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凡事無絕對,都有兩面性。凌亂和不講衛生是兩個概念,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尤其是對孩子早期的影響,還是需要掌握好度的。
邋遢的解釋是不規則、不整潔,我們廣義上就把邋遢、凌亂不整歸為一類吧。但這裡一定不要混淆不講衛生。不講衛生的影響不言自明了,一定和細菌病毒能聯繫起來。那來看看凌亂的影響。
在孩子早期,凌亂不堪的環境是容易讓孩子習得的,也會影響社會文明。垃圾沒有放在垃圾桶裡,孩子可能會學到,社會看到混亂無序的環境更是容易被同化。想讓孩子變得有規則,不是有認知後就規定他該如何具備環境規則,而是在兒童秩序敏感期之前,讓他在亂中探索,奠定基礎,而後在家長正確的引導下才會發展出正確的秩序感。但是過度的設定規則,有序的物理秩序會給人一種心理定勢,讓人容易思維保守,沒有突破性、創造力。不過度的凌亂在有些人眼裡是亂而有序的。凌亂過度會影響效率,秩序規則能省去資源重新提取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
人類基因的長期進化其實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需要這種結構化的物理秩序,以便更有效的信息提取。
人類還有控制傾向,從物理秩序上的掌控來滿足內心一定的控制感;而無序的凌亂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控制感的缺失。因為,雖然導致凌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忙碌無暇整理,可能因為釋放情緒故意打亂秩序,可能因為懶而不去整理環境,但人類內心主觀上都是追逐有序的,而凌亂無序的環境並非表面上看起來的主動造成,可能存在潛意識中的「破壞」有序環境,這可能是內心控制感的缺失。
所以在孩子早期,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在此之前儘量尊重孩子的隨意探索,家長可以整潔有條理,但不要刻意控制孩子對規則養成之前的探索,這樣更難形成規則感,同時對孩子大腦的創造力也容易造成固化影響。可以在孩子認知逐漸成熟之後,科學有序的引導、示範。
可以教孩子講衛生,但不要刻意強行建立孩子所謂的整潔。過度的強迫整潔與過度的凌亂都不利於孩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