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朋友圈又一次表達了看多中國的觀點後,一個相識多年的創業者朋友(以下稱為Zhao)給我發來了私信。
Zhao:我的朋友裡面,絕大多數還挺悲觀的,而你屬於比較樂觀的,是因為你公司2020年的業績不錯?
我:不是,億歐EqualOcean的業績在2020年也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我看多中國,是基於對比,目前全球比中國好過的國家不多。大災大難下,絕大多數國家應對很差,也缺少長期戰略。相比之下,中國有應對現狀的強大行動力,也有基於長遠的戰略能力。我們在評判企業時,如果一個企業清晰的使命、願景和戰略,我們會高看一眼;評判國家時,其實也可以參考。
Zhao:說到戰略,剛出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你怎麼看?
我:其它方面我不懂,我覺得跟我們有直接關係的幾個關鍵詞包括:科技自立自強、實體經濟、數位化、雙循環等。可以預期,在接下來幾年,中國在關鍵技術上會取得更大突破;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會誕生越來越多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品牌;新冠疫情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數位化進程,會推動更多的行業由「大」變「強」。不出大意外的話,中國的經濟總量會在2032年左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Zhao:你這看法,很官方啊;關鍵技術上中國被卡脖子,沒那麼容易突破吧?
我:這是我真實的看法,和官方無關。二十年前、十年前,我們沒怎麼聽過「卡脖子」這個詞,現在聽到得多,說明中國在很多關鍵領域和歐美已經很接近了,這是好事而不是壞事。發展科技,一是人,二是錢,三是市場應用。相比二十年前或十年前,現在的中國在這三方面的條件好太多;土壤更肥沃了,長出好東西的概率肯定會變大。十九世紀下半世紀的美國,也被英國在科技上強力封鎖,但沒擋住美國在1894年GDP超過了英國。當前,全球各智庫普遍關心的不是中國經濟總量能否超過美國,而是中國在超過美國的過程中兩國能否整體和平相處。
Zhao:你認為川普政府對中國的科技封鎖,會起不到作用?
我:短期看,肯定還是有影響的,一些中國企業過去兩年因為封鎖就很難受。但看長遠一點,真正封鎖一個國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最好的策略應該是「低價傾銷」。川普的封鎖,導致中國在一些核心技術層面不得不自己搞和產業鏈各環節被迫協同,搞成功的概率反而比之前要大很多。川普馬上要下臺了,新總統拜登應該會改變一下策略,但中國搞科技自立自強的趨勢已經不可逆。我不認為中國在科技實力上能很快趕上美國,但差距肯定會越來越小。
Zhao:在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美國和中國都出現了實力超強的巨頭公司,創業公司混出頭的機會越來越小。前面不久,螞蟻集團上市遇挫,你如何看?
我:科技巨頭越來越強,甚至富可敵國,它們似乎擺脫了「創新者的窘境」。十年前的蘋果、亞馬遜、谷歌、Facebook,現在依然排在最前面。相比而言,中國這邊雖然AT(阿里和騰訊)依然強大,但B的位置已經被很多新出現的科技公司取代,美團、小米、字節跳動、拼多多等都是近十年才出現的。美國國會去年開了多次針對幾家巨頭的聽證會,今年大選幾個候選人嚴厲抨擊科技巨頭,都有想把幾家巨頭進行拆分。個人的感覺是,相比美國,中國的科技創新機會更多些,也更有可能打破固有格局;但確實,創業公司混出頭的難度越來越大了。
Zhao:所以,還是應該少創業,好好做「打工人」?
我:2018年開始,中國這邊的創業者就已經呈現出「三高」趨勢:高學歷背景,高從業經歷,搭配高的資本支持。創業的方向,也由模式創新向原創技術創新的方向在轉變,前沿科技如AI(人工智慧)、雲計算、新能源、5G、商用航天、晶片、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創業者普遍是教授或名校博士。連消費領域和產業網際網路方向,也大多是名校加知名企業從業的背景。做「打工人」,沒什麼見不得人的,努力去做到企業中高層,也挺好。
Zhao:都在說技術造富,文科生背景怎麼應對?
我:確實,新一代的企業家,如美團的王興,字節跳動的張一鳴,拼多多的黃崢,商湯科技的徐立,寒武紀的陳天石等,都是理工科技術背景,這一趨勢很明顯。但文科生背景也不用太焦慮,把技術帶入市場,這個工作什麼專業都需要。目前一些高校開始開通技術轉移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對於文科生來說,如果能講好科技創新這個事,價值就很大。
Zhao:消費領域和產業網際網路方向,各自的創業機會點在哪裡?
我:個人認為,消費領域的平臺機會已經很小,阿里、騰訊、美團、京東、拼多多等平臺已經足夠強大,抖音(字節跳動)和快手也已經起來了,它們差不多覆蓋了全中國的各層用戶。用戶全面在線化,加上中國良好的物流和行動支付等基礎設施,在線經濟依然有巨大空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肯定會誕生足夠多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消費品牌,這一進程在加速。最近,一些消費品牌紛紛上市,這只是開始,遠遠還沒到高峰。產業網際網路方向,新冠疫情倒逼企業加速數位化轉型,中國的很多行業,真正有希望在接下來十年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產業數位化服務平臺和服務商,個人很看好這個方向,這也是巨頭沒法憑藉流量優勢一家獨大的領域。目前,在各行各業,已經開始有不少數位化服務平臺和服務商冒出頭。
Zhao:回到億歐EqualOcean做的方向,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選擇呢?
我:和看多中國的大邏輯一致,我相信硬實力越來越強的中國,在軟實力層面會由越來越多類似億歐EqualOcean這樣的公司來承載。我們是國內極少有英文分析能力的機構,且在紐約設立了分公司,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幾乎沒有進展,但確實也發現了一些機會:一是海外投資者對於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有越來越強的需求,這隨著中國加速金融市場改革而更加明顯;二是海外創業者借鑑中國創業創新的需求在迅速增大,中國已經是全球重要的創意來源之一;三是海外普通民眾對中國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很早期的階段,信息不對稱性巨大。三個機會,億歐EqualOcean能做前兩個,講好中國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故事,十分有意義又不涉及政治。
Zhao:你所有的方向判斷,都建立在看多中國的基礎上,萬一這個判斷錯了呢?
我:大江大河才能出現大魚,當今世界最有可能出現「大魚」國家是中美兩國。相比不那麼熟悉的美國市場,我對中國這邊更加了解,也只有押注中國才最有可能獲得成功。至於萬一判斷錯了,這是時代的問題,作為個體我無能為力。同理,無論是我還是其他人,如果有一天達到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應該更多歸功於時代機遇。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