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為止,《八佰》電影票房19.62億,即將突破20億大關。作為疫情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商業大片,優異的票房表現為國內電影市場焦慮的同仁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八佰》宣傳照
那麼拿出這部票房亮眼,口碑尚可的戰爭電影,管虎的野心實現了嗎?
管虎,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目前最知名的作品是馮小剛、吳亦凡主演的電影《老炮兒》。和劇中的六爺與兒子一樣,管虎與父親從小關係也不好,直至升級人父,他才與父親達成了和解,更加的理解了他的父親。從這部電影也能看得出來,作為一名不願流於世俗的導演,管虎把電影當作自己情感抒發的一個出口,在影片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八佰》導演 管虎
《八佰》也是一樣。
《八佰》講述的是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英勇抗擊日寇的故事,來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是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對抗日寇的一場著名戰役。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四行倉庫保衛戰重新振奮了淞滬會戰中國軍民受挫的士氣,參與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歷史記下的只有短短一行字,但是當時犧牲的卻是幾百個有血有肉為了民族奮力一搏的人。
四行倉庫照片
管虎在採訪時候說道,這部作品構思了十年之久,一直沒想好從什麼視角切入,立項四五次,最終還是先擱置了。擱置一是各方面資源不夠,二是他覺得自己沒到火候。
等終於定下要拍了,拍攝場地又成了難題,管虎對於電影有自己的要求,不想進綠棚,想要實景拍攝。又開始尋找合適的場地,這一找又是三年。團隊耗時一年多建成了1:1比例的戰場和租借的實景。看過影片的觀眾,對於場景和畫面都是認可的,讚揚聲居多。
但是管虎的野心因此實現了嗎?
《八佰》劇照
在影片剛開始的前半部分,大量戰爭場面和戰鬥場景,冗長的鋪墊讓影片有些乏味。另外管虎導演拍攝設定是《八佰》影片不設置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也都是配角,採取群像化拍攝。這是一種創新和嘗試,不過由於這種群像化的拍攝手法,讓故事主線顯得很模糊,場景經常跳躍,內容碎片化呈現。每個小人物都有表現,又受制於時長,要把有限的鏡頭分給那麼多演員,各個人物的刻畫都顯得蜻蜓點水,總差那麼點意思。
觀眾對於角色的記憶,是需要角色反覆出現加深印象的,片中主要角色多達20多個,單記住這麼多的角色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等觀眾記住了角色,好不容易要產生共鳴了,角色卻匆匆下線,戛然而止。
《八佰》劇照
《八佰》在製作上是誠意十足的,從攝像拍攝、演員表演、影片製作,各個環節都能看出團隊的用心。只是導演的輸出和觀眾的接受並不是對等的,導演加入了白馬、趙子龍等大量意像來表達自己對這場戰役的觀點,可觀點不是單靠元素表現的,需要一個好故事的嫁接。
《八佰》中的「趙子龍」
戰爭片想要拍的叫好又叫座,很難。卻也有不少佳作。
如戰爭劇中的封神之作《亮劍》,劇中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沒有很多,重點在於人物的刻畫和故事的講述。人物要經過刻畫才能豐滿,《亮劍》之所以被奉為神作離不開人物的刻畫,說起裡面的人物,李幼斌老師演的李雲龍不消多說,就連配角「和尚」等,各個都是有血有肉,形象鮮明。
《亮劍》李雲龍
角色沒有大小之分,卻是觀眾產生共情的關鍵因素,《亮劍》重播幾千次依然火爆,除了影片本身表達的「逢敵必亮劍」精神,一個個豐滿的人物才是讓它變得熠熠生輝的關鍵所在。而看完電影《八佰》,能夠回憶起來叫得上名字的角色,並沒有幾個。
李雲龍
影視作品的藝術和商業化之間,有一根不能割斷又不斷拉扯的線,影片導演追求藝術化的自我表達,卻經常忘記了好作品的本質就是講好故事。用什麼形式來講故事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講得精彩,有血有肉,藝術形式是為了講好故事才存在。過分注重製作而忽視了作品的內核,反而會因小失大。
歡迎下方評論留言,說出你的觀點哦!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快來關注暖暖暖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