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嶽峰
在廣東的傳統習俗中,居民多在門口供奉土地神。特別是在潮汕地區,土地神隨地可見。
土地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
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天國。
人們新居入宅,也要拜土地。告訴他,我來了,以後請多關照。
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土地爺又稱土地公公、土地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
一說為周朝官吏張福德,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興隆、財運亨通。另一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農曆二月二日叫做頭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為了答謝員工一年的辛苦,請吃尾牙宴。
土地廟
△土地廟
土地載生萬物,凡有社裡,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裡之主,謂之上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
社神即土地神,相傳的社神有兩個:一是《禮記》記載,共工氏之子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二是禹,傳說他勤勞天下,死後託祀於后土之神。
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故社稷一詞,通常作為國家的代稱,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
漢唐以後,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所以各地山陵園地,均有大社壇,這些社壇以後又演變為各種土地廟。
土地廟,廣東地區多稱福德廟、伯公廟,是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布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布。
△土地廟
潮汕人對地神的崇高信仰非常突出,民間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種,唯以土地神最為普及。潮汕人設置並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遍及城鄉各個角落。潮汕人設置土地神位或廟宇有永久性和臨時性兩種;在居民住宅、商店、工廠、車間、作坊等均有永久性的土地神。
地主神位往往設置在廳堂或廚房裡地下的適當地方,每月農曆初一、十五(也有的是初二、十六)兩天定期舉行拜祭,俗稱牙祭。
臨時性的為營造新居、工場等建築物以及修繕房屋動土時設置的,用五副紙錠,五支沒點燃的香一併夾在一段竹竿之中,作為土地神位的標誌,進行拜祭。工程完成之日,還要備牲禮謝土地神,俗稱射土。
潮汕人,還有一種稱為報地頭的習俗。若是家中有人去世,必須到土地廟報喪。由村中長者持白燈籠,帶領死者男性子孫穿孝服到地頭神廟報告。到廟,長者上香後取出年庚帖,對著神像報告說:生從地頭來,死從地頭去,時辰念給老爺知。
說實在,有了土地神,老百姓的生活體系井然有序,所謂生死有道,敬奉自然。
土地廟
△土地廟
本文摘抄自《青囊行走大灣區》/伍嶽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