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餘梅,網名悠然百靈。愛生活愛文字,以一株小草向陽的情懷,寸心淺吟低唱。
漫步胡家大院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胡家大院民居。今日,站在這個金黃牌匾前,再三凝視,曾多少次從這兒路過,從未像今天這樣想要用心去走近它。
胡家大院,究竟是怎麼樣一座大院?
胡家大院,位於靈鄉鎮之西南。是長坪胡新屋灣最中心的距今兩百多年的舊大院。長坪胡新屋灣稱作新屋,是因為灣子是太祖從長坪胡老屋那邊分支過來新建的住址。新屋,實為舊屋居多,因人口添多面積受限制,好多戶都遷移到加油站後面菜地上建了新房,也有的住到了正街鬧市區。新生事物和場所,新奇熱鬧易被人青睞,時間一長,長坪胡新屋住的人不多了舊居就更舊了。
從家門的巷口出來就是一條舊馬路,曾經連接大冶與金牛的主幹道。路下是整個灣子的一口大水塘,在沒有自來水的日子裡一灣子的衣物,菜蔬,漿洗都在這兒進行。但此刻水面平靜沒有了昔日淘洗人忙碌的身影,幾棵白楊樹的影子悠閒地映襯在水面,寫意著安平日光的素顏照。水塘右角是原來的靈鄉鎮政府,現在的華靈集團。水塘左邊則是老年活動中心。水塘邊與幾戶人家相鄰的,就是灣子一年四季菜蔬盈盈的一大片菜地。
聽灣裡老人說這口大水塘與灣後小水塘如寫文章首尾互為呼應,謂為「簑箕地」大小水塘分別是「簑箕口、簑箕底」寓意「聚財」財不外流。
進灣有兩條主巷,左巷房屋統一橫向東北,右巷房屋一致橫向東南,與一進兩個四幢的正向的胡家大院祖堂互為主次,老輩人曰「橫抱正」。兩巷中間首先見到的是面向馬路的東向大祖堂之前四幢。只可惜因年久失修現在已經拆下來有荒涼之感。幸有春季來臨時老磚頭泥縫中的泡桐樹鬱鬱蔥蔥像一片樹林,夏季來臨依舊有青蛙蟲鳴聲不絕於耳。沿巷道往上走,左巷的青石板已被現代地平面代替,而右巷的青石板還尚存一半,雨季來臨傘下的雨滴與腳步輕叩青石板的聲音交匯成一支美妙的樂曲。晴日下陽光從舊舊的青黛色的徽式建築牆暖暖地斜射在青石板上,恍惚中有自舊江南的杏花雨中來的丁香姑娘走近,不憂傷,不徬惶,只苑爾一眼就會讓人久久回望,回望中仿佛看見那個美好的場景……
紅紅的蓋頭下/亮亮的嗩吶歡愉的吹
一個小腳的新娘/一個挎馬而下的新郎
一條石板巷/牽起一世的情意悠悠的長
時光靜美,日月輝映著小巷,小巷如一隻靜泊的小舟一頭挑著晨曦,一頭擔著瓜果,承載著灣裡人代代平安喜樂的美好希望。
巷道右手邊倖存有完好的橫向西南的老牆古民居,內有回樓、木窗、木雕、房間數不多但緊密,沉穩安逸而幽靜。
再沿青石巷往上走,兩巷交匯處就是祖堂的上四幢,也就是「胡家大院」大門,是灣子的正中心。大門是石雕的,坐墩有雕花圖案。大門兩邊前沿有古代的橫梁豎梁相接相承,豎梁底下有圓石墩作支撐。整個大門牆面的一米多高處間隔一定距離都有個很小的石窗。那麼小的窗戶不難想像先人為了防賊而建,也因為那個時代思想保守的緣故吧?
進得門內,木檻尚存古皮已無(古皮是遮掩古代女人穿堂而進的木屏風)抬頭往上望,有戲樓、木雕獅子頭、木花窗、木柱、木門,兩邊的木門都虛掩著,好像輕輕一推就有許多陳年的老故事夠你搬個小凳子津津有味地聽個晨昏日暮。
陽溝、天井很舊,舊舊的陽溝綠苔黑灰色。或許哪個老奶奶曾坐在那折過菜倒過淘米水?舊舊的天井瓦簷無力但堅韌地執守著它那一米陽光,或許哪個溫柔的女子在此繡過鴛鴦帕納過千層鞋候過哪個心儀的來人?假若天井是大院的芳華那麼陽溝一定是大院的歲月。天井會老,芳華回望令人心醉;陽溝會陳,歲月回首陳釀越醇厚。
再邁過陽溝坐一坐大堂屋內的長凳,牆上有依稀可辨的「革命大批評欄」,六個字記憶著大院的歷史。我想那些沒有字的磚牆瓦楞木雕即使沒有可見的舊日痕跡,一樣會有記憶,記憶著胡氏一族的勤儉耕讀、忠誠儒商的奮鬥史詩。
再穿過一道石門、陽溝,就是大院之上位即供奉祖宗香火之處,一脈相承生生不息。叩一叩天地驅一驅心中迷愜,拜一拜祖上願靈光庇護。不管身處何方攜感恩心一顆,善良為本總會守得雲開看日出。
靠一靠因失火燒黑的木圓柱、撫一撫斑駁的老磚牆,為胡家大院二百多年的興衰感嘆:二百多年多少風雨滄桑侵蝕過;二百多年前,胡家大院的啟旦公曾經傾注了多少心血才建起的這十二幢?三子九孫又是怎樣的勤勉儒商?二百多年前,這以數十畝新建的,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四合院是多麼的恢弘大氣?我們沒有誰能真正感受得到它當時的場景,但胡家大院人亦耕讀亦經商,從未以強欺弱,秉承祖訓「以德怡後」,至今仍是家風淳樸厚道為人。
邁出大院的後門,繞過幾家炊煙嫋嫋,來到胡家大院山堖。不知誰家種的幾棵香樟都不止一懷抱粗了,即使臨冬了還是蒼翠如蓋。
胡家大院,一次漫步,我將以餘生情思纏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