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望有多好,文風有多糟。——恩格斯
《大秦賦》導演心中的秦始皇是光輝高大的偉人形象,是指路明燈。導演把對秦始皇的美好願望,以及導演對苛政下秦朝美好生活的嚮往,都是《大秦賦》導演的善良願望,通過這種善良的願望來展現自己強國夢想。《大秦賦》導演的強國夢,只是有點生不逢時。要是放到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那個時期,相信對歷史問題的爭論肯定不會有現在這樣多,質疑也不會有現在這樣多,生不逢時,是《大秦賦》導演預料不到的寂寞。
二月河的《康熙王朝》在改編成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時候,不知道別人怎麼樣,那個時候就把這部劇當成真正的歷史事件來傳播,這可能與當時人們普遍歷史知識的匱乏有關,有多少人真正的讀過《清史稿》,至少自己到現在也沒讀過,對康熙、雍正、乾隆這爺仨的了解,都是來自於二月河的電視劇,也就是二月河的這三部曲,而不是來自真實的歷史。
其實二月河的《康熙王朝》系列的三部曲,都是二月河對理想王國的一種刻畫,也就是二月河眼中認為的帝王將相普通人的生活,這是當時看電視劇時不曾想到的問題,個人的悲慘境遇,在國家面前都算不了什麼,只要大清好,沒有誰是不能犧牲的角色。典型人物周培公的忠君報國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死而無憾,比《大秦賦》導演刻意的追求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這個知識高速傳播的工具,生活在農村獲取知識的渠道是有限的,除了電視新聞,就是道聽途說的知識,糾正不正確的認識,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不是可以出門打工,可以獲取更多渠道的知識,也許到現在自己還是這種認識。記得當時自己發完工資第一件事情,就是買了一套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還買了《乾隆王朝》,話多的毛病,就是看紀曉嵐這個角色看多了,發現話多也沒有什麼。現在身邊的很多朋友,還在抱著《雍正王朝》不放,其實都是尋找主子的過程,現實生活中就會顯得怯懦很多,沒有心底無私的情懷,計謀再多也算不了什麼。
二月河的《康熙王朝》可以說在很多人心中種下收復臺灣統一祖國是歷史必然選擇,康熙皇帝一生就幹鞏固邊疆收復臺灣的工作,統一大業是任何帝王將相不能割捨的情節。談論如何收復臺灣問題,文統、武統的利弊關係都是看完電視劇同事之間互相討論的話題。《康熙王朝》播出那麼多年了,臺灣問題依然還是沒有解決,但如何解決問題還是熱門話題。
但是二月河沒有《大秦賦》導演的這種潛意識,不是故意要引導人們為國慷慨赴死的壯舉,而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思想解放開始大發展的時刻,很多人都是剛剛開始在農村到城市裡面去尋找工作的時刻,是封閉的思想同豐富世界剛剛開始碰撞的時刻,新舊文化交替的時刻,《康熙王朝》的家國情懷在二月河筆下表達出來,開疆擴土守衛邊疆,才是帝王本色。
《大秦賦》導演想用讚美大秦帝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強大的家國情懷,有國才有家的不走尋常路的認識。正常應該是先有米才有米飯,先有磚頭才有磚房,《大秦賦》導演想說先有米飯才有米,先有磚房才有磚,這個導演不簡單。這本身就是一個逆常識的思維,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後,還講這個問題,就是考驗人們智商的問題了,要麼導演的智商有問題,要麼就是觀眾的智商有問題,現在質疑聲不斷,基本問題出在哪一方,應該無需爭論了。
一個人的願望不能成為判斷問題的出發點,一個人的願望只是個人的願望而已,只是自己的一個想法和念頭,用這個想法和念頭表達出來就妄想讓別人相信或者改變他人的想法,都是一種殘暴的行為,在行為上面需要暴力來維持,在思想上面也需要暴力來維持,這種善良的念頭,就成為一些人用暴力來壓迫別人的理由,這一點現實中應該很多,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不聽話,那就要上手段讓你聽話,這是不是一種強迫,是不是一種邪惡。
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係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因此這種觀點只能看到在歷史上看到元首和國家的豐功偉績,看到宗教的、一般理論的鬥爭,而且在每次描述某一歷史時代的時候,它都不得不贊同這一時代的幻想。——馬克思、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