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面的漳平生活通,關注身邊的大事小事。
今天,漳平永福鎮舉辦媽祖誕辰1055周年文化節,參加節日的信眾逾萬。近年來,大批臺灣商人前來永福投資興業,媽祖便成為兩岸人民建立深厚感情的紐帶,身在永福的臺灣農民積極參與媽祖文化節活動,為期三天,有鄉土特色的小吃,也有傳統的舞竹馬、舞龍、漢劇、木偶戲等民俗活動。一、永福媽祖文化由來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兇,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封建社會,永福地多人少,但經濟、交通、文化落後,素有"永福吊半空,只能種大冬,一年種一季,老少烤火籠"之說。可見,永福人民過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臥";"臉朝黃土,背朝天"。過著清貧的生活,不知外面世界,真有著"世外桃源"一般。但永福早在商殷時期就有陶瓷作坊,生產陶鍋、碗、盤、缽、缸等,還生產竹編鬥笠,一些年青人就挑著陶瓷、鬥笠、藤器、蘿蔔籽到閩西、閩南、閩北和江西、廣東、湖南、浙江等地做起小買賣來,挑出去的是陶瓷、鬥笠、藤器、蘿蔔籽等農副產品,換回來的是針線、布匹等生活用品及外界的信息和技術等。
永福河流雖然不大,但彎多潭深,在封建社會,永福人們白天上山下地幹活,無法照看幼童、老人,常有幼童、老人落入小河潭中溺死、被野獸咬死、病死等,加之防洪措施不到位,常發生水災。十八世紀,到閩南做生意的人看到閩南沿海有供奉媽祖,並了解到媽祖是"海神"、"神女"、"龍女",是會為人們冶病除災救人的"神仙",於是就告訴鄉民,永福人們為了家人和鄉民的平安,大家決定在常發生落水的深潭水患的河段附近擇地興建媽祖廟,雕刻媽祖像,並從龍巖、莆田湄洲島媽祖廟"割火"(引回香火)回來,從此,永福人們開始供奉媽祖,信仰媽祖。並稱"媽祖"為"媽祖姑婆"。
二、永福媽祖廟由來
永福媽祖廟(天后宮)有好多處,蘭田、李莊、福興洋、呂坊、後盂、敖頭、龍車等村都有媽祖廟。
後盂媽祖廟。最早建媽祖廟的是後盂村,建廟在後盂坎下坂與呂坊哈麻坑的大路坑交界的"雙溪口" 處,取名"石龍宮",座南朝北,後是大路坑山,前是後盂溪,左是關公廟,右是"石龍橋"。
福興洋媽祖廟。因發大水,後盂媽祖像被水衝走,漂流到福興洋,停在那裡,後盂民眾找到後用"跳神"的辦法"徵求"媽祖意見是否"回"後盂,結果媽祖"不回","願意住在"福興洋,福興洋民眾就把媽祖留了下來,並在河邊"雙溪口"為媽祖建廟,該廟座北朝南,後邊是永福溪,右邊是福興洋小溪,由福興洋、劉柄、下坂、山兜等民眾負責供奉。後盂民眾又從新塑了個媽祖像,放入廟裡,供後盂、呂坊民眾供奉。
李莊媽祖廟。李莊村民眾為了信仰媽祖,也在李莊村的下樓自然村與福裡村的福洋自然村交界的「雙溪口」處建媽祖廟,從後盂的媽祖廟"刮火"進來。該媽祖廟坐北向南,面向李莊村,面前是李莊溪(浙溪上遊),左邊隔河對岸是觀音廟,右邊隔路對岸是李莊塔,後左邊是惠寧橋。
永福媽祖廟(媽祖文化節主要活動場所)。因發大水,李莊媽祖像被水衝漂流至蘭田村的赤榜盂自然村的"翼仔"(永福集鎮北邊),李莊民眾找到後以"跳神"的方式要"請"媽祖"回去",媽祖"不回","願意留住",永福集鎮民眾把媽祖留下,並為其建廟,處於李莊溪呂坊溪內洪溪三溪(永福集鎮及附近的村莊俗稱"三河底")匯合處(浙溪上遊),建於1875年,後經幾次修建,保留至今。該媽祖廟座北朝南,西側是觀音廟、毓秀塔和燕溪橋,東側是赤榜盂自然村,面前是三溪匯合處,面向永福集鎮,背後是蘭田村和秋苑村。李莊村只好重塑一個媽祖像放入李莊媽祖廟內。
其它還有:福裡、鰲頭、龍車等處。
三、永福「三河眾」由來
永福分為三大片,以東向的秋苑溪(浙溪上遊)為"東河",轄秋苑、蘭田、紫陽、封侯、文星、同村、箭竹、吾坑林、蓋德洋、和豐、穎水、陳村、佳山等村;以南向的李莊溪(下莊溪)為"南河",轄福裡、李莊、西山、清源、元沙、嶺下、適榕、古溪等村;以西北向的內洪溪、呂坊溪為"北河",轄石洪、洪坑、大坂、桂洋、可慶、呂坊、新坑、後盂、龍車等村。簡稱"三河",媽祖誕辰慶典活動每年由東、南、北"三河"輪流負責主辦,即各河每三年輪一次。每年主辦"河"都要進行長時間的充分準備和籌劃,推薦總指揮(或自我推薦),成立籌委會、設置有關臨時機構,確定參加活動人員職位,組織人們自願加入定職,籌集資金,制定活動方案和活動計劃,定購必要用品,編算活動收支、組織實施紀念活動、收支公布等。
四、永福媽祖廟概況
永福鎮媽祖宮,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總佔地約7畝,其中建築面積330平方米。宮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穿鬥式木結構,重簷歇山頂,頂棚藻畫精美,牆上彩繪壁畫人物故事、石柱雕刻浮雕人物工藝精湛。旁屹立毓秀塔,寓意「鍾靈毓秀」,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1999年重修。
五、媽祖文化節主要活動
1、三月二十一(或二十)日晚上舉行紀念媽祖誕辰活動開始方式,俗稱"起鼓",鳴炮、鼓樂齊奏,先由道士"清醮"。請道士法師開始對上年吉日所許願的祈安謝恩植福保民清醮答謝,把永福全鎮所有庵廟裡的各路"神仙""邀請"來一起參加慶祝赴宴,就如人間做生日發請柬一樣。"起鼓"前要先給媽祖穿好新服裝,把媽祖(像)請(抬)出媽祖廟,放在廟前大棚前正中案上,圍好桌圍,同時把燕溪橋上的真普公(菩薩)用簡單的方式請(抬)到放在媽祖左邊,右邊擺放,媽祖像前是一桌的供品,媽祖像後和左右擺上緣佛首的米糕塔,米糕塔後是總指揮和緣佛首的"米鬥火"、小香爐和少量供品等。各河根據實際,如安排在二十一日晚上起鼓。
2、二十二日媽祖遊鄉。二十二日,媽祖正式遊鄉,媽祖遊鄉和踩街是由指揮車、線路牌、龍傘、龍扇、媽祖轎、龍珠、龍頭、龍倪轎、龍尾、上香山車、鑼鼓隊、文藝隊(舞獅隊、腰鼓隊等)、彩車隊,放銃隊等組成。媽祖遊鄉踩街沿途各店各戶都放鞭炮,到達各自然村指定地點後,各自然村統一擺好供品(有的是幾戶或幾個村民小組聯合擺一桌),迎接媽祖到來,先放鞭炮,媽祖到後,擺好,由道士"打醮",全村信士參拜,再放鞭炮。媽祖繼續出巡到下一個自然村。途中媽祖在抬媽祖轎人員和道士鑼鼓隊人員保護乘大彩車走。
3、文藝演出。媽祖廟前一臺戲是閩南戲,媽祖廟後一臺戲是其它戲,和電影,兩臺戲從"起鼓"開始到呈謝辭,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演出,有的河上午也有演出,電影是晚上放映,其它舞獅、舞蹈等穿插進行,也可在媽祖廟後廣場進行。
4、送太子。媽祖廟前一臺閩南戲,在演出中途由演員走下臺來到媽祖像前"送太子"給總指揮或祈求生好子女的人,接"太子"的人要送紅包給演員。
5、商業、娛樂:在媽祖廟前後左右四周由籌委會統一安排,擺一些來自自願的或特邀請的小商攤和娛樂設施,增加熱鬧氣氛。
6、呈辭:二十四晚上,舉行呈辭儀式,全體參加活動人員依舊列隊,道士"打醮",要求全體人員今後要行善事,不做壞事,媽祖保佑信士健康平安、發財至富、和諧幸福、興旺發達等,稱(分咐好話),把"請" 來的各路神仙"送"回去,中途要息燈由先生(有一定知名人士)把全體總指揮、副總指揮(助理總指揮)、指揮(副指揮)、緣佛首、顧問、嘉賓、董事長、董事、理事(幫理)姓名念一遍。至十一點多道士做完全部法事,整個紀念活動就結束。由總指揮等人將媽祖(像)等請(抱或抬)回原處放好。
六、媽祖精神
媽祖精神是媽祖文化和媽祖信仰的核心和基礎,是媽祖生平及傳說中所表現出的高尚行為、高尚情感和高尚道德的集中體現,是被民眾及歷代官方所認可和推崇的一種道德體系。媽祖精神,作為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既得到了民眾的認同和膜拜,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褒封;既包含有儒道釋文化的成分,也包含有「巫」文化的成分;既融入民間信俗文化因子,也融入中華正統文化因子。可以說,媽祖精神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多元成分,既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也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巫的某些成分。其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文化的印記十分明顯,這主要得益於後世傳播者中文人的作用。媽祖精神,作為媽祖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多元複合的土壤之中。
文章介紹來源:永福花鄉,圖片來源:漳平廣播電視臺 、福建省漳平市永福花鄉、雨後彩虹201106新浪微博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