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愛體育的巴塞君又上線了。
以往大家看到的體育題材傳記片,一般都是聚焦傳奇人物、超級巨星,再不濟也是成就非凡的爭議性人物。
但在今年頒獎季,居然有這樣一部描寫負面人物的傳記電影,拿了不少影評人協會的大獎,還被金球獎提名女主女配。
它就是婊氣沖天的——
《老娘,託尼亞》
(自譯名,比什麼《我,花樣女王》強多了)
I,Tonya
別的先不說,主角,小丑女——瑪格特·風情萬種·羅比。
印象中,她在《華爾街之狼》讓小李子拜倒在石榴裙下,性感到無可救藥。
在本片中,為了飾演託尼亞·哈丁,她變成了這樣
Emm...土是土了點,底子還是在的。
旁邊那位,男主角,冬兵,塞巴斯蒂安·小鬍子·斯坦。飾演託尼亞的丈夫,傑夫。
本來以為小丑女&冬兵已經夠撐場了,沒想到還來了個演技Bug。
艾莉森·珍妮,兩屆艾美獎最佳女配角得主。片中飾演哈丁母親一角,為她拿下了10幾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女配角獎。
巴塞君看完以上幾位的表演,真想單方面宣布她們獲得奧斯卡提名。
影片聚焦在了花滑史上最大的一起醜聞 —— 託尼亞·哈丁買兇傷人事件。
1994年冬奧會前夕,美國底特律的滑冰訓練場休息區傳來一聲痛苦的驚叫。
託尼亞的隊友,素有「冰上公主」美譽的南茜·克裡根遭到陌生男子襲擊,她的膝蓋被兇手的鐵棍狠狠中傷,癱倒在地。
被襲後,南茜只連聲高喊一句話:「Why?Why?」
這句話當時還被美國《新聞周刊》作為報導襲擊事件的封面
奧運會在即,針對優秀運動員的惡意傷害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FBI很快調查到,該名傷人的男子受託尼亞·哈丁的前夫指使,於是大多數人懷疑,與克裡根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的託尼亞是幕後主謀。
然而,《我,託尼亞》卻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託尼亞·哈丁,曾在93年一場比賽之前,收到死亡威脅信。對方聲稱:「如果今天哈丁敢上場的話,她的背上會挨一子彈。」
頂級花滑運動員之間,背地裡使壞的情況很多見,但死亡威脅還是很過分的,哈丁受到了驚嚇,沒敢上場比賽。
哈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了此事的困擾,無法正常地訓練和比賽。
他的丈夫傑夫看不下去,於是和妻子商量,向她最大的競爭對手南茜·克裡根,也投出威脅信。
但傑夫的好基友肖恩顯然是一個豬隊友,他擅自買兇傷人,打碎了南茜的膝蓋。
哈丁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至少在影片中是這樣),背上了這口黑鍋。
美國最優秀的女運動員不能參加冬奧會,民眾總需要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加上託尼亞本身的人設就不討好(後面會提到),一時間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冬奧會結束之後,託尼亞以妨礙司法公正罪,被判處終身禁賽、3年緩刑和500個小時的公益勞動和16萬美元的罰款。之後,她轉行去做了女拳擊手,在與對手真切的搏殺中謀生。
為什麼這個看似無辜的女人會因為一個汙點,毀掉整個職業生涯?
這還要從託尼亞的身世和經歷開始講起。
託尼亞·哈丁,花樣滑冰天才少女,4歲就拿下了第一個冠軍。
12歲,她就能完成基本的三周跳。(我們12歲的時候只能在冰上摔成狗吃屎。)
但她的童年並不幸福,倒不是因為訓練艱苦,而是因為母親的「野蠻教育」。
老娘是個非常粗魯的中年女人,在小哈丁面前抽菸、酗酒、爆粗口,毫不忌諱。
她從不鼓勵自己的女兒,動手就是她最擅長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哈丁在學校被欺負,老娘教唆她往那個人的牛奶裡吐口水報復。
還有這樣的媽?
有其母必有其女,在老娘的言傳身教下,長大後的哈丁行事作風粗獷,性格暴戾,髒話滿天飛。
也許是從小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她對愛的渴求比其他人更加強烈。
於是在遇到痞子男友傑夫之後,她像飛蛾撲火一樣,奮不顧身地愛上了這個小鬍子。
早戀、乾柴烈火、閃婚,託尼亞感受到被愛著的愉悅。
然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再次靈驗,婚後沒多久,傑夫開始對託尼亞家暴。
起太早、吃太挑、話太多,任何微小的矛盾都能成為動手的理由。
但託尼亞說:「我媽也打我,但她是愛我的。」她相信傑夫也是。
對愛的執迷和依賴,讓託尼亞傷痕累累地過活。
父母離異,家教缺失,忍辱負重,卑微痛愛。
託尼亞,一個不被命運眷顧的女孩。
雖然老娘很粗暴,但她把打工的錢全部投入在了哈丁的花滑訓練上。在她眼裡,女兒沒有哪一件事是做得好的,除了花滑。
哈丁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91年,20歲的她拿下全美錦標賽冠軍,並成為第一個完成阿克謝爾三周半跳的美國女性。
阿克謝爾三周半,是女子花樣滑冰中難度係數最高的一個動作。對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的要求非常高,並且腳踝承擔的壓力極大,連嘗試都需要勇氣,更別說完成。
託尼亞,這個粗魯、離經叛道的少女,靠著這個動作一下子成為了美國女子第一人。
業界馬上傳來不滿的聲音:「這個狂野的女孩,就是我們的花滑冠軍麼?」
登高跌重,用這個詞來形容1992年的哈丁再適合不過了。
當年的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哈丁再次嘗試阿克謝爾三周半,出現了重大失誤,最後僅獲得第四名,與獎牌失之交臂。
在體育屆,唯獎牌論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第四名的成績,並不能帶給哈丁多大幫助。加之她自身雷厲風行的性格得罪了很多人,包括美國花滑協會,在奧運會後,她失去了所有贊助,和訓練的機會。
南茜拿下了那屆的銅牌
然而冬奧會的改制,再次喚醒了哈丁爭奪金牌的渴望。1986年,國際奧委會做出決定,從1994年開始,冬奧會與夏奧會的舉辦時間錯開,相隔兩年舉辦一次,以增加冬奧會的關注度。
所以在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後,僅僅等待了兩年,1994年又將會迎來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會。
哈丁在前教練的賞識下拿到了復出的機會,她努力訓練、參加各種巡迴賽。
她的轉體跳躍依舊非常漂亮,卻總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數。
花樣滑冰是打分項目,她知道,問題出在那些對她有成見的裁判。
一次,她偶遇一個打分裁判,聊起了這個問題:「我知道你們對我有成見,但我每一次落地都沒問題,為什麼分這麼低?」
這位裁判的回答引人深思:
你抽菸、爆粗、婊裡婊氣,不是我們想要樹立的那種形象。
再優秀,也無濟於事。
「為什麼不能只和花滑有關呢?」
1994年,美國滑聯決定推選奧運會之前的全美錦標賽冠亞軍,代表美國去參加奧運會。
哈丁最大的競爭對手南茜,就因為前面提到的那起惡性事件缺席。哈丁豔壓群芳,拿到冬奧會參賽資格。
賽後,如洪水般湧來的不是祝賀,而是質疑和道德譴責。
各路媒體成天堵在她家門口,騷擾她的母親、朋友;或是堵在滑冰場,幹擾她的正常訓練。
他們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託尼亞,說出真相吧。」
無論託尼亞怎樣公開聲明自己對襲擊完全不知情,大家總想從她這得到那個答案:你是婊子。
另一端,FBI在收集足夠的證據試圖將哈丁從奧運會大名單中移除。
而隨著南茜的傷愈回歸,美國滑聯破例給了她參加奧運的機會。各路媒體又開始為「託尼亞vs南茜」的爭議大對決造勢,FBI為了不影響運動員備戰,也暫停了調查。
紐約時報當時用「Fire on Ice」來形容這場被罪案所粉飾的對決
可以想見,此時「裡外不是人」的託尼亞·哈丁,承受了多麼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那場比賽上場前,她在更衣室流下了苦澀的淚。
瑪格特·羅比這段奧斯卡級別的表演,深深戳中了這個角色內心最痛苦糾結的那個部分,不得不讓我聯想到娜塔莉·波特曼在《黑天鵝》最後上場前那段強悍的內心戲。
意外突然出現,在比賽一開始,託尼亞就邊滑邊哭,最後實在控制不了情緒停了下來。
原來在上場前,託尼亞的滑冰鞋鞋帶突然斷裂,為了趕場,她穿著壞了的冰鞋踏上賽場,卻無法完成指定的動作。
她傷心地滑到裁判面前,於是就有了她抬起腿把冰鞋向裁判展示的經典一幕。
雖然託尼亞得到了重滑的機會,但情緒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最終只獲得了第八名。
而誰又能肯定,那雙冰鞋,不是被南茜指使的人做了手腳。
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沒有被一個泰國警示短片《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刷屏,片中看起來處處作惡的老闆娘,實際上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願意向困難群體伸出援手的好心人。
《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
而那些鍵盤俠,永遠是不顧後果地噴噴噴,完全不去想想事情背後的原委。
他們願意相信的,才是真相。
《我,託尼亞》也告訴我們,真相,往往臣服於人性。
影片各種打破「第四面牆」的敘述方式,很荒謬,也很瘋狂,整體看上去更像是一臺黑色喜劇。這其實就是在向觀眾對話,你們在不知不覺間,可能徹底毀了一個人。
網絡暴力時代,一個汙點往往能完全定義個體的全部。
這一秒被愛,下一秒就被恨。
託尼亞的人生就像滑冰一樣,起跳了、跌倒了、失敗了,再爬起來,雖然能繼續前行,但總得不到高分。
她的家教、行徑讓她被刻板地定義為「壞女孩」,這不僅限制了她的發展,還在惡性事件發生時,成為眾矢之的。
大家不會責怪白雪公主,只會咒罵惡毒皇后。
就像影片最後,託尼亞腦中的影像在阿克謝爾三周跳的美好與拳擊搏殺的殘酷間來回切換,她總結出這麼一句話:
「在美國,大家需要一個人去愛,但更需要一個人去恨。那些恨我的人總是說,託尼亞,說出真相吧。但並沒有真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說,真相,往往是血淋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