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追溯到1989年,那時倪萍還年輕,只有29歲。
因為表現出色,倪萍從山東話劇院調到了央視工作,準備主持一檔全新的節目《文藝天地》(後綜藝大觀)。
倪萍第一次走進中央電視臺,經歷並不愉快。
因為沒有進門條,在電視臺東門口硬生生等了兩個多小時。
從進入央視的那一天起,壓力就一直伴隨著她。
倪萍初次走進辦公室的時候,房間裡有11位同事。
當主任向大家介紹倪萍的時候,這11個人只有兩個人回頭看了她一眼。
一個人指了下屋角的桌子,說你坐在這裡吧。
她當時心裡非常壓抑,怯怯的坐在自己的位置,靜靜的翻看著報紙,怕影響其他同事,不敢弄出一絲聲響。
倪萍離開熟悉的青島、熟悉的家,初到北京,在新的環境遇到新的同事。
她開始有點懷念在山東工作的日子,在央視會怎麼樣,未來會怎樣,她心裡忐忑不安。
只知道有眼淚悄然滑落腮邊,滴到報紙上,溼了一片。
當時倪萍的形象確實不敢讓人恭維。
因為倪萍在外站了兩個小時顯得十分狼狽,頭繩的皮筋又斷了,她就匆忙系了個疙瘩,頭髮也顯得凌亂不堪。
同事們回過頭一瞬間以為是一個農村大嫂走錯了房間。
此時的倪萍心中充滿了自卑,眼淚「譁」地掉了下來了。
確實比起當時同時進入央視的漂亮大氣的楊瀾來說,土裡土氣的倪萍就像一場災難。
難怪大家都如此不屑和不信任。
這個時候倔強的倪萍悄悄擦去眼淚,決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
在那一刻她就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努力,做一名好的主持人。
到了下午錄製節目,倪萍畫上精緻妝容,換上靚麗的衣服,開始了在央視的第一次試播。
當她從容大方的出現在演播大廳時,倪萍自信的侃侃而談。
讓臺裡的編導和其他人都震驚了:倪萍一點不像一個新人啊,主持功底如此的厲害而且親和力,大家真是以貌取人了。
在最近一次倪萍參加某訪談節目中,談到了一次驚心動魄的經歷。
1991年,倪萍第一次參加春晚的直播。
晚會中有很多國際友鄰,海外華人發來恭喜賀電,工作人員把賀電交到主持人手裡時,根本連看一下的機會都沒有就要上場。
接近零點時,導演臨時遞給倪萍四封信件:這是四封電報,抓緊宣讀。
倪萍走上舞臺,正準備給大家宣布幾封賀電,打開四封信件:竟然是四張空白紙!
倪萍當時「嗡」的一下,腦子裡一片空白,身上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渾身直打冷戰。
那個年代,沒有多少電視臺,更沒有網絡平臺,每到春晚大家都齊刷刷的圍著這一個頻道看,總不能這個時候出醜吧。
這四張白紙真的是對倪萍職業的一大挑戰,她佯裝鎮定。
對著空白紙,急中生智現場造句:「此時此刻,我們在紅其拉甫守衛著祖國的邊疆,希望祖國人民幸福安康。」
「我們是駐守在南沙群島的海軍官兵,雖然我們遠在天邊,但聯歡晚會把我們緊緊連接在一起了。」
「一線工作人員向全國人民問好,孩子們向爺爺奶奶問好」等等。
四張白紙內容全部是她自己憑空編造出來的。
整段「電報」詞句優美,頭頭是道。
因為畢竟是臨場發揮,在讀到「哨卡」時候,倪萍讀成了shao ka。
北大的一個教授就這個問題給她寫信:「你必須要向全國人民道歉,你這是誤導孩子,你作為主持人怎麼能把哨卡(shao qia)讀錯呢?」
在之後的節目中,倪萍誠懇的在電視上道歉了。
一下臺,黃慧群臺長一下子就激動的衝上來抱住了倪萍。
多虧了倪萍的臨危不亂,那一屆的春晚才沒能出現紕漏。
從此央視也開始重用倪萍,這一用,倪萍整整主持了13年的春晚。
而在這次訪談結束後,網上隨即出現很多不同的見解,曾是人大代表的博士生導師王全傑也在微博中批判倪萍「造假」。
「紅其拉普卡哨的戰士原來沒有發春晚賀電啊!為什麼要造假欺騙全國觀眾造假?造假還能冠冕堂皇,反以為榮?」
另一位知名大V也點評道:
「倪萍公開承認在1991年春節晚會上欺騙全國觀眾,雖然是善意的,但即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稱頌!」
其實平心而論,倪萍做法是妥當的,畢竟在那樣一臺非常重要的晚會上,倪萍完美的隨機應變,避免了一場直播事故。
我們沒有必要糾結倪萍當初是否說了謊話,更應該看到她身上的閃光點。
如果倪萍的這次瞞天過海的「欺騙」,帶給了我們一場完美的除夕夜春晚。
那麼這種「謊言」又何妨?
版權聲明: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