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拐》已經過去20年,但直到今天,大多數人還是只認識那個「走了兩步」的範偉,而不知道他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演員。
上周五,張藝謀壓了兩年的《一秒鐘》上映。在裡面出演電影放映員的範偉,再一次證明他真是影帝的水平、十八線的聲名。
不論笑淚,他的一招一式都無毫無表演痕跡。
這讓我想到了2017年範偉拿下金馬影帝,很多人說是爆冷——哪有什麼爆冷,不過是一直以來範偉太低調罷了。
《一秒鐘》裡,張譯是絕對的主角,謀女郎總是吸引人眼球,演得最好的範偉反倒被宣傳口忽視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張譯飾演的張九生從勞改農場跑出來,目的是為了看女兒出現在電影片頭播放的「新聞簡報」裡的一秒鐘。偏偏他女兒出現的那一盤膠片,被小女孩劉閨女偷走了。範偉扮演的範電影是電影放映員,一輩子在放電影上沒犯過錯誤,備受村民們愛戴,吃油潑麵都能獲得「多一勺油辣子」的高待遇。可這一次放個電影,卻發生了諸多意外。範偉很低調,不演戲的時候幾乎沒有聲音,但他在戲裡很高調。《一秒鐘》演了二十多分鐘他才出場。戴著前進帽,穿著小馬甲,手上拿著個大搪瓷杯子,一臉的小得意又帶著幾分憨,周圍群眾擁上來,有的遞瓜子有的塞花生,他欣然接受。範電影這個角色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幽默部分,但這和範偉演喜劇的感覺完全不同。演喜劇的時候,範偉是緊繃的,他需要錘到點子上;演範電影,他整個人反而非常鬆弛,你感覺就是有這麼個人,他就這麼活著。我相信看過《一秒鐘》的人,都會記得範電影告訴張九聲,他兒子因為喝了膠片清洗液而變傻的片段。這樣極度悲傷的時刻,範偉沒有作出大慟的模樣,而是極度克制極度忍耐,試圖雲淡風輕又無法雲淡風輕,這是一個中年人不願說出口的痛苦——一個從沒犯過錯的優秀放映員,卻沒有清洗液。有時候故作平靜的戲遠比大張大合的難演,一不小心就顯得做作。而範偉,就是個一點都不做作的演員。範偉從不主動吆喝。
《不成問題的問題》讓他拿了一大把的影帝提名,有媒體找上門去,範偉說還是低調點,等結果出來再說吧。
他喜歡文藝片、喜歡演小人物,再加上外型和年齡的限制,主角演得少,所以幾十年下來大家還是最記得那個「範德彪」。
「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夥夫」的束縛,範偉老早就用演技把它擺脫了。
《天下無賊》劇照
2003年,範偉已經因為《賣拐》、《賣車》等春晚小品家喻戶曉。正是這時,遇上了拐他走上文藝片道路的《看車人的七月》。
這麼說也不盡然,範偉也一直在等待一部戲,展現他在喜劇之外的東西。
但導演安戰軍一開始真沒有看上他。
範偉主動給安戰君打電話,覺察到對方的不喜後,他認真研究劇本,之後從瀋陽跑到北京,「導演不是怕我這喜劇形象跳戲嗎?那我就說,咱們可以一點點帶入,一開始讓這個角色稍微幽默一點,後面再慢慢嚴肅起來。」
範偉改了劇本,又試了戲——這場戲也是「走兩步」——這一走,安戰軍覺得對味了,走起來不是小品的感覺,而是正劇的範兒。
他演的看車人杜紅軍,懦弱平庸,忍氣吞聲,直到退無可退。雖然都是被欺負的小人物,範偉演出了一個和喜劇人中截然不同的隱忍與壓抑人格,情緒的推動自然如流水。
當年,他就被提名了金雞獎影帝,也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大獎,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看車人的七月》劇照
範偉第二次拿到金雞獎影帝提名,過了五年。他出演了張猛的處女作、改編自真人真事的《耳朵大有福》。
全片只講一天:55歲的東北工人王大耳朵退休後的第一天。
退休之後工資就要減半,而王大耳朵自己有氣管炎,妻子也病了,兒子遊手好閒,女兒和丈夫感情不和,一家四口的事都壓在即將退休的王大耳朵身上。所以在退休第一天,王大耳朵就奔波在街頭,想給自己再上崗找點事情做。
《耳朵大有福》劇照
範偉演小人物,不論性格,他都能細微之處展現其本性和命運,這與他生性敏感相關,「我就對所有人的情緒特敏感,一回家看到爸媽高興,心裡就踏實,看到爸媽臉色有點陰,我就忐忑。」
在他眼裡,小人物和小人物也是不同的。他喜歡觀察人,猜測每個人的身份和經歷,然後把有意思的細節記下來,年輕時用腦子記,年紀大了用手機記。這些脫胎於真實的習慣,通通化入他的演技之中,讓戲劇轉變為生活。
王大耳朵就是一大代表。範偉在其中的言行舉止都渾然天成,「表演」二字與他無關。和妻子說,「確保咱家一個病人的基本配置」時,他手上剝橘子,閉著眼翕著鼻子;吃碗方便麵,他一面吃一面抖筷子一面和小賣部老闆嘮嗑,心疼錢又不想體現出來時,把筷子放嘴裡一吮掩蓋猶豫——你不是在看範偉,就是在看王大耳朵的悲喜人生。
2017金馬獎
在《不成問題的問題》導演梅峰眼裡,範偉是個藝術家,精神上有潔癖。他想演有複雜性的角色,也不演讓自己覺得彆扭的角色。
當時片子拍完,他和梅峰說,「梅老師,我這個年齡,還能遇到這麼一部戲,還是男一號,太難得了。」
的確,《耳朵大有福》之後,範偉主角演得少了,但他在大導演面前都掛上了號。《南京!南京!》、《非誠勿擾》、《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到今天的《一秒鐘》,角色的大小並不制約發揮,範偉還是範偉。
範偉16歲開始跟著相聲演員陳連仲學說相聲,說了十來年的相聲之後,被趙本山找去演小品,然後才進入電視劇、電影的世界。
晚了。人到中年才演戲。但範偉心裡明白,前面所有的訓練和經歷都是必須的。
他對表演節奏的控制、對臺詞的把我,恰恰是從相聲、喜劇中脫胎出來的,「比如說臺詞,你學相聲的時候,我就東北人,我過去小時候說相聲之前,yinyinyouyou(音),吃唄,全是這樣,那我小時候就是那樣的。那你就由於說了相聲,學了基本功了,臺詞就變得字正腔圓,似乎好像學過似的,你到哪兒都不露怯了,這不就是相聲給的養分嘛。包括你的表演的內心節奏都是相聲給的。」
1995年,範偉第一次和趙本山登上春晚,真正被全國觀眾記住,是2001年的《賣拐》。
與小品並行的,是他在「本山宇宙」裡的頻頻亮相。《劉老根》、《夜深人不靜》、《一鄉之長》、《馬大帥》.不是鐵嶺人但勝似鐵嶺人的範偉獲得了極高的人氣,2007年拍《耳朵大有福》時萬人空巷,劇組還請了警察來維持秩序。
如今58歲的範偉還是會回憶最初演《劉老根》的時光,第一次拍電視劇,央視定製劇,演起來總是戰戰兢兢,一遍遍看回放、一次次總結哪兒演的好哪兒演的不好。
雖然喜劇經歷多少遮蓋了範偉後來的演技光芒,但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民間舞臺出身的背景,才有了今天的範偉。他身上那種自然流露出的幽默深深根植在黑土地人民的血脈裡,出演任何角色都毫無表演痕跡。
範偉曾說過,如果這輩子沒當演員,可能真去當了廚子。
還好,這位被低估的影帝,註定要再拿幾座獎盃。
部分資料來源:三聯生活周刊《範偉:別辜負這張「中國臉」》;人物《看起來是無用之功,但最後都是有用的|對話範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