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談美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的四個戰略誤判

2020-12-22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8日晚,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京同美國亞洲協會舉行視頻交流。

王毅表示,中國始終希望與美國朝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方向,建立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並為此付出了真誠努力。但遺憾的是,我們每天看到的、聽到的幾乎都是美國政府高官在攻擊指責中國,而且沒有任何真憑實據,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有罪推定」,甚至是一種情緒化的宣洩。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根源在於美方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戰略誤判:

一是無視中美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從戰略認知上將中國列為「主要競爭者」,甚至視中國為「威脅」,這就扣歪了第一顆紐扣,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看到的是不惜發動「全政府戰略」,集中幾乎所有資源來打壓中國。這是犯了方向性錯誤。中國不是美國的威脅,過去不是,將來也不是。

二是從意識形態偏見出發,攻擊和抹黑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憲法確定的中國領導力量,與中國人民血肉相連、命運與共。對中國共產黨的攻擊,等於是對14億中國人民的攻擊,註定不可能成功,只會失敗。

三是期待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方屈服。中國歷史上曾遭受過列強的欺凌,但這一屈辱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美方在對華問題上的強權邏輯只會激起中國人民更加堅定的回擊。

四是在國際上搞反華同盟。但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各國利害相關,絕大多數國家都不願被迫選邊站隊,更不願被綁上與中國對抗的戰車。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如果無視中美建交40多年來取得的合作成果,無視兩國有識之士為發展中美關係付出的多年心血,無視國際社會期待中美兩國和平共處的真誠願望,那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來源:外交部網站)

相關焦點

  • 美方作出一系列戰略誤判,這點手段就想讓中國屈服?
    近日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導,在本月18日的時候,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北京同美國亞洲協會舉行視頻交流。會談中,王毅很明確的表示,中國始終希望與美國能夠達成合作共識。美方作出一系列戰略誤判毫不誇張的說這些年美國對於中國的抵制無處不在,不少的美國官員都曾在媒體面前惡意的攻擊指責中國,他們沒有任何真實憑證,只是憑藉著對於中國的偏見,在那裡肆意妄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那麼這些偏見究竟來源於哪裡?
  • 做夢,王毅嚴正表態,對美釋放強烈信號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19日援引外交部網站的報導稱,12月18日晚,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同美國亞洲協會舉行視頻交流。王毅表示,中國始終希望與美國朝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方向,建立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並為此付出了真誠努力。
  • 美涉華報告折射一些人深陷假想難以自拔
    美涉華報告折射一些人深陷假想難以自拔作者:陸白希美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本月初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從多方面闡述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戰略威脅」。筆者瀏覽過這份近600頁的報告後發覺,美國一些人始終不願正視現實,深陷自我構建的戰略衝突假想難以自拔,十分可笑。這份報告從內容上看都是些陳詞濫調,邏輯上也漏洞百出。報告從經貿、安全、政治與外交等多領域給中國貼標籤、搞汙名化。報告基於中國是美國戰略競爭對手這一錯誤認定,臆想中國未來必將危害美國國家安全、擾亂國際秩序。
  • 美知道怕了?20日,中國正式打出「王牌」,王毅第一時間把話挑明
    近日,中國嫦娥五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令美媒驚嘆。美國「外交學者」網站報導稱,中國的太空計劃表明,美國推行的脫鉤政策不會像它所希望的那樣奏效。報導指出,作為嫦娥五號任務的一部分,一個著陸器從月球表面收集月壤,然後將其轉移到軌道器上,後者於12月17日返回地球表面。這是中國開展雄心勃勃太空計劃以來的第一次。
  • 王毅:試圖改造顛覆中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會撞上南牆
    出現這種狀況,根源在於美方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戰略誤判:一是無視中美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從戰略認知上執意將中國列為主要威脅,集中幾乎所有資源來打壓中國,實際上犯了方向性錯誤。中國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是對美國的威脅。二是從意識形態偏見出發,攻擊和抹黑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憲法確定的中國領導力量,與中國人民血肉相連,命運與共。
  • 王毅談臺灣問題:奉勸美方丟掉幻想放下政治算計
    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就美國幹涉臺灣問題,王毅表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
  • 王毅鏗鏘發聲,向美國釋放強烈信號
    而在外交上,美國在2020年7月強行關閉了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引發了中美兩國間的一場「外交戰」。近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就美國持續打壓中國的行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據外交部網站消息,王毅12月18日晚在北京同美國亞洲協會舉行視頻交流。
  • 王毅就伊朗核問題提出四點主張
    據外交部網站,12月21日,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出席伊朗核問題外長視頻會議。會議由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主持,伊朗外長扎裡夫、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法國外長勒德裡昂、德國外長馬斯、英國外交大臣拉布等出席。
  • 王毅正告美方:不要誤判14億中國人民捍衛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在今天下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臺灣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 王毅談新年訪非傳統和此行傳遞的「四個堅定支持」
    本文轉自【外交部網站】;當地時間2021年1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阿布賈同奈及利亞外長奧尼亞馬共同會見記者。有記者問:你為什麼冒著疫情風險堅持訪問非洲?此次訪非主要有哪些目標?王毅表示,中國外交有一個好傳統,那就是外長每年年初都要先訪問非洲。
  • 王毅日韓之行六大看點
    中韓有效開展抗疫合作,實現了「四個率先」,即率先建立雙邊聯防聯控機制、率先有效控制住疫情、率先建立「快捷通道」、率先開展復工復產合作,樹立了國際抗疫合作樣板。此次王毅訪韓,主題就是深化友好合作,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邁上新臺階。
  • 美臺政客勾結抹黑中國大陸,王毅華春瑩發聲痛斥
    但讓人意外的是,有一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政客卻不斷挑戰人類底線,在中國危急時刻,向中國落井下石,行為令人不齒。資料圖:蔡英文 視頻截圖比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此前聲稱,疫情有助於部分就業崗位流回美國。還有美方官員影射中國在應對疫情問題上與美國不合作。美國國務院更將對中國的旅行警告提高至同伊拉克、阿富汗一樣的最高級別。
  • 王毅:美若試圖改造顛覆中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會撞南牆
    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根源在於美方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戰略誤判:  一是無視中美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從戰略認知上執意將中國列為主要威脅,扣歪了第一顆紐扣,以致不惜發動「全政府戰略」,集中幾乎所有資源來打壓中國,實際上犯了方向性錯誤。二是從意識形態偏見出發,攻擊和抹黑中國共產黨。
  • 100分鐘回答23個問題,王毅最平靜的語氣說最硬氣的話!
    這場記者會共持續1小時40分鐘,期間王毅共回答了23個問題,問題涉及中美關係、中歐關係、中非關係等大國關係,以及朝鮮半島問題、涉港、涉臺等熱點地區問題,還有中方疫情應對以及對世衛組織評價等。從2014年至今,王毅共參加7場兩會期間的記者會,此次記者會回答了23個問題,再次創下新高。
  • 澳大利亞誤判形勢!18日王毅這一問,澳方該想清楚了
    然而,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的澳大利亞,卻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著「吃中國飯又砸鍋」的戲碼。 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澳大利亞嚴重誤判形勢,甘當美國「打手」,公然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接連在南海、涉臺、涉港、涉疆等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挑釁中國,甚至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極力污衊中國對澳進行所謂「幹預滲透」,種種惡行,給中澳關係的正常發展帶來了嚴重困難。
  • 王毅一針見血,一句反問直戳要害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援引外交部網站的消息,18日晚,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京同美國亞洲協會舉行視頻交流時回答了關於中國同澳大利亞關係的提問。 王毅表示,中澳都是亞太大家庭的一員,兩國有著長期交往,雙方各界保持著密切交流,中澳經濟高度互補,也給雙方都帶來了利益。
  • 王毅:美國若試圖改造顛覆中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會撞南牆
    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根源在於美方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戰略誤判: 一是無視中美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從戰略認知上執意將中國列為主要威脅,扣歪了第一顆紐扣,以致不惜發動「全政府戰略」,集中幾乎所有資源來打壓中國,實際上犯了方向性錯誤。二是從意識形態偏見出發,攻擊和抹黑中國共產黨。
  • 王毅談美制裁中企和個人不分是非,不接受世界重回叢林法則
    12月18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與美國亞洲協會舉行視頻交流。在談到美國對中國企業和個人的制裁問題時,王毅表示,他不能接受世界回到是非不分的「叢林法則」。王毅表示,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要遵守不幹涉內政的國際準則。臺灣、香港、新疆等問題是中國內政,關係到中國核心利益。無論是按照《聯合國憲章》還是對中美具有約束力的三個中美聯合公報規定的國際標準,都不應受到外國勢力的幹涉。一些反華政客編造了太多關於新疆和西藏事務的虛假新聞。
  • 國際時評 | 揭穿美國「三無」政客的真面目
    「做人要誠實」,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原則,然而撒謊、欺騙卻成為這些美國政客的家常便飯。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形容一個人行為的惡劣,常用這樣一句話: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出來。這句話現在放在一些美國政客的頭上,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