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疑是讓平溪線更為火爆的助燃劑,曾在平溪線沿路小鎮取景的影視作品包括: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中大S杉菜賣冰的冰店和周渝民仔仔的家;MV:周杰倫《楓》、梁靜茹《不想睡》,錦繡二重唱《20年後的幸福》、江美琪《想起》;電影:《戀戀風塵》、《老師,斯卡也達》、《沉睡的青春》、《孤戀花》、偶像劇《薰衣草》、《吐司男之吻》等等。
2011的臺灣大熱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男女主角最浪漫的一次約會就在平溪小鎮和菁桐車站取景,更是發酵了平溪鐵路的文藝和浪漫氣息,成為情侶們最愛去的約會地點之一。
不論是作為鐵路迷還是作為一枚遲到的文藝中年,平溪線都沒有了不去的理由。
平溪天燈簡介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孩子們則提著花燈到處遊玩。另外還有「偷俗」和「鑽燈腳」的習俗。「偷俗」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別人家菜園裡的蔥菜,據說如不被主人發現,就是吉兆,預示她將遇到稱心如意的郎君。未婚男子,則以偷得別人家牆頭上的石頭為吉兆。已婚婦女如偷得餵豬盆而被人罵或偷拔到人家竹籬笆上的竹子,則認為是生男之兆(因閩南語「竹籬」和「得兒」音同)。「鑽燈腳」就是元宵夜婦女們必往觀賞花燈,但「觀燈」是虛,「鑽燈」為實,她們故意在燈下鑽來鑽去,因「燈」與「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故臺灣又有「鑽燈腳,生男胞」的諺語。
而臺南鹽水鎮人過元宵節既不點花燈,也不遊行,而是拼命地燃放「蜂炮」。所謂「蜂炮」,是由數萬隻衝天炮製作而成的,每一個衝天炮的炮芯連接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連續射出,震耳欲聾,聲光齊作,在夜幕的襯託下蔚為壯觀,撼人心魄。萬炮齊發的景觀與速度如同蜂群傾巢而出,故稱之為「蜂炮」。
這一習俗也是有歷史根據的。據說清光緒年間,鹽水鎮一帶遭遇到一場持續多年的大瘟疫,每天都有人死去,搞得人心惶惶,紛紛棄家外逃。殘存的鹽水人斷定這是鬼怪作崇,就在一個元宵節,請了鎮上武廟的關帝爺出巡繞境,並大量施放煙花爆竹,意在驅逐邪鬼妖魔。此後,鹽水一帶的瘟疫居然真的絕跡了。由此,每年的元宵節都要大量燃放鞭炮,而且規模逐年擴大,形成了今日極為盛大的蜂炮祭典。屆時,全鎮百姓無論貧富,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一夜下來,點燃蜂炮的花費多達臺幣數千萬元以上。全臺各地乃至遠在海外的遊客也慕名而來,元宵之夜雲集鹽水鎮,目睹這一壯觀景象。更奇怪的是,燃放如此密集的爆竹,據說鹽水鎮卻從未因此而失火。臺灣北部平溪十分村的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也有200多年的歷史。
所謂「放天燈」,就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天燈用白色宣紙糊制,造型很像一頂孔明帽,故而又稱「孔明燈」。天燈的「帽沿」用竹片圍成圓形,用兩根鐵絲在圓形竹片之間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間交叉點上。糊扎天燈首重平衡,否則升上天空即刻就會燃燒起來,化為烏有。「天燈」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後,猶如一個個大大小小閃爍的火球,隨風飄向遠方,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妙不可言。人們更相信,天燈放得愈高,運氣就愈好。
而放天燈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來臺拓墾的移民,常遭盜匪打劫、殺戮,便以「放天燈」作為互報平安的訊號。日本統治時期,「天燈」又成為一種躲避日軍搜捕的信號。臺灣光復後,「放天燈」才恢復其娛樂、祈福的功能,並逐漸成為平溪人元宵夜的一種固定的民俗活動。平溪人說,「天燈」怕鞭炮,所以「放天燈」時,一定要大放鞭炮,炮聲愈響,則愈能把「天燈」嚇得飛得愈高愈遠。 澎湖地區在元宵節「乞龜」的習俗則既有趣又神秘。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中的中央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用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堆制而成的含有長壽寓意的「面線龜」,有以麵粉、雞蛋、糖、沙油為原料用龜模製作的「雞蛋糖龜」,還有以熟糯米漿做皮、內包紅豆餡的「麻薯龜」……甚至還有用黃金打制的「金龜」。蜂擁而來的鄉民們,在融融的燭光照耀下,在一種神秘而熱鬧的氣氛中,虔誠地舉行著富有宗教色彩的「乞龜」儀式。
天燈施放
先用筆將心願寫在天燈上,再籤上施放者的姓名,可以多人同時進行,通常是至少三人或以上。先將浸過油的金紙攤開,將鐵線穿過金紙中央的小洞綁好,施放者提起燈頭四邊角落撐開並抓住天燈底部,一人點燃金紙,當熱氣充滿天燈時,天燈即充滿浮力,隨風飛升,天燈節時上萬天燈同時施放,更形壯觀。
平溪橋頭很有特色花生卷冰激凌
平溪的茶水攤
平溪老街的天燈造型的工藝品
畫有張君雅小妹妹可愛形象的壁畫,其實君雅大道就是平溪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