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遇到冬天久違的晴天,陽光小區的媽媽們在樓下的花園裡,開起了「茶話會」,紛紛談論起自己家的孩子。
「每次跟我家兒子說話,他總是把我的話當耳旁風,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你們的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嗎?」洋洋媽說道。
「我家女兒還不是一樣,從小養得嬌,有時候跟她多說點話,她就不耐煩,做什麼事她都要跟我唱反調,我也是頭疼得很!」娜娜媽隨聲應和道。
聽了兩位媽媽的話,嬌嬌媽笑了笑說:「我女兒從小到大都挺聽我話的,還會主動跟我分享她心裡的小秘密,我們倆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
聽到嬌嬌媽這麼說,兩位媽媽急忙向她取經,問她究竟是如何讓孩子願意跟自己做朋友的,嬌嬌媽也向兩位媽媽娓娓道來自己的育兒秘訣。
屏幕前的家長們,你們也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今天,我們的卓越父母微課堂邀請到了APPC少兒心理諮詢師田恬老師,為各位家長分享與孩子成為朋友的小技巧,讓家長們輕鬆與自己的孩子成為好朋友。
一
和孩子成為朋友關係
孩子願意和這樣的家長成為朋友:
1、願意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家長
2、不會對孩子亂發火的家長
3、願意陪伴孩子、經常與孩子互動的家長
孩子不願意和這樣的家長成為朋友:
1、喜歡否定孩子,經常忽略孩子的家長
2、喜歡反駁孩子的家長
3、喜歡對孩子進行說教的家長
4、喜歡批評孩子的家長
二
「他們」和「我們」
「他們」指的是孩子,「我們」指的是家長。家長想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就要先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向孩子表達我們的關心與擔心。
然而有時家長認為的關心與擔心,在孩子眼裡並非如此。孩子會把家長提出的建議看成一種發號施令,把家長的幫助看成是一種幹涉。
家長會發現,自己在給孩子做指導時,並不能得到一個好的反饋,有時還會激發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三
智慧的起點是聆聽
打開溝通的第一個方式,並不是說,而是傾聽,家長需要好好地聽孩子到底要與我們說什麼,聽一聽他真實的想法。
聆聽是具有移情的作用的,能夠讓我們聽到語言想要表達的情感,也能夠聽到孩子的感受和體驗,聽到他們的觀點,這樣我們才能明白,他們想告訴我們的話中,真正的本質和隱藏的秘密是什麼。
當父母創造出一個非常可信賴的氛圍,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孩子才會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四
成為朋友的五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特別喜歡畫畫,會經常拿自己畫的一幅畫過來給父母看,父母看到了也許會說「畫得挺好的」。但當孩子聽到父母這樣的讚揚時,依舊會很失落地走掉。
可如果父母換一種方式回應孩子,描述一下你在孩子畫的畫上所看到的具體的部分,如「色彩搭配」「線條脈絡」等,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所做的被父母看見了,也會按照你所說的做得越來越好。
其實當我們在描述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的時候,其實也就告訴了孩子該怎麼去做,這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激勵。
2、給予孩子提示
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喝完牛奶後,經常性把牛奶瓶放在桌子上,然後就不管了,此時家長就會對孩子說:「怎么喝完的牛奶瓶子到處亂扔,不知道把它放在垃圾桶裡面嗎?」
但其實說一大堆,還不如給予孩子提示,直接告訴孩子喝完的牛奶瓶應該放在垃圾桶裡面。當孩子接收到你的提示後,就會乖乖聽話,將事情做好。
3、用簡單的詞去表達
比如說早晨起來送孩子去上學,發現孩子忘記拿口罩了,此時有的家長會提醒孩子道:「你的口罩沒帶。」但其實家長只需要說「口罩」二字來提醒孩子,孩子就能有意識地去拿自己的口罩。
對孩子來說,越短的詞語,他們越容易記得住,也更願意去做你所說的事。所以家長要學會用簡單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4、說出你的感受
當孩子惹你生氣時,家長可以很直觀地跟孩子說出你的感受,跟孩子進行合理地表達。例如說話時被孩子打斷,可以直接說我很討厭話還沒說完就被人打斷。
因為家長懂得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實就是教會了孩子「在有情緒時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5、學會跟孩子一起合作
比如說想要提醒孩子做一些事情,可以用寫個便條的方式來告訴孩子他需要做哪些事情,或者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通過寫便條的方式,可以避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讓孩子更願意與父母溝通交流,成為朋友。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