、古魯·杜特
《紙花》(1959)
2、薩蒂亞吉特·雷伊
《大地之歌》(1955)
《女神》(1960)
3、梅赫布·罕
《印度母親》(1957)
III中國:
1、謝晉
《舞臺姐妹》(1964)
IV日本:
1、黑澤明
《生之欲》(1952)
《野良犬》(1949)
《七武士》(1954)
《蜘蛛巢城》(1957)——黑澤明
VII巴西:
1、尼爾森·佩雷拉·多斯·桑託斯
《裡約四十度》(1955)
VIII墨西哥:
1、費爾南多·德·福恩特斯
《唐娜·芭芭拉》(1943)
2、埃米利奧·費爾南德斯
《日落黃沙》(薩姆·佩金帕)
《珍珠》(1948)
3、路易斯·布努埃爾
《被遺忘的人們》(1950)
IX美國:
《深鎖春光一院愁》(1955)——道格拉斯·賽克
《荒漠怪客》(1954)——尼古拉斯·雷
《煙火》(1949)——肯尼斯·安格
《天蠍星升起》(1964)——肯尼斯·安格
(《窮街陋巷》(1973)——馬丁·斯科塞斯、《藍絲絨》(1986)——大衛·林奇)
(紐約):
《馬蒂》(電視)(《碼頭風雲》(1954)——伊利亞·卡贊、《計程車司機》(1976)——馬丁·斯科塞斯)
《無因的反叛》(1955)——尼古拉斯·雷
(《加利福尼亞》):
《歷劫佳人》(1958)——奧遜·威爾斯
《搜索者》(1956)——約翰·福特
《迷魂記》(1958)——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赤膽屠龍》(1959)——霍華德·霍克斯
X英國:
《遠大前程》(1946)——大衛·裡恩
《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大衛·裡恩
《夢幻世界》(1956)——林賽·安德森
XI法國:
碧姬·芭鐸
1957——1964
The Shock of the New Modern Filmmaking in Western Europe
(新西歐現代電影的衝擊)
在這一章節我們會碰上天才費裡尼並討論法國新浪潮的爆發
英格瑪·伯格曼、羅貝爾·布列松、雅克·塔蒂和費德裡科·費裡尼
1、英格瑪·伯格曼(瑞典):
(他的世界是劇場)
《猶在鏡中》(1961)
《第七封印》(1957)
《冬日之光》(1963)
《假面》(1966)
2、羅貝爾·布列松(法):
(他的世界是監獄)
《扒手》(1959)
《驢子巴特薩》(1966)
(布列松之影響:瑪尼·考爾(印度)、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蘭)(《十誡》(1989))、琳恩·拉姆塞(蘇格蘭)(《捕鼠者》(1999)))
3、雅克·塔蒂(法):
(他的世界是場景和時間的交錯拼圖)
《我的舅舅》(1958)
4、費德裡科·費裡尼(義大利):
《卡薩諾瓦》(1977)
《卡比利亞之夜》(1957)
《八部半》(1963)
(《星辰往事》(1980)——伍迪·艾倫)
(費裡尼之影響:大衛·柯南伯格、馬丁·斯科塞斯、庫斯圖裡卡以及大衛·林奇)
I法國:
1、《五點到七點的克裡奧》(1962)——阿涅斯·瓦爾達
2、《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61)——阿倫·雷乃
3、《四百擊》(1959)——弗朗瓦索·特呂弗
4、《已婚女人》(1964)——讓·呂克·戈達爾
(《美國舞男》(1980)——保羅·施拉德)
II義大利:
1、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寄生蟲》(1961)
《馬太福音》(1964)
2、賽爾喬·萊昂內
《荒野大鏢客》((1964))
(《用心棒》(1961))
《美國往事》(1984)
(薩姆·佩金柏、斯坦利·庫布裡克(《發條橙》(1971))、巴茲·魯曼(《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馬丁·斯科塞斯、約翰·米利厄斯)
3、魯奇諾·維斯康蒂
《戰國妖姬》(1954)
《羅科及其兄弟》(1960)
4、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蝕》(1962)
《過客》(1975)
(米克洛斯·楊索(匈)、貝拉·塔爾(匈)、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流浪藝人》(1975)))
III西班牙:
1、《輪椅》(1960)——馬可·費雷裡
2、《我為什麼命該如此》(1984)——佩德羅·阿莫多瓦
3、《維莉迪安娜》(1961)
IV瑞典:
1、維爾戈特·斯耶曼
《我好奇之黃》(1967)
2、讓·厄斯塔什
《母親與娼妓》(1973)
1965——1969
New Waves Sweep Around the World
(新浪潮席捲全球)
在這集中,我們將週遊世界,去發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之美,還有大膽的新美國電影《精神病患者》和《逍遙騎士》……
I波蘭:
1、德烈·瓦伊達
《灰燼與鑽石》(1958)
(《第三個人》(1949)——卡羅爾·裡德)
2、羅曼·波蘭斯基
《兩個男人和一個衣櫃》(1958)
(《王子復仇記》(1948)——勞倫斯·奧利弗)
《水中刀》(1962)
Ⅱ前捷克斯洛伐克:
1、伊裡·特恩卡
《手》(1965)
(《深鎖春光一院愁》(1955)——道格拉斯·賽克)
2、米洛斯·福爾曼
《消防員的舞會》(1967)
3、維拉·凱提洛娃
《雛菊》(1966)
Ⅲ匈牙利:
1、米克洛斯·楊索
《紅與白》(1968)
(貝拉·塔爾)
Ⅳ前蘇聯: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亞歷山大·索庫洛夫)
《安德烈·盧布廖夫》(1966)
《鏡子》(1975)
《潛行者》(1979)
《鄉愁》(1983)
2、謝爾蓋·帕拉傑諾夫
《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1964)
(亞歷山大·杜甫仁科)
Ⅴ日本
1、大島渚
《少年》(1969)
《感官世界》(1976)
2、今村昌平
《日本昆蟲記》(1963)
Ⅵ印度
1、李維克·伽塔克
(瑪尼·考爾)
《可悲的謬論》
《原因、辯論和故事》(1974)
(《粗茶淡飯》——瑪尼·考爾)
Ⅶ巴西:
1、格勞貝爾·羅薩
Ⅷ古巴:
1、米哈伊爾·卡拉託佐夫
《我是古巴》(1964)
Ⅸ伊朗:
1、費爾羅·菲洛克哈扎德
(薩米啦·麥馬巴夫)
塞內加爾(東非):
1、烏斯曼·塞姆班
《黑女孩》(1969)
Ⅹ英國:
1、雷爾·賴茲
《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60)
2、肯·洛奇
《小孩與鷹》(1969)
XI 美國:
1、《賓虛》(1959)——威廉·惠勒&《音樂之聲》(1965)——羅伯特·懷斯
2、《選戰》(1959)
(牆上的蒼蠅,即未被察覺的觀察者)
(《影子》(1958)——約翰·卡索維茨)
3、《驚魂記》(1960)——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4、《口交》(1963)——安迪·沃霍爾
5、《冷酷媒體》(1970)——哈斯克爾·韋克斯勒
6、《逍遙騎士》(1969)——丹尼斯·霍普
7、《2001太空漫遊》(1968)——斯坦利·庫布裡克
1967——1979
New American Cinema
新美國電影
本章一起走進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和泰倫斯·馬力克……
所謂的新美國電影,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諷刺電影,由像巴克·亨利這樣的人製作,嘲笑社會和時代
2、異類電影,由像查爾斯·伯內特這樣的人製作,挑戰電影業的傳統風格
3、趨同電影,主要由羅伯特·唐恩等人製作,這類電影利用新的手法,包裝傳統的類型片
一、
諷刺電影:
《鴨羹》(1933)——萊奧·麥卡雷
《第二十二條軍規》(1970)——邁克·尼克爾斯
《陸軍野戰醫院》(1970)——羅伯特·阿爾特曼
《畢業生》(1967)——邁克·尼克爾斯
《飛越瘋人院》(1975)——米洛斯·福爾曼
二、
異類電影:
《最後的電影》(1971)——丹尼斯·霍普
《花村》(1971)——羅伯特·阿爾特曼
《竊聽大陰謀》(1974)——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窮街陋巷》(1973)——馬丁·斯科塞斯
《計程車司機》(1976)——馬丁·斯科塞斯
(薩特的《噁心》、加繆的《局外人》)
《憤怒的公牛》(1980)——馬丁·斯科塞斯
(《碼頭風雲》(1954)——伊利亞·卡贊
《義大利裔美國人》
《美國舞男》(1980)——保羅·施拉德(對應《男伴》)
《迷幻人生》(1992)——保羅·施拉德(對應《計程車司機》)
有關黑人電影:
《殺羊人》(1977)——查爾斯·伯內特
有關猶太人電影:
《街角的商店》(1940)——恩斯特·劉別謙
《安妮·霍爾》(1977)——伍迪·艾倫
(《城市之光》的衍生物)
《曼哈頓》(1979)——伍迪·艾倫
三、
趨同電影:
《最後一場電影》(1971)——彼得·博格丹諾維奇
《日落黃沙》(1969)——薩姆·佩金帕
《帕特·加勒特與比利小子》(1973)——薩姆·佩金帕
《窮山惡水》(1973)——泰倫斯·馬力克
《現代啟示錄》(1979)——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天堂之日》(1978)——泰倫斯·馬力克
《歌廳》(1972)——鮑勃·福斯
《教父》(1972)——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唐人街》(1974)——羅曼·波蘭斯基
(光明盡頭的隧道)
1969——1979
Radical Directors in the 70s Make State of the Nation Movies
(七十年代的激進導演們和各國的民族電影)
本章將走進維納·赫爾佐格和尼古拉斯·羅格的原始電影,了解70年代如何創作身份認同和性等重大主題的影片……
I新德國電影:
1、維姆·文德斯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1974)
2、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恐懼吞噬靈魂》(1974)
《苦澀的淚》(1972)
(《彗星美人》(1950)——約瑟夫·L·曼凱維奇)
3、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克裡斯塔·克拉格斯的第二次覺醒》(1978)
4、維納·赫爾佐格
《陸上行舟》(1981)
II義大利:
1、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天方夜譚》(1974)
2、貝爾納多·貝爾託魯奇
《蜘蛛的詭計》(1970)
《同流者》(1970)
(《現代啟示錄》(1979)、《計程車司機》(1976))
III英國:
1、肯·拉塞爾
《戀愛中的女人》(1969)
2、唐納德·卡梅爾
《迷幻演出》(1970)
(《窮街陋巷》(1973)、《假面》(1966))
IV澳大利亞:
1、尼古拉斯·羅格
《小姐弟荒原歷險記》(1971)
2、彼得·威爾
《懸崖下的野餐》(1975)
3、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我的璀璨生涯》(1979)
V日本:
1、土本典昭
《水俁病患者及其世界》(1971)
2、原一男
VI塞內加爾(西非):
1、《邁向第三電影:關於第三世界解放電影發展的評論和經驗》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奧克塔維奧·吉塔諾
第一電影,大部分由好萊塢製作,是商業和娛樂,是一種裝飾品
第二電影,是現代主義的藝術電影,由個性化的導演製作
第三電影,與工業化電影和作者電影不同,是政治性的,是關於後殖民時代身份認知的,是1969年後在非西方世界拍攝的,這些理想,在非洲、在南美洲、在中東、成為七十年代電影的推進劑
2、烏斯曼·塞姆班
《哈拉》(1975)
(殖民地——》後殖民地)
3、吉布列·迪奧普·馬貝提
《巴都男孩》
《土狼》(1976)
4、薩菲·法耶
《來自鄉村的信》(1974)
5、海爾·格裡瑪
《收穫:3000年》
VII中東:
1、伊爾馬茲·古尼
《希望》(1970)
《自由之路》(1982)
VIII南美:
1、薩爾瓦多·阿連德
《智利之戰》(1975)
2、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
《聖山》(1973)
The 1970s and Onwards Innovation in Popular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
(20世紀70年代及以後世界文化的創新)
在這一集我們來看寶萊塢最佳電影《復仇的火焰》,同時感受電影《星球大戰》的魅力,電影迷遍布全世界,他們中的大多數一定聽說過七十年代那些票房極高的電影《大白鯊》、《星球大戰》、《驅魔人》、香港李小龍的電影和印度巨片《復仇的火焰》,這些電影都是世界最著名的娛樂片,但是它們依然極具創意,正像前十年的電影一樣,七十年代及其後的電影中,最好的就是玩出新點子的主流影片,想看它們是如何做的嗎?就讓我們從香港這裡開始吧!
Ⅰ香港:
1、胡金銓
《俠女》(1970)
(《臥虎藏龍》(2000)的致敬)
2、李小龍
3、吳宇森
《英雄本色》(1986)
《碟中諜2》(2000)
4、袁和平
《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1993)
(《黑客帝國》(1999)——莉莉·沃卓斯基&拉娜·沃卓斯基)
5、徐克
《黃飛鴻》(1991)
《新龍門客棧》(1992)
Ⅱ印度:
1、《莫臥兒大帝》(1960)
2、《季節》(1975)
3、阿米特巴·巴強
《囚禁》
《復仇的火焰》(1975)
Ⅲ阿拉伯:
1、穆斯塔法·阿卡德
《上帝的使者》(1976)
2、尤素福·夏因
《麻雀》
Ⅳ美國:
1、威廉·弗萊德金
《驅魔人》(1973)
2、史蒂文·史匹柏
《大白鯊》(1975)
《第三類接觸》(1977)
《侏羅紀公園》(1993)
3、喬治·盧卡斯
《星球大戰》(1977)
The 1980s
Moviemaking and Protest Around the World
(全球範圍內的電影創作與反抗)
Ⅰ中國:
1、田壯壯
《盜馬賊》(1986)
2、陳凱歌
《黃土地》(1984)
3、張藝謀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
Ⅱ蘇聯:
1、欽吉茲·阿布拉澤
《懺悔》(1984)
2、依萊姆·克裡莫夫
《自己去看》(1985)
3、琪拉·穆拉託娃
《漫長的告別》(1971)
Ⅲ波蘭:
1、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殺人短片》(1988)
Ⅳ非洲:
1、加斯頓·卡博雷
《上帝的禮物》(1983)
2、蘇萊曼·西塞
《光之翼》(1987)
V美國:
1、大衛·林奇
《藍絲絨》(1986)
《象人》(1980)
2、斯派克·李
《為所應為》(1989)
(借鑑自《第三個人》)
3、約翰·賽爾斯&瑪姬·蘭奇
《西卡柯七個人的歸來》(1980)
VI法國:
1、呂克·貝松
《地下鐵》(1985)
2、裡奧斯·卡拉克斯
《新橋戀人》(1991)
VII西班牙:
1、佩德羅·阿莫多瓦
《激情迷宮》(1982)
2、維克多·艾裡斯
《日光之夢》(1992)
VIII英國:
1、斯蒂文·弗雷斯
《我美麗的洗衣店》(1985)
2、比爾·道格拉斯
3、比爾·福賽斯:
《格裡高利的女友》(1981)
4、特倫斯·戴維斯
《遠方的聲音猶在耳邊》(1988)
(《黨同伐異》(1916)、《年輕的心》)
5、彼得·格林納威(威爾斯)
《一個Z和兩個O》(1986)
6、德裡克·加曼
《英倫末路》(1987)
7、大衛·柯南伯格
《錄影帶謀殺案》(1983)
《欲望號快車》(1996)
IX加拿大:
1、諾曼·麥克拉倫
2、丹尼斯·阿康特
《蒙特婁的耶穌》(1989)
1990——1998
The Last Days of Celluloid before The Coming od Digital
(數字時代來臨前膠片電影的最後時光)
I 伊朗:
1、莎米拉·麥馬巴夫
《蘋果》(1998)
2、莫森·麥馬巴夫
《無知時刻》(1996)
3、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7)
《生命在繼續》(1991)
《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
II香港:
1、王家衛
《阿飛正傳》(1990)
《花樣年華》(2000)
III臺灣:
1、侯孝賢
《悲情城市》(1989)
2、蔡明亮
《愛情萬歲》(1994)
IV日本:
1、塚本晉也
《鐵男1:金屬獸》(1989)
《鐵男2:血肉橫飛》(1992)
(《錄影帶謀殺案》(1983)——大衛·柯南伯格)
2、中田秀夫
《午夜兇鈴》(1989)
(《驅魔人》(1973)——威廉·弗萊德金、《雨月物語》(1953)——溝口健二)
3、三池崇史
《切膚之愛》(1999)
V哥本哈根:
1、拉斯·馮·提爾
《破浪》(1996)
《狗鎮》(2003)
VI法國:
1、馬修·卡索維茨
《怒火青春》(1995)
(《為所應為》()斯派克·李)
2、布魯諾·杜蒙
《人性》(1999)
3、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羅塞塔》(1999)
4、克萊爾·丹尼斯
《軍中禁戀》(1999)
(《土狼之旅》(1973)——迪吉布利爾·迪奧普·曼貝提)
(《晚春》(1949)——小津安二郎)
VII波蘭:
1、多羅塔·肯傑爾扎沃斯卡
《烏鴉》(1994)
VIII聖彼得堡:
1、維克多·科薩科夫斯基
IX德國:
1、麥可·哈內克
《未知密碼》(2000)
(《假面》(1966)——英格瑪·伯格曼)
《趣味遊戲》(1997)
The 1990s
The First Days of Digital Reality Losing its Realness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
(20世紀90年代,數位技術的初始與美國及澳大利亞失去真實的現實主義)
1、《起錨》
2、《終結者2》(1991)——詹姆斯·卡梅隆
3、《侏羅紀公園》(1993)——史蒂文·史匹柏
4、《鐵達尼號》(1997)——詹姆斯·卡梅隆
5、《玩具總動員》(1995)——約翰·拉塞特
6、《女巫布萊爾》(1999)——丹尼爾·麥裡克&艾德亞多·桑奇茲
7、《星球大戰前傳2:複製人的進攻》(2002)——喬治·盧卡斯
8、《十面埋伏》(2004)——張藝謀
9、《辛德勒的名單》(1993)——史蒂文·史匹柏&《洛城機密》(1997)——柯蒂斯·漢森&《沉默的羔羊》(1991)——喬納森·戴米
10、馬丁·斯科塞斯
《好傢夥》(1900)
(《火車大劫案》(1903)——埃德溫·鮑特)
11、昆汀·塔倫帝諾
《低俗小說》(1994)
《落水狗》(1992)
(《龍虎風雲》(1987)——林嶺東)
《不法之徒》(1964)——讓·呂克·戈達爾
《天生殺人狂》(1994)——奧利弗·斯通
12、喬爾·科爾&伊桑·科恩
《逃獄三王》(2000)
《謀殺綠腳趾》(1998)
13、格斯·范·桑特:
《不羈的天空》(1991)
《大象》(2003)
(《大象》)
(《撒旦探戈》(1994)——貝拉·塔爾)
《蓋瑞》(2002)
《最後的日子》(2005)
14、馬修·巴尼
《懸絲》系列
15、保羅·范霍文
(編劇:艾德·諾邁爾)
《機器戰警》(1987)
《星河戰隊》(1997)
16、簡·坎皮恩(紐西蘭)
《天使與我同桌》(1900)
《鋼琴課》(1993)
17、巴茲·魯曼
《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
《紅磨坊》(2001)
《舞出愛火花》(1992)
第十五話
2000 onwards
Film Moves Full Circle And the Future of the Movies
(電影的回歸和未來)
1、《勞萊和哈代》
2、《金髮維納斯》
3、《華氏911》(2004)——麥可·摩爾
(《諜影重重2》(2004)——保羅·格林格拉斯
4、《是和有》
5、《齊達內:一幅二十一世紀的肖像》(2006)——道格拉斯·戈登&菲利普·帕雷諾
6、《神槍手之死》(2007)——安德魯·多米尼克
7、《適合分手的季節》(2006)——努裡·比格·錫蘭(土耳其)
8、《無醫可靠》(2005)——克裡斯提·普優
9、《無頭女人》(2008)——盧奎西亞·馬特爾
10、《綠洲》(2002)——李滄東
11、《殺人回憶》(2003)——奉俊昊
12、《老男孩》(2003)——樸贊鬱
13、《穆赫蘭道》(2001)——大衛·林奇
14、《夢之安魂曲》(2000)——大衛·林奇
15、《二樓傳來的歌聲》(2000)——羅伊·安德森
16、《誘惑法則》(2003)——羅傑·阿夫瑞
17、《阿凡達》(2009)——詹姆斯·卡梅隆
18、《熱帶疾病》(2004)——阿彼察普·韋尤拉斯察咖昆
19、《母與子》(1997)——亞歷山大·索庫洛夫
The Year
2046
1、《盜夢空間》(2010)——克里斯多福·諾蘭
2、《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2004)——米歇爾·貢德裡
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