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B站全名叫什麼嗎?B站到底應該怎麼讀?你身邊的人現在怎麼看待B站?
幾年前接觸B站的時候,那時候小破站還是二次元文化聚集地和資源匯總的地方,好聽點的官方介紹是ACG內容創作與分享的視頻網站。當時身邊知道它的人很少,別說接受亞文化,能知道B站全稱和彈幕的正確讀法都少。
B站英文名「bilibili」,中文名「嗶哩嗶哩」,簡稱B站,早期也被叫小破站。小破站是B站用戶自嘲的說法,可以理解為字面意思的又小眾又不穩定。在陳睿加入後,以及B站上市後,「小破站」就變成一種梗文化。
「嗶哩嗶哩」的外號可不止這麼多,可能這個詞本身具有迷惑性,很多人都會讀錯。就比如說吳京被胡歌安利了B站後,第一次他把B站讀成「呷哺呷哺(xiabuxiabu)」,笑翻一片人。
還有人讀成「譁哩譁哩」,乍看是不是跟「嗶哩嗶哩」沒什麼區別?一個筆畫的差別,前者是動詞,後者是名詞。為什麼嗶哩嗶哩是名詞呢?
應該很多人知道B站最開始是仿A站出來的,而A站起源於日本Niconico站,A站引入了N站的彈幕機制。後來因為各種機緣,B站在國內「發揚」了彈幕文化。
B站現在的全稱bilibili,源自於《某科學的超電磁炮》裡御坂美琴的外號,bilibili的意思是「放電妹」。B站的前身叫Mikufans,miku是初音未來的意思。
這兩個名字,都是創始人兼站長徐逸(代號:9bishi)取得。如今B站的很多特色,都跟二次元有關,比如B站的投幣文化,也是源自御坂美琴的經典招數。
所以嗶哩嗶哩看似無釐頭,實則還是跟B站的屬性切身相關。B站也是國內少數貫徹自己特色和文化屬性的視頻網站,這些特色留存下來的用戶,比其他站更有歸屬感,也更有黏性。
當然,關於B站的還不止這兩個外號。隔壁家的小姐姐以為它叫「譁啦譁啦」,同事以為它叫「噼裡啪啦」,叔叔則直接叫它「嘰裡咕嚕」。
類似的還有「彈幕」的讀法。最開始我覺得這些字幕都是不定時彈出現的,所以念作「tanmu」。後來才知道,彈幕起源於日本,日本把「彈幕」讀作「danmaku」,意為子彈一樣射過去的字幕。
對於彈幕的接受也是從0到1的過程。一開始覺得礙眼,好好的屏幕充斥著各種觀點;後來發現有人和我情緒相似,有人能看到我沒發現的細節,有人會發高能提醒,漸漸地讀出了彈幕更像是一種陪伴。
但彈幕也不是在哪都受歡迎的,不受規則控制的彈幕仍然是惹人厭的。特別是有人劇透,有人刷屏,甚至罵人的彈幕。無論什麼文化,都需要仰仗個人自覺,但也要官方管控。這一點B站做得比別的平臺要嚴格,很多違規彈幕基本上一舉報一個準。
彈幕的互動能增加創作者的動力,B站對本站的文化保護,也能吸引更多創作者。
2020年了,你身邊還有人讀錯嗶哩嗶哩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