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柒柒
01
▲
可憐天下父母心。
古往今來,世事滄桑,人情也許會淡漠,世風亦常常日下,然而,父母對孩子的那一份心甘情願付出,卻從來沒有減少過一絲一毫。
也許觀念會陳舊或者彌新,也許方式粗暴或者細膩,甚至為人處事並沒那麼良善,面對世界滿腹抱怨、忍不住的戾氣……但,只要面對了自己的孩子,卻總會本能把心底的那一份柔軟、無私全盤託出,恨不能傾盡所有給予這個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孩子。
父母心,古今一味。
然而,孩子卻未必都是情同此心。
有的孩子感念父母恩,溫言軟語噓寒問暖,全心照顧父母頤養天年。
有的孩子鵬程萬裡外,無暇顧及年邁的父母,成為父母孤寂生活裡最深的驕傲,亦是慰籍;
有人說,天下所有的愛,都是想要留守住對方。只有父母的愛,是甘願望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
不止一次聽到父母們這樣說:不會指望孩子贍養我們,等老了,我們會自己照顧自己的,不想拖累孩子……
還有的父母說:其實這也是自然法則,上一代愛我們,我們把愛給孩子,孩子再把愛給下一代,傳承也是一種感恩啊!
陽光明媚,時光靜好。父母們忙碌著全身心努力地付出給自己的孩子,為他的成績,為他的未來滿心焦慮或者驕傲的時候,一個10歲的孩子,卻說出一番驚世駭俗的話,像一塊巨石一下子擊中了天下的父母心。
這個孩子非常優秀,奧數,圍棋,輪滑成績都好,全班考試成績第一,英語口語也很棒。
然而,他說:「父母配不上我這麼好的兒子。」
「他們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同學都拿iphone7,我卻只有兒童手錶。
我不是瞧不起他們,這麼窮,還想要二胎。坑了我還想再坑另一個孩子嗎?再要一個我就不學習了,反正成績好不如有錢,學得再好父母也是給不起什麼……」
你含辛茹苦地付出,孩子非常出色,卻很坦然地說「你們配不上我這麼優秀的兒子!」
你寒心,但竟無言以對。
你想說,我為你付出那麼多……
可是,誰家的父母不是付出那麼多呢?
同樣都是孩子,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各方面成績都是最優秀的;但是,同樣都是父母,別人家的父母那麼有錢,而你們卻這麼窮!
作為孩子,優秀的標準是成績;作為父母,優秀的標準是掙錢。我做到了,你們卻沒做到,所以,你們配不上我這麼好的兒子。
這樣的邏輯有錯嗎?
當我們作為父母,全身心地督促孩子、陪伴孩子去上各種班,只要求他好好學習,只要求他取得好成績,學生的唯一任務就是學習,並不斷地以「別人家的孩子」鞭策他時,難道我們不正是以同樣的邏輯在對待孩子嗎?
只有成績好,才對得起我們為你的所有付出。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傳遞的,難道不是「只有成為最優秀的,才配做我的兒子!」的邏輯嗎?
有多少不夠優秀的孩子,心裡藏有「不配得」的沮喪,就有多少優秀的孩子,心藏有「你們不配得」的憤怒。
只不過,感謝這個孩子,的確聰明,只這一句話,把我們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理所當然的教育邏輯砸了個洞!
我們對孩子的希望,真的只是學習好,成績好,出類拔萃就是成功了嗎?
痛定思痛,父母們開始了種種對教育的反思。
02
▲
面對這個你一直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更珍貴的孩子,他說「你不配!」,作為父母,你會做如何反應呢?
是讓自己更包容、更偉大,吞下心酸,繼續甘為孺子牛地支持孩子嗎?就像網上一些人所稱讚的「這孩子思路清晰,大有前途。學英語為出國準備,鍛鍊大腦而學圍棋,輪滑還在鍛鍊身體,既有遠見還自律!」用自己的委屈,換來兒子如此的優秀,你覺得再寒心也值得,所以會仍然秉持「只要他好,我怎麼樣都可以」信念堅持付出?
還是心酸之後,傷心之後,反思到孩子說得對,自己確實不夠努力,不夠優秀,為了能讓兒子看得起,配得上這麼優秀的孩子,從此也發奮努力圖強:孩子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父母努力掙錢,一定要取得成功!所以從此,除了照顧孩子,自己也要去努力奮鬥,爭取與兒子一樣優秀?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這兩條道路,其實都仍然堅持的是原先的教育邏輯。
前者,自甘於自己的落後,索性再後退一步,接受兒子的看不起,甘做優秀的墊腳石,只要兒子成材,作為父母受點委屈,心酸又有什麼問題?反正我們養兒子本來也沒圖什麼,只希望他好,我們就安心了。
然而,即使你甘願成全,一個堅信「優秀的,才是配得上自己」為生存信念的孩子,真的能成材嗎?
父母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不夠優秀,所以,不配當他的父母;
老師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不夠優秀,所以,不配當他的老師;
朋友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不夠優秀,所以,不配當他的朋友;
妻子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不夠優秀,所以,不配當他的妻子;
……
這個世界上,所有他遇見的人,只有優秀或者不優秀,配或者不配,有多少人願像你們一樣,甘願受點委屈,成全他的「優秀」?
一個連父母與之相處都覺得心寒的人,他又怎麼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走得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
世界,從來都是人與人之間。
沒有任何人,可以優秀到在人人遠離的環境下,獨自成功。
後者,你被兒子的優秀激發起了鬥志,希望有一天,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最優秀的父母,至少可以站在優秀的兒子身後,讓他一樣覺得驕傲、自豪。
但是,我想給你講個歷史故事。
唐中宗李顯性格仁厚,不擅政務,不得已承繼皇位後,事事聽命於結髮妻子韋皇后的決斷,一方面因為自己確實無此能力;另一方面也因為多年貶黜流放地時對於妻女的歉疚,所以很多事情聽之任之。
顯的女兒十七歲,自從回到宮中,成為公主,就開始了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強搶豪奪,任性蠻橫,很快百姓就怨聲載道。然而皇后溺女嬌寵,顯不聞不問,以至於公主開始要求父親傳位給她,在駙馬參與謀反死亡之後,公主割腕相逼父親,要求把駙馬的牌位放入皇家宗廟供奉。
這樣的要求,自然荒誕至極。顯這次明確拒絕了女兒。
然而,驕橫慣了的公主用手指著這位當皇帝的父親怒斥:「你不配當我的父親!」
不僅如此,當她聽到顯跟皇后表示:「自己勝任不了當皇帝,想把皇位讓賢……」時,這個女兒親手遞給父親一瓶「毒香」,顯當即斃命。
毒死自己的皇帝父親後,公主跟皇后還無知無畏地說:「父親既然這麼沒用,留他幹什麼?」
最後的結果,這個只有十七歲的公主,不僅瘋了並且被亂箭射死。
顯作為父親,已經貴為皇帝,在當時,大約再不會有比這個位置更成功的父親了吧,然而,仍然被自己的孩子指著鼻子罵:「你不配當我的父親!」
所以,哪裡是優秀不優秀,成功不成功的問題?
在這樣的邏輯裡,真正的關鍵詞其實是:自我、利益。
當你能滿足我的利益,你才配得上做我的父母;
當你能滿足我的利益,你才配得上做我的……
優秀、成功,只不過是代表你能滿足他利益的能力罷了,而一個人不斷增長的欲望,無論你再優秀、再成功,終有不能滿足他的時候,譬如顯,即使已經尊為一國之君,仍然不能違背國法天理,去滿足女兒無邊無際的私慾,而一旦不能滿足,就成為不配!
這便是現在流行的一個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也許智商很高,能力很強,個人素質上堪稱「精緻」,可惜的是,他們的心裡只有自己,除此之外一概冷漠「關我什麼事?」
然而,這樣一個滿心只有自我,只有利益的孩子、成人,如何可能是真的優秀?如何不會被他的所謂才華推至險境?
古人云,厚德載物。
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卻能言擅辯、才華橫溢,如同一把鋒利的刀,掌握在一個莽撞無知的人手裡,如何能不自傷傷他?
03
▲
教育,包含教書、育人。
教書,是學校裡的文化、課本,培養孩子能力的部分。正是很長時間以來,家長、教師們所拼命努力的部分,奧數、英語、圍棋、甚至包括輪滑……都是讓孩子增長各方面能力,適應社會的學習,如同那把刀,學得好、表達好,自然鋒利而且明亮。
育人,卻是父母為主,學校、社會為輔,教會孩子做人的部分。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待人接物:家庭中如何對待父母長輩,學校裡如何對待老師、同學,社會上如何與上司、同事、陌生人,長、幼……甚至與大自然、人文環境相處——作為一個人,應當如何活在這個世界上?
教書,是文化教育,成績、能力。
育人,是心性教育,德行、教養。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從家庭中,還是學校裡,只剩下了第一部分:追求文化、技能的培養;卻早已不見了第二部分的蹤影:心性?德行?感恩?孝順……這些有什麼用?考試會考嗎?整這些虛的東西,還不如去複習幾道題。
我常問父母們,你的孩子讓你覺得最驕傲的是什麼?
是語文、數學成績又得了全班乃至全年級第一呢?還是考入了重點中學?
是否,當你的孩子被你傾盡心血送入大學時,你會有一種一切付出都值得了的欣慰感?
當我們只有當孩子取得了成績,才覺得臉上有光,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報時,怎麼可能要求孩子回報我們以品德:感恩、正直,有情有義、有擔當呢?
種下什麼,就收穫什麼。
當我們沒有育人,沒有教給孩子怎麼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我們的孩子如何可能成為一個值得尊敬、有社會責任感,真正優秀的人才?
感謝這個10歲的孩子,一石擊起千層浪,也終於掀開了我們的教育最大的漏洞:我們只教給孩子要努力學習,卻沒有教給孩子如何做人!
事實上,一個孩子的成長,這些能力、技術只是枝葉;心性、德行才是根本、樹幹,只有根深才能葉茂,只有品行好的孩子,才會真的茁壯成長,成為棟梁之才!
什麼是心性,什麼是德行?
心性就是心裡有他人,德行就是行為舉止有教養。
當一個人心裡有他人,就會在情感上關心,理智上尊重,行為上付出,這樣的言行舉止,呈現出來就是教養,成為一個有德行,值得人尊敬的人。
文化程度與教養常常並無關聯。
前者是文化學習,技術能力的證明,是關於自己;
後者是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素養,是關於如何於他人相處。
地鐵上,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默默地拉住可能會滑動的輪椅,一路暗中守護著輪椅上的陌生人;
一場喧囂的演唱會結束,人們笑鬧中離去,散落一地的螢光棒,一個小女孩默默地揀起來,放進垃圾筒;
放了學的小男生,看到路邊癱倒一地的自行車,一一把它們扶起來,放回原位;
……
這就是教養,這就是德行。
只有心裡有他人的人,才會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心、善良、自律的公民,則無論在哪個崗位,都會成為真正優秀的人才。
優秀,從來不僅指能力,更指這樣的一份教養、德行之上的能力。
先教會孩子做人,再教會孩子做事,才是真正的教育。
04
▲
幸運的是,教育也一樣,永遠都不會晚。
願我們從現在開始,為我們的孩子補上這一課:心裡有他人,情感上關心、理性上尊重、行為上付出,把德行的養成化為日常的點滴,就是下面這些培養教養的小細節:
別人給你倒水時,要用手扶扶,表示謝謝。
別人對你說話是,要有禮貌的回應。
吃完飯退席時說:「我吃完了,你們慢用。」
給人遞水遞飯一定是雙手。
吃飯要端碗,不要在盤子裡挑揀,不要拿筷子敲碗。
最後一個進門要記得隨手關門。
送人走要說:「慢走。」
洗了手不要隨意甩手,水會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禮貌。
遞刀具給別人要記得遞刀柄那一端。
不揭別人的短處。
聽別人說話的時候,眼神不要遊移,否則會顯得很沒禮貌。
幫別人倒茶倒水之後,壺嘴不要對著別人。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屋裡有人的時候,出門要輕關門。
盛飯或端茶給別人時,如果中間隔了人,不要從別人面前經過遞,而要從別人後面繞過遞。
去別人家裡,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吃飯的時候儘量不要發出聲音。
撿東西或者穿鞋的時候要蹲下去,不要彎腰撅屁股。
別人批評你的時候,即使他是錯的、也不要先辯駁,等大家都平靜下來再解釋。
做事情要適可而止,學會理智,無論是狂吃喜歡的食物還是鬧脾氣。
到朋友家吃完飯,要主動幫忙洗碗清理桌子。
擦桌子的時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打電話接電話第一句話一定要是:「喂,您好!」掛電話的時候,對方如果是長輩,那麼就等對方先掛了你再掛。
不隨地吐痰扔東西,如果沒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裡。
走路手不要插在口袋裡。
如果是彈簧門,不管是拉還是推,請先出後進。如果身後有人應主動把門扶好,防止門彈回拍到別人。別人為自己開門一定要說謝謝。
有禮貌應該是對所有人,無論是上司、長輩、餐館服務員或是路邊撿垃圾的老者。
.
我們要愛孩子,更要教給孩子愛別人。
含辛茹苦的付出,不應該換來的是寒心。
如果你寒了心,那這樣的教育一定丟了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