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觀看了電影《保持沉默》的首映,觀看之前期待不高,個人對這種懸疑、刑偵、律政題材的強情節劇不太感興趣。
真正吸引我的,是人物,是人物在每一個極端戲劇情境之中的心念宛轉,人物真實流露的情感,人物的動機,以及由此體現的深刻人性。
然而觀影時,我竟不太反感「兇手到底是誰」的老套懸念,以及令人驚訝的多次反轉,一方面是因為劇本做得極為紮實,情節的節奏、結構掌握得非常好,仔細推敲,也沒有太多的邏輯漏洞。
另外一方面,情節展開的過程中,真真切切地塑造了人物,情節線和人物線齊頭並進,情節走向和人物關係的走向交織在一起,每一個點都打得合適。而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的情感,也足夠打動我。
走出電影院,有一瞬間是恍惚的。一方面是「以為是爛片,結果收穫了佳作」的巨大心理反差,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短時間內陶冶、共鳴了高濃度的情感」,以致於接近被掏空的感覺。
情節精彩,不便劇透。似乎唯有保持沉默。萬語千言,化作無言。但我想,我還是得說些什麼。
剛看開場戲,心就揪住了。那是年輕的萬文芳在北方慈濟院門口遺棄孩子的場面。有了孩子以後,越發看不得這樣的場面。只能怪編劇的心太狠,總是戳向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天真的孩子在一棵樹背後蒙住雙眼,他以為媽媽在和他做遊戲,數到一百媽媽就會出現,可是數到一百之後,媽媽卻不見了。
萬文芳的眼睛躲藏在墨鏡背後,看不見她的表情,只有淚水划過臉頰。難道「唱歌」這件事真的這麼重要?此時此刻,她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不喜歡那個地方,那裡太髒,太亂……你給不了我想要的生活。」
到底是唱歌這件事情本身,還是附加的那個世界,那另一個世界的五光十色,衣香鬢影,或者僅僅是「天邊外」的遠景,吸引了她?
映後訪談時,周公子說:「萬文芳在慈濟院門口遺棄了她的孩子,從那以後,她的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了。雖然她得到了她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唱歌。」
萬眾矚目的光華,一擲千金的奢華,她想要的一切,經紀公司都可以給她。只是要她放棄自己的孩子。
如若不然,就只是籍籍無名地沉淪。如果是你,會怎樣抉擇?
這裡我想起易卜生的《建築師》,那名至高無上的建築師,他總覺得,他想要的赫赫聲名,要用他最珍貴的東西——「天倫之樂」——去換。
影片的最後一場戲,是萬文芳年輕時候在酒吧唱歌的場面。那時她還在酒吧做歌手,還拖著她的孩子。她的孩子思成趴在吧檯一邊,眨巴著心心眼,痴痴地看著媽媽,臉上掛滿天真、滿足的笑容,仿佛吃到了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一般。和媽媽永遠在一起就好了,媽媽陪在身邊,這樣就足夠了。不管發生什麼,媽媽都會愛我的,媽媽會保護我的。
當時只道是尋常,回頭再找,卻尋不見了。
慈善演唱會的後臺,萬文芳滿頭珠翠,渾身羅綺,她想在演唱會上公布一個消息——她有一個私生子,這一刻的她,做好了抉擇。她有過糾結,有過掙扎,但心中的天平,已然傾向了一邊。
哪怕身敗名裂,一落千丈,徹底為世人唾棄、遺忘,淪落到連酒吧歌手都不如,也在所不惜。
因為從此刻起,她做好了抉擇,要做一名母親。
她已經失去了思成一次,不想再失去第二次。
失而復得,一切都那麼完美,短短時間內,她給了「思成」一套北京的別墅,她什麼都想給他,想補償他,偏偏造化弄人,就在這個時候,老田把一張親子鑑定證書放在她的面前。
(老田憑直覺就認出張小傑並非萬思成,親子鑑定只是驗證而已。那麼萬文芳難道認不出?甚至不懷疑?
至親至近之人,哪怕容貌發生再大的變化,也是不可能認錯的。
然而人只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如果幻想是那麼完美,如果幻想讓人快樂,要真相干什麼?
就讓張小傑找到媽媽,就讓萬文芳再做一次母親,你情我願,求仁得仁,老天為什麼不許?
那是全片中最觸動我的一場戲,萬文芳得知那個拿著天使項鍊信物的「思成」不是她的孩子,她迄今為止所建立的人生支柱,一下子坍塌了。她的幻滅,她的崩潰,演員演得那樣真切,令人心疼,令人心揪。
所以明明知道張小傑不是自己的兒子,萬文芳為什麼還要不惜一切地庇護他?甚至不惜吞聲而逝,飲恨而終?
因為她想,想做一次母親。
她不知道那場大火已經吞噬了她最心愛的思成,她不知道思成去哪兒了。
難道就找不見了嗎,我的寶貝,我的天使?
那麼,就讓我再愛一次。
就讓我再擁有一次,我所失去的天使。
就讓我再嘗一嘗,做母親的滋味,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