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許家的「富爸爸」和「窮爸爸」

2022-01-04 採下保藏

近日入手一份同方全球人壽的終身壽險,受益人為我家小小許,受益比例100%。小小許目前還不太明白,這份保單的誕生,她的身價,又漲了60萬人民幣。

截止目前為止,小小許的身價,主要跟我怎麼規劃家庭財務保障計劃,及我離去的方式有關:

第一種情況:如果我坐上了一架飛著飛著就失去了方向的航班,我的航空險保額1000萬,意外險保額200萬,定壽200萬,重疾57萬,終身壽60萬,受益人全寫了小小許的名字,受益比例100%。那麼,小小許的身價是1000萬+200萬+200萬+57萬+60萬=1517萬,嗯,對了,加上我們房子的市值份額,她的身價超1700萬,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很不幸,未來我得了重病(想想還是很難接受),這種情況不在航空險、意外險的福利保障範圍,只賠付了重疾險57萬,重疾險先出險,那麼這份重疾險中的身故責任便終止了。小小許的身價只剩下定壽200萬+終身壽60萬=260萬,加上我們房子的市值份額,她的身價是400多萬;

第三種情況,我什麼保障都沒有,不幸得了重病,社保醫保統籌的那點錢只填補了九牛一毛的窟窿。沒辦法,我只能想著賣房子了…….這個想法其實是下下策。把房子賣了,這是我們唯一的住房,未來住哪呢?賣房子一時半刻能不能賣得出去呢?賣得出去的話,能按照市值賣出去嗎?賣出去了,什麼時候可以買回來這樣樓距一百多米的,北望山,南望江,陽臺對著一片足球場那麼大的綠茵大草坪的房子呢?我家大許,也只是一個勉強稱得上入門級的小中產,他弱小得肩膀,能經得起這番折騰嗎?我能想到的只有貸款這條路了…….這種情況下,我給小小許留下的,是一屁股債……

好了,談了這麼多小小許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的身價,我們來正式談談老許家的「富爸爸」和「窮爸爸」的故事。我們普通小老百姓,生活能達到小康水平,已經很滿足。在真正的富人面前,老許家的「富爸爸「其實跟」富「沾不了一點邊。所以,各位看官,請不要代入,到底財富總值需要達到多少,才算「富」,需要「窮」到什麼程度,才算窮。這裡的「富爸爸」,和「窮爸爸」,是兩者相對而言哈。

很巧合地,我跟我先生都是同一個姓,姓許。我們先來說說大許先生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公公,「富爸爸」的故事。

「富爸爸」其實就只是一個基層得不能再基層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並沒有什麼長遠的眼光,也沒有投資技巧。所以,在房價大漲前,其實他是有機會比現在更富有的,但是沒有抓住趨勢。但是,他至少做對了一件事,就是:自己不懂投資,那就不亂投資。憑著他和婆婆的退休收入,不僅衣食無憂,甚至還主動的幫扶下一代。比如我家的柴米油鹽開支,是公公婆婆主動包攬起來的。(其實我們自己也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哈),然後今年送輛車給他們的女兒,明年女兒買房子了,再狠狠的支持一番。在我看來,作為一名老父親,「富爸爸」經常想的事情是,怎樣讓自己的下一代生活更加富足?

作為一名父親,公公所做的,在我眼裡,已經非常足夠了。然而我做保險經紀人後,有一天,公公突然問我:「我這個年紀,還有沒有什麼壽險可以買?」

我震驚了一下。平時諮詢我健康險、退休金的客戶挺多的。而「死亡」還是一個比較避諱的話題,我極少主動跟人談起「壽險」,主動找我了解壽險的第一個人,竟然是我公公。

沒想到我的公公已經超出了我的想像,活著的時候拿退休金倒貼子女,甚至還考慮了身後繼續給所愛的人創造財富的問題……

我深深的了解了這位老父親的心----人終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不同的是,有的人在思考離開的時候,能不能繼續讓自己的後代往更富足的方向推一把。

後來還真的搜到了他的年紀還能買的壽險。我還在想著如何委婉的跟公公解釋產品的福利。公公則很大聲、很直接的問我:「是不是第一年死是這個錢,第二年死是這個錢,第三年死還是這個錢?」

我:……

深深的感受到人與人思維的差異,比財富的差異還大。

而我自己的爸爸的故事,卻是一言難盡。

從我高中開始,我爸爸就投身股海,一直到現在,還在幻想炒股可以給他帶來發達的機會。從前他在順德計劃生育服務站工作(放開生育後現在已改成順德區婦幼保健院),收入微薄,但也可以維生。我媽媽那時開了一個快餐店,工作雖然很辛苦,那段時間兩人總的收入加起來,其實是我公公婆婆的幾倍。那時候順德的房子很便宜,他們的手裡曾經有過可以全款買房的現金。要是高中的時候在順德買了房子,我就算是個城裡的姑娘了,不用上到大學的時候,在城裡的姑娘面前,總是覺得自己鄉下來的,很自卑。因為我爸一直炒股,不僅把自己的工資虧了,連我媽媽開快餐店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也虧光了後,更可怕的是,跟人借高利貸去繼續炒。後來弟弟上大學的生活費都是我負責的。我和弟弟畢業工作後,記得有一年,過年前,媽媽打電話給我,說讓我和弟弟湊錢給爸爸還債,那些債主才能讓我爸回家過年……

所以同是許爸爸,我的爸爸,對他的子女,非常自信,他經常教我們的一句是「窮人的子女早當家「。果然我和弟弟,大學一畢業,生活就全靠自己了。對自己的退休養老的計劃,他也十分自信,從來沒思考,也沒擔心過養老的問題。心態也年輕得跟90後差不多,一不開心就想炒老闆魷魚,總覺得去別處會發大財……幸好他單位不嫌棄他,加上我們的極力勸阻,才堅持做到從舊單位退休,如今才有微薄的退休金收入。對於我爸,我的希望只有一條,不玩股票就好。

以上所寫,我的公公很給力的支持了他的子女,我沒有羨慕或妒忌,畢竟血緣上,他不是我的親爸。我也沒有埋怨過我的父母沒有幫助我站在更高的起點,至少他們支持了我上大學。而人近中年,我也明白:要想過好這一生,終歸還得靠自己。

以上純粹討論關於財富的規劃及財富管理的問題。就像我的父母,其實他們是有過可以累積一點財富的機會的,但是他們並沒有管理好財富的能力,也沒有關於財富的長遠的規劃。儘管明明摸過一副不錯的牌,卻打得很爛。晚年的時候,只能靠一點微薄的退休金,以及被動的靠子女生活。公公婆婆則不同,他們雖說不會理財,不會投資,錯過了一些發達的機會,但是他們的退休計劃做得好,沒有進行高風險投資而是進行了強制儲蓄,所以晚年不僅自己生活無憂,甚至有餘力支持晚輩。

我們常說:「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非常有道理。現在看看我們一線城市的房價,農村或小城市出來,完全沒有父母財富傳承的同學,想在一線城市立足,非常不容易。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我自己,和我弟弟,就是典型的例子。一切要靠自己努力。(當然靠自己努力沒什麼不好,要是有人幫忙更是錦上添花)所以,作為親生的娘親,我希望,能給小小許一輩子的保護,直到百年後我離去……

和睦家醫療集團商務部工作多年;中意人壽高端醫療理賠工作經驗;擁有醫學、保險學、統計學及經濟學知識背景及大量實戰工作經驗。

專注高端醫療/家庭保障/養老規劃/資產傳承諮詢服務

相關焦點

  • 窮爸爸和富爸爸
    90年代有一本書非常有名,《富爸爸窮爸爸》,當時在某些人群裡幾乎人手一本,都想了解富爸爸怎麼賺到錢的。「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一個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親,一個高中沒畢業卻善於經營並且投資理財的人。
  • 《富爸爸窮爸爸》
    之前就聽說過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一直沒有去讀。報名參加了10月底的英語讀書會,選的書是《富爸爸窮爸爸》,在預習這個課程的時候,被裡面的句子扎心了。非常急切的想要分享出來。作者寫道:我有兩個爸爸,一個富,一個窮。一個受過良好的教育,聰明絕頂,擁有博士頭銜,曾經沒用兩年就修完了4年的本科學業。
  • 富爸爸VS窮爸爸思維
    你好,這期解讀的是《富爸爸窮爸爸》。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有什麼區別呢?
  • 《富爸爸窮爸爸》第一期
    本期圖書《富爸爸窮爸爸》,我們用三期、三十分鐘的時間與廣大讀者共同來品讀:第一期,我們將認識到富人和窮人思維的本質區別,並理解榜樣的選擇至關重要——我們聽誰的,人生就更趨近於誰。在選擇正確的榜樣後,努力改變自己並更加優秀。第二期,我們意在幫助讀者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並認識到提高財商是財富自由的第一步。
  • 每天聽本書:《富爸爸窮爸爸》
    對待養老窮爸爸:把自己的老年退休計劃全部押注在政府身上。富爸爸:終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負責,持續的學習才是最好的保障。如果有了依靠,就會變得有依賴性、不思進取。對待破產窮爸爸:悲觀消極富爸爸:「我雖然銀行裡沒錢,但是我有腦子」。
  • 《窮爸爸富爸爸》讀書筆記——來銀平
    閒暇之餘,我翻了翻書櫃,看到一本買了很久卻未開封的書《窮爸爸,富爸爸》,書是老公買的,估計是被書名吸引而下手的,但卻一字未讀。信手翻來,我發現這是一本關於理財的書籍,對於理財我是知之甚少,周圍的朋友各種炒股、投資,我充耳不聞,沒時間去研究,而我本身也不喜歡打無準備的仗。作為一個保守的投資者,除了銀行的定期存款,偶爾買點兒貨幣基金,在支付寶和微信裡有點兒閒錢應急外,其它一概不碰。
  • 富爸爸窮爸爸 Rich Dad Poor Dad
    Rich Dad Poor Dad富爸爸窮爸爸Robert Toru Kiyosaki羅伯特·
  • 那個寫《富爸爸 窮爸爸》的作者破產了......
    作者清崎在書裡說他有兩個爹:「窮爸爸」是他的親爹,一個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爹,一個高中都沒畢業卻一直做生意的生意人。清崎遵從「窮爸爸」為他設計的人生道路:上大學,找工作,成為美國公務員。直到1977年,清崎親眼目睹一生辛勞愛崗敬業的「窮爸爸」竟然失業了,而「富爸爸」則成了當地鼎鼎有名的土豪。清崎這才醒悟過來發憤圖強,毅然追尋「富爸爸」的腳步,踏入商界,從此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最終走上人生巔峰。
  • 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有什麼區別——解讀《富爸爸窮爸爸》
    這期為大家解讀的是財商教育的領路人,羅伯特.清崎先生創作的富爸爸系列之《富爸爸窮爸爸》。書中主要精髓: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有什麼區別?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富爸爸會說:貧困才是萬惡之本。窮爸爸經常會說:我可付不起!富爸爸會說:我怎樣才能付的起呢?窮爸爸說:努力學習能去好公司工作。
  • 羅伯特·清崎更像是「窮爸爸」,而不是「富爸爸」
    編者按:我們都曾聽過或讀過《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富爸爸」教會了我們很多道理。但除了金錢資產的富有,精神財富同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一個願意幫助他人、樂於分享建議、做人謙遜、勇於解決問題的人,才可以在各個方面都成為「富爸爸」。
  • 富爸爸窮爸爸:讓錢為你工作
    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在出版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和退休了。書中,他用親身經歷的財富故事,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和獲取財富。他的兩個爸爸:「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一個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親,一個高中沒畢業卻善於投資理財。兩位爸爸有著截然不同的金錢觀和財富觀。讀完這本書雖然並不能保證你實現財富自由,畢竟環境不同,成功也難複製。
  • 七分鐘看完《富爸爸窮爸爸》
    巴菲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由此可見理財的重要性。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這句話正是本書的核心觀點,不過在進入正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的「富爸爸」與「窮爸爸」。
  • 羅伯特·清崎《富爸爸窮爸爸》讀書筆記
    羅伯特·清崎(,1947年4月8日生於美國夏威夷,日語名清崎徹,第4代日裔美國人,《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書籍的主要作者。「富爸爸」系列叢書合著者,富爸爸公司合夥創始人,財商教育的領路人。
  • 乾貨:喜馬講書《富爸爸窮爸爸》 PDF書籍
    富爸爸窮爸爸(高清).png簡介中產階級的煩惱:為什麼辛苦工作成不了富人?本書關鍵詞中產階級 富爸爸 窮爸爸 財富理念媒體推薦《今日美國》:「如果你想親自掌控自己的財務未來,那麼《富爸爸窮爸爸》將成為你踏上財務自由之路的起點。」你將獲得● 富爸爸和窮爸爸,分別代表了怎樣的財富觀?● 什麼是現金流?什麼是資產?
  • 《富爸爸,窮爸爸》原來是一本遊戲說明書!
    ,窮爸爸》這本理財啟蒙書,或者是讀過它,我們也不止一次向大家推薦過這本書。  《富爸爸,窮爸爸》之所以被稱為理財啟蒙書,很大原因是書中列出了財務自由必備的四項技能:會計、投資、市場營銷、法律知識。 其實最早作者羅伯特 · T · 清崎和莎倫 · L · 萊希特合著《富爸爸,窮爸爸》,是為了介紹如何玩《現金流遊戲》(又稱《老鼠賽跑》)的,相當於是一本遊戲說明書。
  •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破產了,這本書是垃圾還是寶藏?
    他的富爸爸系列是一整套財商入門書,據說從1997年上市以來,全球銷售超過4000萬本,是無數人發財夢的起點。我當學生的時候,財富自由口號還沒爛大街,大家還沒那麼怕被同齡人拋棄,在學校圖書館看過三本,內容大同小異,其中一本還是美國現任皇帝跟清崎合著的。現在重看這本《富爸爸,窮爸爸》,倒是發掘出不少亮點和槽點。
  •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破產了!這本書是垃圾還是寶藏?
    窮和富的落點雖然在金錢上,但對人生起決定性作用的,很可能是你的思維方式。現在重看這本《窮爸爸,富爸爸》,倒是發掘出不少亮點和槽點。哪些話是出自富爸爸之口,哪些是窮爸爸說的,一目了然。窮爸爸說,貪財乃萬惡之源。富爸爸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本。窮爸爸說,努力學習吧,那樣你就能去好公司工作。富爸爸說,努力學習吧,那樣你就能發現一家好公司並收購它。
  •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破產了,這本書是垃圾還是寶藏
    清崎是第一代知識網紅,靠寫富爸爸的書紅得發紫,世界各地去演講,開財商教育公司,開理財顧問公司,還找了一家網絡平臺幫忙營銷推廣。很明顯,前者是他的窮爸爸,後者當然是富爸爸。兩位爸爸做事都很認真,天命之年,已在各自的領域走向巔峰。受過高等教育的爸爸,官至夏威夷州教育部長。愛創業的富爸爸,成了當地有名的富豪。但隨著職位升高,窮爸爸變得越來越忙,需要到處演講和走訪,分身乏術,完全沒時間陪伴家人。
  • 閱讀《窮爸爸富爸爸》有什麼感想
    花了一周每天中午午休的時間把《窮爸爸富爸爸》看完,要問我看完的第一個感受是,我想說我會再看第二遍,並且可能要經常有空拿出來翻翻。
  • 2000年,《富爸爸,窮爸爸》讓中國人思考了錢的問題|暢銷書讓我們...
    11997 年,日裔美國商人羅伯特·T·清崎(Robert T·Kiyosaki)在自己發明的「現金流」遊戲基礎上,通過接觸美國大量中產階級,收集案例,寫作了《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他在書中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將親生父親和朋友的父親分別稱為「窮爸爸」和「富爸爸」。兩者的差異則在於對金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