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產業協同發展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和紐帶。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對促進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和實現「兩中心兩地」的戰略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把握產業協同發展的內涵和內在規律、科學借鑑國外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成功經驗、探索產業協同發展的合理路徑、創新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關鍵環節。
近期,重慶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詹懿副研究員在「智匯兩江」學術圓桌會上作了《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的問題及建議》的專題報告。重慶社會科學院網對詹懿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相關問題進行了專訪。
產業經濟研究所詹懿副研究員
產業協同發展的內涵與意義
重慶社會科學院網:產業協同發展是什麼?為什麼要推進產業協同發展?
詹懿:「協同」是指系統內原本混亂無序的要素結構,在一定的外部約束條件和內部組織下,逐漸演化為方向一致、協調有序的要素結構的過程和狀態。「協同」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在對雷射原理和機制進行研宄的時候發現,在一定的約束條件和一定的外界條件下,諸多相互獨立發光的原子和其產生的光電場能夠產生出相位和方向都協調一致的單色光——雷射。「產業協同」是指企業之間不能按照產業鏈的上下遊關係形成有機聯繫、產業之間不能相互支撐和配套協作的混亂無序的產業系統,在一定的體制機制約束和激勵下,逐漸演化為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之間有機聯繫、橫向產業之間圍繞技術和產品市場需求相互配套協作、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相互支撐、技術創新能力和動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和狀態。
產業協同包括四個維度,即產業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協同、產業之間的協同、產業行為主體間的協同和產業在不同地理空間的協同。產業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協同主要是指圍繞產業鏈上下遊的不同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實現產業鏈的穩定和高質量運行;產業之間的協同主要是指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等不同產業之間的在技術、原材料和市場等方面的互動發展,以實現產品、工藝、管理、創新等方面的同步提升;產業行為主體之間的協同主要是指為構建區域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而組成的由企業、政府機構、高校及科研機構和金融風險投資機構、法律諮詢機構、管理諮詢機構、中介機構等組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合作系統;產業在不同地理空間的協同主要是指企業之間的互動發展和產業之間的配套協作關係在地理空間上的優化布局,從而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帶等產業集聚區。
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對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擴大市場規模,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提出分工促進專業化生產,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進社會財富。而促進分工的前提是市場規模的擴大,能夠為產業內各企業提供專業化生產的市場空間。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以產業鏈為紐帶,連接區域之間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擴大產業發展的市場規模和空間,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促進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產生、發展和集聚。二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產業協同發展為紐帶促進區域之間構建利益協調機制、要素和市場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構建以經濟區經濟為特徵的區域要素組織方式,打通區域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和制度障礙,有利於區域之間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三是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讓區域內處於同一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有更多的市場空間和發展空間,有利於集聚更多的優秀企業和高端要素資源,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促進整個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
國外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經驗
重慶社會科學院網:發達國家在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方面都有哪些成功經驗?
詹懿:一是強化政府規劃引導,包括城市群規劃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區域規劃對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引領作用,定期根據區域發展情況修改完善區域發展規劃。如日本東京都市圈、法國巴黎和美國紐約。二是搭建方便快捷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提高城市群中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效率,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如日本東京都市圈的5級軌道系統和法國巴黎的地鐵、高等級公路、高速鐵路、航空、水運等網絡化交通運輸體系。三是城市間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促進產業在區域之間的優化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優勢互補。如德國魯爾區城市群分工各異的產業布局,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五大核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產業布局和相互補充的產業結構。四是強化並完善核心城市中心城區的服務功能,發揮核心城市的高端服務業對周邊衛星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效應。倫敦依託金融、保險和貿易中心等多種功能輻射帶動大倫敦城市群的發展,巴黎金融保險、總部經濟等產業輻射帶動巴黎城市群發展。五是推進城市群網絡化發展,以城市群的網絡化發展承載產業體系在地理空間的優化布局,促進區域之間的分工協作。如萊茵—魯爾城市群、蘭斯臺德地區、巴黎城市群。六是建立健全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加強各區域之間的密切溝通合作。如英國大倫敦行政架構的一體化協調模式、美國加拿大的城市政府之間的協會協議與特設機構的模式、日本韓國的核心城市主導協調的模式、法國的城市(鎮)聯合體的協調模式等。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的主要思路
重慶社會科學院網: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下一步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詹懿:在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加強統一規劃引導,包括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的規劃引導,暢通兩地之間的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同時要加強兩地的產業聯動發展規劃引導,共同促進產業的做大做強。二是創新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包括建立健全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協調機制,探索完善川渝兩地產業轉移的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等,減少兩地間企業和要素流動障礙。三是加強成渝雙城經濟圈產城聯動發展,促進成渝地區現代產業體系與成渝城市群網絡體系互動融合,促進各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協調。四是共建成渝地區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集中優勢力量構建一批優勢產業鏈(或環節),打造一批世界級的產業集群,促進兩地企業分工合作,同時有效促進相關企業和要素集聚,發揮好在我國國內大循環中的應有作用。五是共建成渝地區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共同解決制約產業技術創新的「瓶頸」問題,增強成渝地區產業創新能力,提升成渝地區產業價值鏈水平。六是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流合作平臺,搭建促進成渝地區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高科技人才等產業主體交流合作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合作平臺,增強成渝地區創新創業活力。七是共建金融支撐體系,圍繞服務企業創新、創業、上市、物流等需求,突出重慶和成都各自優勢,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提升成渝地區產業協同發展的金融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