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特別策劃《我眼中的2018》——以央視駐外記者的個人視角觀察2018年國際局勢變化、感知世界發展脈動。本期為該系列的第一期,由央視駐東京站記者 王夢為您講述她眼中日本的這一年。
文 | 王 夢
12月12日,京都
突然飄起小雪,不是很大,但是清清楚楚。
清水寺裡,住持在巨大的紙上洋洋灑灑寫下一個「災」字,2018日本年度漢字。
2018年就這樣定格在人們面前。
7月上旬,倉敷
倉敷,也許你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在7月的西日本暴雨災害之前,我也沒聽說過。但是從它開始,今年我知道了好幾個以前沒有聽說過的地方,竟然都是以災害的形式。
在日本,下暴雨能怎樣?
超過200人遇難。
日本媒體出現了「想定外」這個詞,說降雨量之大超乎預料。
「想定外」:原意是出乎預料之外,現常用於指超過種種防災預計的特大災難。
△今年七月,日本部分地區持續遭受暴雨侵襲引發洪水災害
△日本倉敷,救援人員在一處被大雨破壞的房子裡尋找失蹤人員
△央視記者王夢現場報導日本倉敷暴雨災害
倉敷是當時受災最嚴重的城市,這座在岡山縣的小城被洪水濾過了一遍。我第一眼看到的倉敷,半座城市都在水裡。房屋,汽車,街道,都像過家家一樣泡在水裡。
我和攝像大哥順著水勢往裡城裡走,聽見身後有人說中文。扭頭看,一個長頭髮戴著眼鏡的姑娘在我們身後和朋友說話,看上去不過20歲左右。
小姑娘告訴我們她姓王。小王和爸爸媽媽還有妹妹一家住在倉敷3年了。前幾天的大雨之後,洪水在夜裡灌進城,她們連夜跑了出去,住在附近的避難所裡。
聽說洪水退去一些,小王和爸爸媽媽回家看看,拿些值錢的東西。
站在客廳裡的小王媽媽手足無措,好像什麼都想拿起來看看,什麼都想重新擺好,但是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無從下手。所有的東西是溼乎乎的,蓋著泥巴。她打開衣櫃,衣服整齊地疊著摞在一起,每一件衣服都是溼的,泥湯從一件衣服上滴答到下一件。
當細小的生活裡淌進泥湯,就意味著你要從縫隙中讓它重建。
△日本倉敷,民眾爬上屋頂等待救援
後來,我們去了廣島,遭受暴雨災害最嚴重的一個縣。
4年前,我曾經去廣島報導山體滑坡災害,那次災害造成40多人遇難。這次,我又去了當年的災區,因為這次又是災區。
△2018年7月,日本廣島突降暴雨引發山體滑坡
在上世紀的泡沫經濟時代,很多廣島人把房子建在山邊,平時是依山傍水,但是暴雨之後就是危險。到現在,廣島有大量建在山坡上山谷裡的房子都處於山體滑坡的危險中。
可是沒有人願意離開生活了很久的家,也少有人捨得花大價錢加固房屋。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保護這些居民生命的,是堤壩和水庫,還有更及時的預警。然而地質專家提醒了很多年:有大量水庫修建得比較早,泥沙堆積多,已經難以發揮作用。
所有的整修工作看上去都在推進,但是災害不會等到資金程序都到位了之後才來。
所以,有多少「想定外」照出的是長久的隱患?
△日本廣島,洪水和泥石流襲擊當地,汽車被淹沒
7月下旬,大阪
熱。
太熱了。
這是從7月下旬開始,幾乎每個在日本的人見面時候的打招呼方式。我一直覺得日本大部分地方氣候溫和,不會太冷不會太熱,有悠長的春季和秋季,是這個略寡淡的國家的怡人之處。
而在這個夏天,當我打開氣溫表,看到比我曾駐三年的德裡還要高的數字,覺得難以置信。日本媒體又一次頻繁使用「想定外」。
最終,炎熱超越了難受和難以置信,成了災難。每天都有上百人因為熱被送進醫院,一個夏季總共有100多人因為中暑死亡,是去年的一倍還多。而且,大多數的中暑死亡不是發生在戶外高溫作業的時候,而是發生在室內。
這些都是為什麼?
在日本,一個「為什麼」問到底,通常會落在那個顯而易見卻無可奈何的社會現狀:老齡化。
聯合國規定,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高齡者佔到人口總數的7%以上就叫做老齡化,在日本,這個比例是26%。高齡者對氣溫的變化不敏感,對抗高溫的能力比較弱,而且有些人捨不得開空調,讓他們成為高溫下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群。
氣溫也許會在「想定外」,但高齡者人數一直在意料內。
△今年夏天日本多地出現40度以上高溫
9月初,北海道,厚真町
「他們….為什麼跪在那裡?」
在我們眼前不遠不近的田間小路上,兩名女子跪在那裡,幾乎一動不動。我們只能看見她們的背影,看不見她們的表情。而在她們前面,挖掘機和救援人員,正在一棟破碎的房子裡翻找。
「她們在等著家人的遺體被挖掘出來吧。」攝像大哥對我說。他像所有日本人一樣,在說這些的時候沒什麼表情。
挖掘機的每一次動作都帶來希望,但更有可能是絕望。在這個地震受災最重的厚真町吉野地區,生活著34人,其中16人遇難。
△9月6日凌晨,日本北海道地區發生芮氏6.7級地震。圖為北海道厚真町,救援人員在一處被山體滑坡毀壞的房屋中搜尋倖存者。
△北海道6.7級地震引發厚真町大面積塌方
地震後的厚真町,幾乎沒有完整的房子。這裡的居民把平坦安全的土地留給了農田,把居住的房屋建在山腳下。在地質結構相對穩定,這麼多年沒有發生過大地震的北海道,人們這樣一代一代地生活下來。
甚至當6.7級地震來臨的時候,大多數人也習慣性地以為,這個級別的地震在日本不算是大事。
但是,地震之前幾天的連續大雨導致山上土壤鬆軟,地震立刻帶來山體滑坡,大量的泥沙混著山上的巨石衝毀樹木、電線桿,直到一間間房屋。從日本媒體的航拍畫面看上去,厚真町的那些山就像被巨大的拖拉機耕了一遍,翻了過來。
所以,厚真町的情況也是「想定外」。
那一天,我們在厚真町,能聽到發掘機的聲音,能聽到救援人員的叫喊聲,但是聽不到生活的聲音。
日本很多時候像是一個嚴絲合縫運轉的機器,從國家的運行到個人的命運,仿佛都有一本操作手冊,按照既定的1234操作就好。而當中間的一個環節發生問題,或者只是進行改變,整套運轉就會陷入混亂或者至少是慌亂。
當越來越多的「想定外」接連到來,能怎麼應對?
△2018年7月7日,日本倉敷,當地暴雨引發洪水。
12月12日,京都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是年度漢字的主辦方。在他們的漢字博物館裡,理事匆匆走向我們,接受採訪。那一天,他非常忙。
「唉,很難過,是災字啊。」我對理事說。
「不過今年的災,我覺得是災害的災,同時也是防災的災。災害之後,人們更有防災意識,有這樣的意思。」
災難中,一個國家一個地方最薄弱的環節就會明顯地體現出來。而面對越來越頻繁的 「想定外」,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天氣,沒有辦法搬走山腳下的居民,沒有辦法立刻把堤壩加固,立刻能做的只有加強防災意識。在那一連串的災害之後的颱風暴雨天氣裡,預警明顯提前了,而且還有專門針對高齡者的預警。
也許「想定外」是原因,但不能讓它成為藉口。
在7月報導完暴雨災害之後,我回到東京。有天在書店看到一本雜誌,封面是一個姑娘在小橋流水前,上面赫然寫著:倉敷。那是7月初出版的雜誌,那時一切都還很好。
一個地方總是因為去過就對你來說不一樣了。我買了這本雜誌,想著哪天還要回到倉敷,看看它的歌舞昇平、花樣年華。
央視駐日本東京首席記者。曾常駐印度。利比亞戰爭期間,兩次到班加西進行報導。
文中圖片源自視覺中國、央視
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王興棟
編輯/王元 車明鍵
©央視新聞
覺得不錯,點個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