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的新劇《延禧攻略》大火,很難想像,於正有一天竟然能夠在網上收穫一水的好評。這對多年來身處風口浪尖的於正來說,並不容易。不同于于正以往的套路風格,《延禧攻略》讓人看到了一個耳目一新的清宮劇。
這一次他為自己的劇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文化傳承。劇中復原了點翠、打樹花、雙面繡、繅絲織布等傳統工藝。隨手截屏,都是一幅絕美的中國水墨寫意。
《還珠格格》熱播了那麼多年,給大家的感覺就是乾隆皇帝一點都不喜歡皇后娘娘。其實歷史上乾隆皇帝是很愛富察皇后的。《延禧攻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並且憑藉帝後cp撒狗糧圈粉無數。
單是考究用心的清宮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級色調,如詩如畫的中國風構圖,就讓網友們紛紛美哭。
博物館級還原布景陳設,素樸色調貼近電影質感。《延禧攻略》除劇情上的精巧設置外,在布景陳設上也全力還原乾隆年間風貌,並根據人物性格進行風格化。
以富察皇后所在的長春宮為例,使用大量紫檀木,鑲嵌白玉、墨玉、青玉點綴,酒紅色萬字紋牆紙,明黃色幔帳、流蘇等將場景的大色調鎖定,以此突出富察皇后的高貴地位以及溫和善良的性格。
而高貴妃為人高調,愛好戲曲,「我們就將戲臺形式縮小重組搬進西暖閣,大面積通景畫與實體結合,木質月洞以墨綠酒紅色大漆為主色調,描金線,撞色不豔,華貴不失。」美術欒賀鑫表示,通過宮殿的建築,兩個人物性格的反差感就一目了然了。
這還不算完,劇中各種細節,更是做到了極致!
不僅參考各種史料古畫,極盡所能做到經得住推敲考證。劇組更為細心的是,為了讓陳飾整體顏色不失華麗感又富有朝代感,特別將做門帘、被子等色彩豔麗的錦緞布用茶水浸泡了一遍,使其跟整體的陳設和服裝色彩搭配相融合,更為古樸,貼近電影質感。
歷史記載富察皇后勤儉,不飾金雀釵玉搔頭,只以通草絨花點綴。劇照中秦嵐飾演的皇后常服顏色素淡,妝容雅麗,宮人在其影響之下也著裝簡樸素色為主。此外「一耳三鉗」、男子腰間佩戴改良版「法都」等細節也充分還原了乾隆年間滿人的服飾風貌。更融入刺繡、緙絲、絨花等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還有眾多手藝老師傅親手製作,甚至有為故宮修復龍袍的繡女,怪不得被贊為用匠心精神,把東方美學和清宮文化相結合的誠意之作!
刺繡
緙絲
絨花
點翠
可見這一次,自帶「招黑」體質的於正是拼了老命、下了血本,誓要給自己、也為中國清宮劇出一口氣!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希望有一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戲,讓觀眾能真的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偉大和美學,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去。」
刺繡
劇中的每一處細節都是一段可觀可感可觸摸的歷史。僅僅是最普通的宮女服,就不知用了多少種繡法。
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刺繡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劇中從傳統的京繡、宮廷繡,到緙絲、手推繡、打籽繡、盤金繡,全都是經驗豐富的老繡工純手工縫製。
一針一線都展示著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的博大精深。
京繡又稱為宮繡,有嚴格的藝術審美標準和規範。構圖、用料、針法都有固定程式和規範。圖案精細秀麗、形象逼真,內容上要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
京繡有三點極為突出:
一、具有獨特的地位,有些紋樣在其他繡種中是不準許使用的,如龍袍上的十二章紋樣和五爪金龍紋只有皇帝才能用(四爪為蟒,用錯有篡位之嫌)。
二、圖案題材廣泛:山水花鳥、龍鳳圖案、飛禽走獸、吉祥八寶等,在運用上更講求寓意的吉祥,處處有著饒有趣味的「口彩」,所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
三、宮廷藝術風格濃厚、裝飾華麗、材料名貴,有的繡品關鍵部位綴瑪瑙、翡翠等寶石。京繡主要用於京戲、古裝、影視劇的劇裝,特別是傳統京劇服裝80%有繡活。
緙絲
除了各種刺繡,還還原了2000多年歷史、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宮廷緙絲手藝。甚至請來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先生作為指導。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延禧攻略》幕後特輯之緙絲
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繡坊裡的織布機、緙絲機、刺繡的架子都是貨真價實,一走進去,仿佛就回到了那個年代。
連後宮妃子們所用緙絲團扇,也仿製了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團扇。太后的團扇仿製的是清朝紗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而高貴妃所用之扇,則是仿製了清朝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團扇。
絨花
還記得當年《還珠格格》中大家腦袋頂著的土味大花嗎?《延禧攻略》則尊重史實,富察皇后平日節儉,「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所以劇中都以通草絨花作為日常頭飾。
審美差了不是一點點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絨花,始於唐朝,諧音榮華,是中華富貴文化的代表。是南京傳統手工藝品,又被稱為「髮髻上的南京」。
唐代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間,主要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際逢婚嫁喜事時佩戴絨花。
因其手法特殊,以蠶絲染色成絨,再用鋼絲勾條。直到現在都無法機器生產,只能純手工,2006年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劇中的絨花頭飾,正是絨花工藝大師、「南京最後的絨花匠人」趙樹憲,參照故宮博物院館藏實物手工所制。
崑曲
高貴妃的一曲《貴妃醉酒》,不僅俘獲了皇帝的心,更是讓我們領略到了崑曲的華麗婉轉、嫋娜情深。
600年前,興於江南的崑曲,盛行於文人雅士之間。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舞蹈飄逸,至乾隆進入鼎盛,一度是啟發天下戲種的「百戲之祖」。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6年,崑劇經國務院批准,崑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樹花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李白寥寥數筆,把劇中那場動人心魄的「火樹銀花」表現得淋漓盡致。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鐵匠們用熔化成1600多攝氏度的鐵水,潑灑到堅硬冰冷的城牆上,一瞬間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燃放煙花。
在《延禧攻略》中,「打樹花」第一次進入影視作品。
沒有令人豔羨的光環,有的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滄海拾遺,有的只是匠人匠心,是一生的心血和手藝!
因為《延禧攻略》,網友們甚至重新愛上歷史,猛刷《百家講壇》。有人說這是於正的逆襲,其實何止是於正。這更是中國古裝電視劇和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之路的一次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