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都聽說過兩頭鮑,三頭鮑這種幾頭幾頭的說法。那麼,所謂的「頭」是什麼意思呢。
兩頭鮑是不是指的是長著兩個頭的鮑魚,十頭鮑呢,就是長著十個頭。這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說法。只是,跟謠傳的肯德基六翅雞一樣,長著幾個頭的鮑魚太嚇人了,這麼嚇人的東西總不會賣得這麼貴吧。
那「頭」是不是「只」的意思呢。兩頭鮑就是兩隻鮑魚,十頭鮑就是十隻鮑魚。某天你老闆請你去吃海鮮。服務員上來問:「先生,請問您想要點幾頭鮑」。你想了下,就兩個人,點太多隻肯定也吃不過,就來了句「兩頭吧」。老闆肯定一臉黑線,兩頭鮑可不是兩隻鮑魚的意思,兩頭鮑不便宜。
瞎扯完了,下面該講正事了。
「頭」其實是鮑魚專用的一種計量單位。「幾頭鮑」指的是一司馬斤有幾隻鮑魚。如2隻鮑魚為1司馬斤則稱為兩頭鮑(雙頭鮑),10隻鮑魚為1司馬斤則稱為十頭鮑。所以「頭」數越小的鮑魚,其實個頭越大,價值也就越高。俗語說「千金難買雙頭鮑」,雙頭鮑那是相當大了,價格自然也是相當貴。個頭越大的鮑魚,肉質越Q彈,口感越好,不存在越大越柴的問題。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有它貴的道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用來度量鮑魚的司馬斤又是什麼呢?網上可以搜出來關於司馬斤的說法千奇百怪,百度百科認為1司馬斤=598.846克,互動百科認為1司馬斤=600克,果殼網認為是每司馬斤約605克。
為了更為準確,特地查詢了維基百科和電子版香港度量衡法律。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也稱為「司馬斤」、「司馬兩」等,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秤」,這一標準也叫「司馬平制標識」。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成語「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
解放後我們改用了十兩一斤的計量,而香港一些需要計量貴重物品的行業依然沿用老祖宗的計量單位,稱為「港稱」,也就是習慣上稱的「司馬稱」。現時香港法律規定一斤等於一百分之一擔或者十六兩,即0.60478982千克。
在鮑魚,尤其是在幹鮑魚的計量中,由於香港鮑魚的消費量,用司馬斤來度量的標準已經推廣到世界範圍內,成為一個公認的標準。香港的電影電視劇裡關於「幾頭鮑」的說法顯然就是建立在司馬斤和幹鮑的基礎上。只是幹鮑魚雖然名貴,但是泡發實在是太繁瑣,要花幾天的時間等待不說,沒有經驗的泡發出來效果也不好。(幹鮑魚泡發的步驟可以看公眾號的另一篇文章)
以前窮的時候內地市場流行的多是方便運輸和儲存的幹鮑魚,隨著養殖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大陸鮑魚市場已經絕大多數都是鮮鮑了。但是我們還是習慣用簡便又傳統的頭數計量法來劃分鮑魚規格。於是一種特色社會主義的說法就派上了用場——現今中國大陸市場上的鮮鮑也按「頭」來算,而且不是按照一司馬斤有幾隻鮑魚來算,而是按照一市斤(500g)有幾隻鮑魚來算。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鮮鮑,總不能把殼給人家摘掉,所以相對幹鮑而言,這稱出來的重量還包括了殼和鮑魚內臟的重量。不管對養殖戶,商販還是消費者來說,改良後的計量方式是最實用和方便的。畢竟很多人連司馬斤都沒聽過。
根據我們家近年鮑魚銷售的經驗來看,飯桌酒桌上最為常見的還是五頭鮑到十頭鮑。那四頭鮑,三頭鮑,甚至兩頭鮑的消費群體呢。這就屬於土豪平時的消費,或者過年過節給領導朋友送的禮。
兩頭鮑
而比十頭鮑還小的,則會經常在超市和小販的攤位上可見。超市裡幾塊錢一隻的很小的鮑魚,一般是頭數超過20頭,這些鮑魚和大鮑其實是同一個爹媽生的,也是同一個養殖戶養的,照吃照喝就是長不大,在批發的時候習慣上被稱為次品。
次品鮑
此外,有經濟消費能力的人普通款的鮑魚吃膩了,也會嘗試吃一些進口的鮑魚,比如澳洲鮑,這些鮑魚的個頭尤其大,可以達到一隻鮑魚重量就有幾斤的水平,比如之前網上傳播的40萬元「天價帳單」裡有一個菜品叫做「清酒凍半頭鮑」,用的鮑魚應該就是進口的大個頭鮑魚。
一隻一斤半的澳洲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