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已經播放完了,播放期間由於很多話題直戳現實,讓觀眾一時間很有共鳴,所以熱搜就沒停止過。然而劇情段是一片讚美之聲,後期的劇情卻讓人越來越覺得劇情懸浮,人物崩塌,其中三個女主角之一的顧佳,崩的尤其厲害。
顧佳的人設,是一個漂亮高知精明幹練十項全能的女性,三十歲而已,她已經和她老公有了個規模不小的公司,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住進了中心地段的頂級豪宅,這對於毫無根基,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已經是相當的成功了。無論是在教育孩子、駕馭老公、處理公司業務,她都是無往不利的。所以很多人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偶像,覺得女人就要這樣活著才對。
然而看似完美的人設,其實顧佳經不起推敲,如果細細看,就會發現,顧佳其實只是表面的精明而已,實則她是一個捨本逐末,缺少享受幸福智慧的人。前期顧佳的幸福是顯而易見的,夫妻二人辭職創業,事業已經步入正軌,每年的利潤也比較可觀;孩子聰明可愛,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對於一個母親來說,輕鬆太多了,有自己的時間,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丈夫外形帥氣,什麼事情都與她有商有量的,然而這種平凡卻難得的幸福,顧佳卻視而不見。
她眼裡的幸福,是物慾,是到了四十歲過上頂樓王太太那樣的生活才算成功,即便她目前已經住進了頂級的豪宅,但是住在十二樓,對於她來說還遠遠不夠,她卑躬屈膝做小伏低的在太太圈子裡面營營役役,卑微了自己,最後還被坑了。她無視許幻山認同的生活觀,許幻山覺得,他們現在的生活就挺好了,不一定非要住豪宅,不一定要給兒子上頂級幼兒園,也不要伸手去夠自己夠不到的東西,更不要沉迷於太太圈想方設法的走捷徑。不得不說除去後面出軌這件事不可原諒,前面許幻山的三觀真的沒話說。
顧佳苦心孤詣追求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浮華不切實際的,她明知自己家的煙花公司,是坐在火藥桶上的事業,不穩定波動劇烈,需要一定現金流的保障,她還透支貸款幾千萬去買豪宅,急用的時候,幾十萬都拿不出來,這不僅不理智,還加大了壓力和焦慮感,尤其是對於許幻山這樣知足常樂小富即安的人來說會更難接受,但是許幻山還是順從了顧佳的選擇。
她一定要送許子言上貴族幼兒園,為此她卑微低下的去討好王太太,看起來是一切為了孩子,一顆堅韌偉大的慈母心,但最終感動的可能只有她自己,許子言在這所幼兒園就好嗎?這個圈子的人都是一顆富貴心,兩隻勢利眼,家庭財力不匹配,導致許子言被孤立被霸凌,上好的幼兒園,不是為了一個純淨美好的好的氛圍去薰陶孩子的品性、思想、習慣嗎?這個幼兒園讓一個幾歲的孩子,就直視社會的勢利汙穢面?這難道不是捨本逐末嗎?許子言不喜歡馬術,但是顧佳卻強硬的要求孩子學習,孩子被壓制的在家裡對著一個馬的公仔拳打腳踢的發洩不滿,這不是控制欲過強是什麼?
許幻山是一個理想化的藝術家,他原本只想設計好自己的煙花,是顧佳拉著他辭職創業,他也都聽從了顧佳的安排和建議,但是後來他和顧佳的意見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他覺得本分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業就成了,顧佳則寄希望於太太圈來更上一層樓,許幻山是被顧佳夾裹著前進的。他不想過這樣自己能力之外的生活,他只想坦然的過平淡安穩的日子,他的理想就是設計出優秀的煙花,很多人會覺得許幻山不求上進,但是一個擁有自己理想,並正在實現自己理想的人,真的沒有什麼好被指責的。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許幻山已經到達了第四層,尊重需要、最頂層,自我實現需要的階段,他找到了自我實現的方向和途徑,作為一個煙花設計師,能真正讓他快樂的是他設計出的煙花,能被別人認可喜愛,而不是到底賺了多少錢。而顧佳卻始終停留在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的第一第二階段,那就是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她對物慾近乎扭曲的渴望可能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這應該與她小時候因為家境原因,使得生病的媽媽放棄治療過早離世有關。
這一點,導致了顧佳對金錢和物慾過於偏執的追求,比如說她一定要住上最頂級的豪宅、兒子要上最頂級的幼兒園、要把爸爸送到最頂級的養老院。但是這也正是顧佳的可悲之處,這使得她看不見眼前珍貴的顯而易見的幸福,反而去營營役役孜孜不倦地追求那些浮華和虛無,沒有盡頭。人上進是好事,但慾壑難填就是另外一種性質了,那樣的話,人生就真的成了金錢和物慾的奴隸,捨本逐末,人生就變得可悲可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