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生活的坎坷和痛苦有時候無法迴避,但慶幸總有那樣一些人,選擇勇敢面對,在布滿荊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又不失信心。今天故事的主角阿海,便是其中之一。
虛歲32的阿海,本名張鑫海,是東山縣樟塘鎮樟塘村人。曾經的他,是人民子弟兵中的一員(照片右一)。作為特種兵時,他上山下海如猛虎蛟龍。服役時發現身體不適,卻因學習訓練工作繁忙而無暇顧及。退役多年後,才被診斷為強制性脊柱炎。如今的他,早已下了訓練場,卻在生活的戰場上一邊與病魔搏鬥,一邊演繹著自己生命的精彩。
阿海的農場分為兩處,距離不過幾百米,都坐落在鬱鬱蔥蔥的果林之中。一處面積六畝左右,是自家荔枝園改的;另一處2.5畝,是他租來的,兩口養殖池加上兩個車廂改造的房間,簡單而又實用。
我們去拜訪他時,他正在池子邊上認真地餵養水裡的臺灣大泥鰍。養臺灣大泥鰍是他在農場裡最為主要的工作,平日裡魚塘全由他自己打理。忙不過來時,父親會過來幫忙。而到了收魚的時節,人手不足,就需要僱傭人手前來幫忙。
泥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蛋白質高而脂肪較低。既是美味,又是大眾食品,素有「天上斑鳩,地下的泥鰍」,和「水中人參」的美譽。臺灣大泥鰍不鑽泥,而在水裡遊。它的個頭比普通泥鰍大四五倍,三條就可以達到一斤左右,大的一條就有三兩左右。
阿海養臺灣大泥鰍的時間並不算太長。2008年從部隊退役後,他先後跟隨父親開養豬場、到新疆打工。從去年開始,通過多番調查,他開始試養起這種淡水魚。
萬事開頭難。開始時,由於水質調節不好,他的魚感染了指環蟲。患病的泥鰍外皮瘙癢,會不停蹭池壁,長水黴而導致死亡。光這一次,他就損失了一千多斤的魚。於是,阿海開始研究臺灣大泥鰍的生長習性及病症診治等。「每天晚上12點餵完魚,我都會坐在池子邊觀察魚兒有沒有反常表現。」
去年冬天遇到極寒天氣,擔心魚苗扛不過去,阿海連續幾個晚上不敢睡覺,守在池子邊。
阿海說:「我跑了許多外地有養殖臺灣大泥鰍的,基本上一畝池子大概養3至5萬條。而我的池子每畝最高能放養21萬條。這讓很多同行覺得不可思議。」他相信,未來某一天,臺灣大泥鰍在東山島上也會成為產業鏈。
雖然以大泥鰍為主,阿海的其他池子裡還養殖田雞和蝌蚪,數量不多,但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所謂農場,當然不能只有養殖池。在阿海由自家果園改過來的農場裡,還飼養著40多隻雞。
他養的雞以蟲子和稻穀為食物,但這些雞的最大作用是產下「草雞蛋」,賣給慕名而來的人。
農場裡經常陪伴他的,是兩條忠誠可愛的小「土狗」。阿海說,這兄弟倆是負責農場巡邏任務的。
養雞自然不是一件「乾淨」的事情,但是每天掏到熱乎乎的雞蛋也是件蠻開心的事情。
農場裡還種植了幾株火龍果,但是今年種的晚,別人家的早就結果了,他的果實還沒成熟。
當年不經意的一種,得來累累碩果。纏滿枝頭的百香果,讓人垂涎欲滴。阿海說:「這些百香果可不是賣的。掛著賞心悅目,想吃的時候就摘幾個嘗嘗。」其實,除了火龍果和百香果,他的農場裡還種植了黑珍珠、龍眼,但都只是為了在瓜果季嘗個新鮮。
曬得黝黑的皮膚,結實的臂膀,阿海身上充滿陽光的味道。這些年來,由於每天都需要藥物控制,阿海的身體有所損害,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恢復到不需要藥物控制。「很多事情我們只能去面對,勇敢地生活,不然,還能怎麼樣呢?」他的言語裡透著堅強和達觀,仿佛又讓我們看到當年那個英姿煞爽的軍人形象。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並保留原圖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