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一部畫風十分硬核的動作片。
這部新片不僅鏡頭生猛,而且劇情刺激,喜歡看「能動手就別逼逼」的小夥伴們,可以興奮起來了——《22英裡》。
影片由彼得·博格執導,馬克·沃爾伯格主演,這已經是兩人繼《孤獨的倖存者》、《深海浩劫》和《恐襲波士頓》之後的第四次合作。
可以說,在彼得·博格的鏡頭下,馬克·沃爾伯格就像蝙蝠俠一樣輾轉在各種水深火熱的罪案現場,承包了所有阿湯哥來不及接的活兒。
《孤獨的倖存者》劇照
而這次的《22英裡》,也不例外。
在片中,沃爾伯格飾演的男主詹姆斯是個CIA特工。
他帶領的精銳小分隊,專門負責幹那些最「髒」最危險的活兒。
為什麼要說「髒」呢?
因為他們號稱「幽靈特工」,當事情用「見得了光」的手段搞不定的時候,才會派他們出馬「下黑手」。
比如,影片開頭就給我們展示的一場突襲行動——精銳小分隊接到命令,要端掉一個俄羅斯情報小組。
於是,詹姆斯帶隊兵分兩路,一路人負責執行任務;
另一路人則待在秘密據點,遠程提供技術支持。
在一連串行雲流水的配合下,他們以炫酷的走位完成了任務。
不僅如此,還當場殺死了7名俄國間諜,其中包括一個18歲的青年。
事後,他們又將現場偽裝成俄國安全部內鬥的結果,用熟悉的套路成功甩鍋。
這波操作,一邊向我們展示了小分隊成員們的實力,一邊又讓我們看到,他們每個人身上,也都有自己的問題。
比如說詹姆斯,他有重度狂躁症。
只要有人在身邊,他就易燃易爆炸;然而一個人獨處時,他又會焦慮症發作。
這是因為,這份工作不僅使他長期接觸暴力,而且時常衝擊他的三觀。
再比如核心隊員愛麗絲,她剛剛經歷離婚,在爭取女兒的探視權,前腳殺完敵人,後腳就要和電話那頭的前夫撕X。
更坑爹的是,狀態不佳的他們很快又接到一個新任務,居然還是和俄國人有關。
這次,是俄羅斯弄丟了6組銫燃料。
這些燃料一旦被用來製造炸彈,全球的主要城市,都有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
所以,小分隊必須要儘快找回燃料。
他們廣布眼線,一路追查到了印尼,並駐紮進了當地的大使館中。
正在這時,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一名叫李諾爾的當地警察衝進大使館,表示自己知道6組燃料的下落。
不過,他將燃料的坐標,存放在了一個加密磁碟中。磁碟裡的其他信息,還可能導致印尼政府的垮臺。
所以,李諾爾表示,只有當自己安全離境後,才會解鎖磁碟。
而事實上,這個李諾爾並非普通的印尼警察,而是一名長期為CIA提供情報的間諜。
所以,他的話一開始就受到了小分隊的重視。
隨後,李諾爾為表誠意,向小分隊透露了其中一組燃料的下落,並成功帶人找到了燃料。
這一舉動,更是加深了詹姆斯對他的信任。
在通過一系列的測謊實驗後,詹姆斯決定滿足李諾爾的要求,帶領小分隊護送他逃往美國。
而從大使館到飛機場之間的22英裡路程,也正是片名的由來。
然而,就在他們出發之前,又發生了一樁意外。
印尼政府得知李諾爾要逃跑,並要曝光磁碟內容,立馬將他列為通緝犯,禁止他離境;
同時,他們還派出殺手潛入大使館,想要進行秘密滅口。
但是,他們低估了李諾爾的實力——派出的殺手不僅沒能完成任務,還當場遭到了殘暴反殺。
不過,印尼政府沒有就此放棄,他們決定在通往機場的路上進行伏擊。
因此,護送小分隊要想找回剩餘的5組燃料,就必須做好一路血戰的準備。
一場你死我活的人質搶奪戰,就此拉開帷幕。
而影片接下來,就開啟了短兵相接、血肉橫飛的動作片模式。
雖然兩夥人一路上都在打打殺殺,但影片在節奏、場景和動作設計上,都玩出了不少變化。
從場景上來說,它既有開闊空間裡瘋狂刺激的飆車戲;
又有利用街道與建築,團隊配合的突圍戰;
還有在封閉環境中,兩方人馬互為貓鼠的近距離搏殺。
我們既可以看到標準的美式槍戰,也能看到帶有印尼風格的生猛肉搏。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彼得·博格毫不掩飾自己對印尼動作片《突襲》系列的喜愛。
他不僅特意找來《突襲》的動作指導團隊,還啟用了《突襲》男主伊科·艾烏斯飾演片中的核心人物李諾爾。
因此,不少人在看到片中酣暢淋漓的動作場景時,都感覺自己仿佛看了個「美國版《突襲》」。
但事實上,《22英裡》從劇本層面來說,比《突襲》野心大了很多。
一方面,影片對人物的刻畫很細緻,文戲貫穿在動作場景之中。越往後看,你越會發現片中那些對於人物性格與人物關係的提及,都並非廢筆。
比如說,當小分隊眼看就要抵達機場時,忽然被亂槍打散,愛麗絲一個人落入險境。
這時,平時看似對待下屬又暴躁又冷酷的詹姆斯,卻執意要回頭去救愛麗絲。
這是因為,他每天都能聽見愛麗絲接到女兒的電話,親眼目睹了她是如何因為工作而失去家庭;
也是因為在經歷了無數次內心糾結後,這次他想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而同時,愛麗絲也正是出於對女兒的愛,才在身處險境時,還不忘保護一名無辜的女孩。
之後,正是這名女孩為趕來救援的詹姆斯帶路,才救了她一命。
另一方面,影片也並沒有像許多同類題材的作品一樣,通過一場「正義戰勝邪惡」的較量,來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的思想。
相反,它通過一次劇情反轉,表達出了對暗黑現實的諷刺。
在影片結尾,經過一路血戰,小分隊只剩下詹姆斯和愛麗絲兩人存活。
他們歷盡艱辛,終於將李諾爾送上了飛機。
而李諾爾也信守承諾,給出解鎖密碼,讓CIA找到了剩餘5組燃料的下落。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任務順利完成時,詹姆斯卻忽然意識到事情有詐——因為磁碟的解鎖密碼是一個俄語單詞,並且指向了一個地址。
那個地址,正是影片開頭,詹姆斯帶隊端掉俄羅斯情報小組的地方。
詹姆斯恍然大悟,原來李諾爾是個偽裝成印尼警察,暗地裡給CIA提供情報,實際上卻為俄國賣命的「三面間諜」。
他的出現,以及之後的一路血戰,都是一個局。
目的就是先讓小分隊死於混戰,再讓CIA解鎖磁碟——當密碼被輸入的瞬間,CIA的系統就被木馬病毒給攻陷了。
同時,所有被入侵的電腦屏幕上,都出現了同一個青年的臉——他就是在影片開頭,被詹姆斯打死的那個18歲的間諜。
原來,他是俄國安全部女將軍的兒子。
而整個「護送證人計劃」,不過是女將軍針對小分隊的一場復仇。
看到這裡,真相已經徹底大白,但畫外音卻提示著觀眾——「博弈仍在繼續」。
這一方面是因為影片確實有著拍成三部曲的計劃,所以如果有續集的話,我們很可能會看到詹姆斯為隊友們復仇的劇情。
另一方面,也暗示著詹姆斯那句「根本不存在什麼和平」的真實含義——
在許多地方,看似和平的表象下,也許正上演著慘烈的廝殺;
而看似偉大的勝利,也可能是由無數見不得光的交易換來的。
這是詹姆斯作為一名「幽靈特工」,所看到的現實真相,也是始終令他糾結和自我懷疑的痛苦源頭。
正是因為這樣的自我懷疑,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看到了一次徹底失敗的行動——
「英雄主義的熱情」,輸給了「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決心」;
「正義必勝」的美式主旋律,輸給了無可指責的普世情感。
沒錯,向來自大的美式文化,這次竟然也走起了自嘲自省的路子。
但是,誰能說勇於自省本身,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呢?
彼得·博格和馬克·沃爾伯格又出來打打殺殺的了。
這一次,足足殺了22英裡!
從《孤獨的倖存者》《恐襲波士頓》《深海浩劫》一路走來,兩人配合默契,相互成就。
一個成為了個性十足的動作演技派明星,
一個變成好萊塢熾手可熱的大製作動作片導演。
全能型導演彼得·博格有著出色的場面調度能力,快速剪輯,交叉敘事,手持攝影,抓魂特寫,所有令人血脈噴張的手法他都玩得如火純青。
兩人合作的新片——《22英裡》(Mile 22 ),
幾乎可以看作是《孤獨的倖存者》和《恐襲波士頓》類型元素結合體。
故事講述馬克·沃爾伯格扮演的特工詹姆斯護送外國特工李(伊科·烏艾斯 飾)從市區到機場,只有完成護送任務,李才會告訴美方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料地址的硬碟密碼。
而全程22英裡的路上,危機四伏,地方政府不希望李被引渡到美國成為關鍵證人,因為硬碟的秘密足以讓他們失去統治的合法性。
一場你死我活的人質搶奪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22英裡》是一部很聰明的影片,動作片該有的它全有,結尾還有一個力道十足的反轉,的確令人驚喜。
影片的第一幕就在做局,看似與主線故事毫不相干的行動,其實是整部影片的邏輯要點。
當你看到最後是,就會知道導演拍攝這一幕的「良苦用心」。
另外,《22英裡》有著明顯的印尼動作片血統。
導演彼得·博格一點都不掩飾自己對於印尼動作片《突襲》系列的喜愛。
這一次,他找來了《突襲》的動作指導團隊,啟用了印尼「託尼賈」伊科·烏艾斯 作為男二,和馬克·沃爾伯格演對手戲。
而且,伊科·烏艾斯的戲份相當吃重,幾乎整部影片都是圍繞他安排布置。
他是被護送的人質,
關鍵時刻還有親自上陣殺敵,保護自己和團隊,
結尾,那驚人的反轉也來自他的臥薪嘗膽,金蟬脫殼。
說《22英裡》的核心是伊科·烏艾斯也一點不算誇張。
在激烈的槍戰戲和格鬥場景裡,可見大量的印尼的動作人員。
於是在《22英裡》裡中,我們能看到美式槍戰戲和印尼動作戲的左右互搏。
馬克·沃爾伯格的「守衛團隊」複雜了監控和槍戰,
一場追車戲,街道突圍戲,展現了彼得·博格的美式槍戰,我們可以清晰看出《恐襲波士頓》中的動作戲元素。
被圍攻,團隊配合突圍,再被圍,捨命突圍。
反反覆覆的較量,加上街道情況的複雜,可以看出彼得·博格的深厚功力,這種類似《盜火線》的街道巷戰是動作片影迷的最愛,配合彼得·博格的鏡頭感,實在是看地爽快。
不過全片最有看頭的動作場景,還是在大樓狹小空間裡的「貓鼠遊戲」。
無論是暗箭傷人的槍戰,還是以一打三的格鬥戲,都帶有強烈的「突襲」元素。
被逼迫到房間裡,就地展開反擊;
營救小組殺個回馬槍營救隊員;
砸開牆壁,絕處逢生;
還有室內的一對一困獸鬥,
這些《突襲》裡的經典場景都在《22英裡》中得到了再現。
不過成也剪輯,敗也剪輯。
相比實打的《突襲》,《22英裡》的剪輯明顯有掩飾和炫技之嫌。
隨著技術的進步,費力的硬橋硬馬已經不被大多數影片所依賴,因為依靠後期和剪輯就能拍出比較好看的動作。
雖然有伊科·烏艾斯的加盟,但《22英裡》明顯靠剪輯多於實戰動作的設計,那些一晃而過的打鬥,點到即止,沒有多做停留,為了保持節奏和剪輯類型的一致性,《22英裡》犧牲了動作戲的複雜程度和延續長度。
不得不說,這是一大遺憾。
隨著而來的,就是《22英裡》的節奏感單一,就如影片中馬克·沃爾伯格扮演的「狂躁症」隊長詹姆斯一樣,急迫的臺詞,精分的語速從頭到尾強推劇情,讓人生出一絲疲憊。
幸好結尾有個不錯的反轉設計,要不然《22英裡》將完全淪為好萊塢的流水線作品,過目即忘,成為消磨時間的爆米花之作。
對比《恐襲波士頓》和《孤獨的倖存者》,
《22英裡》最大的問題就在節奏上,它沒有在情緒共情的時刻,延緩節湊,失去了慢下來的片刻,一路狂奔「22英裡」,拉著觀眾一路跑到了終點,剝奪了觀眾需要回味的「慢時刻」。
所以,豆瓣及格線以上的得分還是給的比較公允。
《22英裡》是爽片,但離高潮還差那麼幾下。
片尾,已經給續集打下了埋伏,也算給了喜好該片的影迷一個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