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部電影,國內無人問津,幾乎零票房,在日本卻狂攬8億,打破紀錄。
片名有點土味,內涵卻鄉而不俗,土而不粗,甚至十分優雅。
它就是上映於1999年的《那山那人那狗》。
影片中生冷疏離的關係,不易察覺的隱晦的愛,都體現了只有東方人才懂的父子情,回味悠長。
點擊觀看視頻:
《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執導,他曾拍過《暖》《情人結》《大唐玄奘》等電影,其中全球票房最高,口碑最好的仍是這部《那山那人那狗》。
影片拍攝完成後,並未受到發行公司的重視,當時劉燁、陳好尚未出名,都還是青澀的中戲學生,影片題材也很小眾,因此沒有得到有力宣傳,也沒機會在院線上映。
後來,日本發行人深澤一夫偶然看到了這部電影,大為讚賞,立即買斷了它的日本放映權,並籌劃了為期一年的宣發活動,還為電影安排了專門的藝術影廳。
影片在日本廣受好評,藝術院線不斷加映,直到2年半後都還有排片。最終獲得了8億日元票房,打破了國產片在日本的票房紀錄。
直到去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都還有日本影迷專程跑來觀看影片的4K修復版,可見其在日本的影響力。
影片改編自彭見明的同名小說。但是電影和小說質感不太一樣,在保留故事架構的同時,著重描述了父親和母親年輕時浪漫的戀愛橋段,以及兒子和美麗的侗族姑娘的邂逅,給人一種更加「唯美」的感覺。
而這種「唯美感」,可以說是來自於這部電影的「文學性」。
可能你會有疑問,為什麼屬於影像的電影,反而比小說更有「文學性」呢?
接下來,我們就花點時間來探討一下「電影裡的文學性」,以下都是我個人化的理解,僅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對賞析這部電影有所幫助。
學過編劇的朋友都知道,戲劇裡的人物需要有「立體性」。也即人物需要有內在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發生戲劇衝突。
比如
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姑娘,她天生美麗……
這很像是一個故事的開頭,但它夠了嗎?
如果你經常看故事,你會發現在「她天生美麗」之後,總是會接一個「但是」。
她天生美麗,但很愛嫉妒;
她天生美麗,但很貪吃;
她天生美麗,但害怕天黑……
是不是故事的感覺就出來了呢?
這個「但是」表示著人物內在的矛盾,只有當人物有內在矛盾時,才有可能在將來發生故事。
這是一種「勢能」。
這種勢能預示著未來的「變化」。
比方說,她天生美麗,但很愛嫉妒,「美麗」和「愛嫉妒」的矛盾是這個故事的「勢能」,有了這個勢能,接下來,就可以有故事發生,比如當她發現不如自己漂亮的姐姐卻找到一個好男友時,可能會生出搶過來的心思,於是這個故事就「運動」起來了。
不同於戲劇中的「人物立體性」,文學性更多是體現在「詩意」、「靜止性」。它並不要求內在矛盾,而是要純粹。
比如:在世界的盡頭,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姑娘。
是的,到這裡就結束了。
是不是有一種「永恆」和「靜止」的感覺?
因為它並不像「戲劇性」那樣暗示之後的變化。
我們再用大家熟知的例子來解釋一下:
我們知道,「繪畫」是不會變化的,是靜止的。
但「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卻是會變化的。
比如當我們看梵谷的《向日葵》時,所有的信息是在同一時間點進入到眼睛的。於是作品具有一種整體感,定義感,永恆感。觀者一眼就能發現它的生動和趣味。
但當我們聽音樂時,我們感受的是前後音調、節奏、配器、情緒的變化,是它的運動,而不是瞬間的單個音響讓我們痴迷。
《那山那人那狗》就有這種「靜止性」「文學性」的感覺。它更多是在講狀態,而不是講變化。
比如美麗的侗族姑娘,她沒有缺點,而且非常美,她給片中的兒子帶來了對愛情的美好憧憬,但兩人之間什麼也沒發生,他見到了她,認識了,也沒有後續的故事。這種塑造就是典型的帶有「文學性」的形象。
又比如片中的五婆拆開信,認真聽父子二人念信時的樣子,也給人一種「靜止」的感覺。宛如一幅美麗的油畫。
電影沒有用單獨的畫面講述老人的過去,也沒有講她的未來會怎麼樣,也即沒有重點表現她在「戲劇中」的變化,而是表現她的「此時此刻」,如同給她拍照一般,這種片刻的「靜止」,讓電影產生一種繪畫的美感。
又比如,影片有一段在橋上,因為起了大風,要送的信件被吹散,父親奮力跑去抓信。
他幾乎是本能的、盡全力的來做這件事情,這讓人感覺到父親已經老去的事實。
就好比朱自清在散文裡所寫的:
影片並未安排「信件沒有全部追回,父親受到懲罰」這種在戲劇中常用的處理,而僅僅是表現抓信這一個畫面。
它更趨向於一個靜止的「狀態」。
當觀眾看到那個在風中奮力奔跑的背影時,會發現送了一輩子信的父親其實已經老了。從而在心底生出一種悲傷的感慨。
我看過很多電影,通常來說,電影媒體是擅長「故事性」和「變化」的。
角色具有矛盾的屬性,這些矛盾又會不斷引出新的故事,接續新的橋段。
這樣的戲劇衝突,才會讓觀眾更有興趣看下去。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種「故事性」和「變化」,沒有「戲劇衝突」,觀眾就很難看下去。
但《那山那人那狗》卻表現出了偏「靜止」的「文學性」。
首先,這非常少見。
其次,這非常難以做到。
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做到了,還讓觀眾保持了從頭到尾的注意力。
這就是這部影片非常厲害的原因。
只是,當年它不被看好,甚至不被看見,真的太可惜了。
除此之外,影片中材料的組成方式也是它具有文學感的原因之一。
電影有很多人物旁白,搭配中性畫面,將角色的內心活動外顯,在推動劇情發展的同時,也讓觀眾非常容易進入到角色的內心,甚至代入。
這種手法在新海誠作品中,使用得非常多,幾乎每部都有。
(新海誠及其作品)
影片還使用了大量的色彩變化,前面寫實,後面奔放。
電影中兒子背父親過河的段落,讓很多觀眾非常感動,這裡其實也是打破電影常規的處理,依靠情緒匹配串接,從兒子的旁白,一下子巧妙地切換到了父親的回憶。
父親和兒子愛上的都是山裡人,他們兩代人的愛情,似乎有種跨越時空的難以分辨的魔幻現實感,甚至讓人不禁模糊,這裡講的到底是兒子,還是父親,還是兼而有之呢?
侗族姑娘住的村子景色十分優美,重現了原著中的描寫。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劇組去到了湖南省綏寧縣的各個村寨,找到了當地極富民族特色的建築和美麗的自然景觀。
電影美術出身的霍建起導演在拍攝時也下了很多功夫,通過鏡頭捕捉到了「山裡人」最真實的生活環境和氣息。
導演曾在採訪中說,他在拍攝電影時正處於中年,自己是個父親,同時也是兒子,所以特別能體會片中父子的感受。
其實很多人與父親的關係,又或者自己身為父親,與兒子的關係,都與影片中描述的相似。
影片中,父親肩負著家裡的重擔,常年在外忙碌,對孩子的成長過程鮮有了解。而在兒子的記憶中,父親也很陌生。兩人雖然知道彼此應該是很親密的父子關係,但卻總是表現不出親近感來。
影片很真實地表現了這種東方非常常見的父子關係。
它的好處在於,不僅表達了這種「隔閡」的表象,還講述了這層關係下面,他們「彼此相愛,彼此關心,總是希望對方過得更好」的真相。
當兒子背著父親過河,父親的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時,這種情感是如此強韌和有力,能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共鳴。
片中的父親怪兒子與他「不親」,在意他走路不看路,嫌棄他急於求成,投機取巧,在和兒子深切溝通後,他明白了自己對他們母子的虧欠。
兒子從小以為父親不愛他,但在旅途過後,他了解到了父親作為鄉郵員的辛苦,明確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叫了一聲「爸」。
母親跟著父親離開了熟悉的大山,即使結了婚也要時常忍受孤獨,但她沒有責怪父親。
當家人在一起相處時,他們以為自己在意的是對方的缺點,但他們實際在意的是彼此相愛的事實,彼此相愛的心。
這或許就是影片想要表達的吧。
父親並不完全認同兒子送信的方式和觀點,但他仍然讓家狗跟上兒子,因為他知道,即使兒子和自己做法不同,但他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好郵遞員。
兒子雖然對父親有些不滿,但他最關心的仍然是父親的腿,他依然希望父親好。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在意親人的缺點,會因為一件小事而責怪對方,甚至可能每天都在抱怨,覺得ta不好,但內心深處卻比任何一個人都希望ta好,親情就是這樣一種關係吧。
本期BGM:
姜育恆 - 驛動的心
門紀宇 - 愛的鋼琴曲十二 (純音樂)
邁克學搖滾-that's why you go away
更多冷門佳作:
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