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吳彬 歲華紀勝 登高
說起重陽,你會在第一時間聯想到什麼?
老人?登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聽起來很熟悉。細想卻只有模糊的面貌。社會變遷,今日重陽的意義正悄然發生著轉變,傳統節俗漸不為人所知。
但在歷史上,重陽卻有著鮮活而具體的節日活動與飲食。「九月九日,四民井籍野飲宴。」(《荊楚歲時記》)即使從今天回望,也讓人垂涎。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 菊花擔
「吃過正陽樓螃蟹,買來土地廟菊花。」
重陽糕古名「餌」或「蓬餌」。「餌」即糕,「蓬餌」是在糕點中加了蓬草。《西京雜記》言「食蓬餌以祓妖邪」,可見最早,重陽節吃重陽糕,是為了祛除妖邪之物。
直到宋代,才有「重陽糕」的名稱。以糕寓高,暗合重陽登高,承載更吉祥的寓意。
《夢梁錄》:「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簇飣,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
《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慄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
可見重陽糕以粉面蒸製,鋪上各種口味的小食:水果、堅果,當然還有肉。這些食物通常伴有吉祥的寓意。最後插上一面小彩旗,重陽糕的製作就完成了。有的甚至放上一隻捏塑的小獅子,想來是很受小朋友歡迎的可愛食物。
《歲時雜記》載,宋人在九月九日天亮時,會取一片重陽糕貼在孩子的額前,然後連說三聲「百事俱高」,以為最好的祝願。
「以片糕搭兒女額頭,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作三聲。」
賣重陽糕
明清則曰花糕。明代京城的花糕,「麵餅種棗、慄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
清代花糕的樣式更加複雜。「有油糖果爐做者,有發麵累果蒸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標幟。小兒輩又以酸棗搗糕,火炙脆棗,糖拌果乾,線串山楂,繞街賣之。」
其中「發麵累果蒸者」,又有兩種。「其一以糖面為之,中間夾細果,兩層三層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餅之上星星然綴棗、慄者,乃糕之次也。」明代流行的花糕,已經成了「過氣」的下品。
市井賣花糕,宮廷亦在這一日擺花糕宴賞賜群臣。
明 董其昌 花糕詩宴
「九日敕賜,百官午門花糕宴。」
明清重陽也成為出嫁的女兒歸寧的日子,父母則會準備好花糕迎接女兒。
《帝京景物略》載這一天,「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明人《宛署雜記》曰:「九月蒸花糕,大如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迎歸,共食之。」
棗、慄之類,皆為傳統祈子的象徵物。節日食物,從來充滿美好的寓意。
延壽客、闢邪翁
佳節怎可少酒?
茱萸和菊花,是重陽節的兩大節物。
菊花酒最初和養生之功效相關聯。《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清 錢維城 夏華十二種 菊花
釀製菊花酒,需採九月剛盛開的菊花,等待一整年的時間。《西京雜記》曰:「菊花舒時,並菜莖葉,雜黍米釀之,制來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謂之菊花酒。」
茱萸,古楚國名「樧」,本為惡草,不以佩戴。後人以其氣味濃烈,懸佩插戴,驅除邪氣。晉人《風土記》云:「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清 戴臨 雜書畫 茱萸擅名
「萬物慶西成。茱萸獨擅名。房排紅結小。香透戎衣輕。宿露霑猶重。朝陽照更明。長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唐句。」
到了風流的宋人手中,茱萸則和菊花一樣,成為酒中之物。蘇東坡詞曰,「此會應須爛醉,仍把紫菊茱萸,細看重嗅」(《醉蓬萊·重九上君猷》)。
南宋《夢粱錄》載:「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闢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重陽之厄。」
給菊花起名「延壽客」,茱萸則謂「闢邪翁」,好不風雅。
清 秦炳文 桐蔭賞菊 局部
宋人風流,不僅喝「花酒」,還在酒宴上簪花相配。「戴花持酒祝東風」(歐陽修《鶴沖天》),「醉裡簪花倒著冠」(黃庭堅《鷓鴣天》)。
菊花和茱萸,也少不了成為他們重陽扮美的道具。「看了十分秋月,重陽更插黃花。」(範成大《朝中措》)
「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定風波》)
「聊摘取茱萸,殷勤插鬢,香霧滿衫袖。」(秦觀《摸魚兒》)
明 陳洪綬 升庵簪花 局部
明人則有以菊花酒佐兔肉的習俗。《明宮史》載:「九日,駕幸萬歲山、或兔兒山,旋磨臺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據清人《調鼎集》中記載的菜譜,當時的麻辣,並非今天的辣椒、麻椒,而是以薑汁和花椒末調製,別有風味。
明 徐霖 石菊野兔 局部
關於為何要吃麻辣兔,一說古人會在霜降前的重陽節辦「迎霜宴」,迎接冬日的到來。霜為素白,白兔即為霜兔。因迎霜,故吃迎霜兔。《燕都雜詠》注:「九月食迎霜兔。」
清 張若靄 墨妙珠林 霜降
一說此俗源於契丹。《燕北雜記》載:「遼俗,九月九日打圍……射罷,於地高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醬拌食之。」生兔肝拌鹿舌醬,這道美味恐怕只有豪放的草原民族消受得起了吧。
遼慶陵四季山水壁畫 秋
反映遼人四時捺缽制度的秋季狩獵
時令糟味
《燕京歲時記》載,「重陽時以良鄉酒配糟蟹等而嘗之。」良鄉酒產自良鄉,帝都亦有製作,糟蟹則是九月時令的醉蟹,只是想想便唇齒生香。
《酌中志》還記載明代宮廷在重陽「糟瓜茄」「制諸蔬菜」等等,以備過冬之用。
酒肆賞菊
九月菊花盛開。明清市井酒肆茶館,更在重陽這一日將菊花堆成山狀,吸引顧客。《燕京歲時記》載其景,「於街巷招曰:某館肆新堆菊花山可觀」。
水滸傳插圖 重陽節菊花會
宮廷的排場更大。《武林舊事》載:「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於慶端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
清 院畫十二月月令圖 九月 局部 賞菊
藥市恣飲
宋代成都有重陽藥市,置大酒缸,供路人任飲,連續五日,好不豪氣。《雞肋編》記載:「至重九藥市……又於五門以下設大尊,容數十斛,置杯杓,凡名道人者皆恣飲。如是者五日。」
陸遊詩云:「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漢宮春》)
登高,是我們所熟知的重陽節俗。而實際上,古人登上高處之後可不是只為了欣賞風景。
古代重陽,登高和野宴是兩大核心。運動和吃,從來都是聯繫在一起的。
清 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九月 局部 登高
明人《帝京景物略》曰:「九月九日,載酒具、茶爐、食盒,曰登高。」
晚清《燕京歲時記》更言:「每街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盒,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清 黃鉞樂郊慶歲 載酒登高
所以,登高只有登高是不完整的。還得帶上重陽特有的茶酒吃食,在高處以酒肉配美景詩詞,才是真正的登高。
待到重陽登高日,何不提酒攜食,重溫古人之樂?
丁衍庸 重陽登高
Orientations
2014年9月,《美成在久》創刊號發行
時至今秋,我們迎來了《美成在久》的四周年
《美成在久》為香港 ORIENTATIONS 雜誌的中文版,是目前國內比較優質且權威的亞洲藝術品收藏雜誌之一,每一期固定一個專題,剖析文化現場,呈現古物之美。
《美成》逢單月20日出刊。國內零售價每期100元,全年共 6 期,年價 600 元;直接向本刊發行部訂閱,尊享如下優惠:
訂閱1年,可享8折,共計480元
訂閱3年,可享7.5折,共計1350元
訂閱5年,可享7折,共計2100元
*優惠活動截止日期為2019年1月31日,國內包郵(除新疆、西藏、港澳臺外),境外郵費需自理。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