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
話題#撒貝寧和科學家教你表白#
登上熱搜,並引起網友熱議:
在近期的央視節目《開講啦》中,主講嘉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院長、科技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專項首席科學家呂廣宏講到了氘與氚的核聚變反應,並用「充足、高效」四個字概括了聚變能源的特點。
充足到什麼程度呢?
足夠我們使用到地老天荒。
而就是這「地老天荒」四個字,讓小撒也靈機一動,想出了一段硬核表白:我對你的愛,就像海水裡的氘在核聚變之後所釋放出的能量一樣——供你用到地老天荒。
戳視頻聽硬核表白↓↓
經過小撒和科學家呂廣宏的文理碰撞,得出的這段情話一出,立刻引爆了評論區.
許多網友紛紛表示:這學術式花樣表白太硬核!
而且,大批網友表示:已經心動,科學界浪漫起來,真的受不了!
還有人讚嘆道:真的是芳心縱火犯!
理科生要表白,
看來真沒文科生什麼事兒了
如果你以為核聚變離我們遠,
那你錯了,其實我們每天都和它有接觸。
比如,太陽散發熱量就是一種聚變,
還有我們熟知的鋼鐵俠,
鋼鐵俠胸前的亮晶晶的東西
就是一個小的核反應堆……
呂廣宏在演講中這樣描述
核聚變的未來:
正如前文中所說,
通過氘與氚的核聚變反應,
這種能源「充足、高效」
足夠我們使用到地老天荒。
仰望星空,更需腳踏實地,
在地球上研究聚變裝置
就像建造一個「人造太陽」,
不僅需要內部燃料穩定運行
外面材料也得能hold住。
這就好比給太陽穿上衣服
對這種「防護服」的要求極其苛刻
需要進行實驗模擬
當時,美國、日本、荷蘭等國
都有類似的模擬裝置,
而我國在這方面仍屬空白……
在這樣的條件下,呂教授從2007年開始與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羅廣南研究員籌劃建設,歷時七年終於建成了國內第一臺、也是目前唯一的一臺用於材料輻照的直線等離子體裝置,命名為STEP (Simulator for Tokamak Edge Plasma)。
呂教授說,
不知同學們會不會理解
「咱們沒有設備,而國外有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一定得有自己的裝置!
氘氚聚變需要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
這麼大的工程一定需要全人類的合作參與
這就是「人造太陽」工程
僅次於人類空間站的
第二大國際合作計劃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2006年,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和中國七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投資108億歐元,建設一個全球最大的聚變裝置,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也就是ITER計劃。
在ITER基礎上,中國也在籌劃建設自己的實驗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已經進入工程設計階段。
有人可能會問:這樣的投入是否值得?
畢竟聚變能源實現還要假以時日
而現有能源還能使用200-300年
對此,呂教授說:
聚變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
作為首席科學家,呂教授2009年獲批「託卡馬克等離子體與壁材料相互作用研究」 ITER項目,並於2013年獲得滾動支持。
2018年,呂教授再次作為首席科學家獲批「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凝聚國內核材料計算模擬方面的優勢力量,將為建設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以及未來的反應堆關鍵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持。
面對「科學無用」的質疑,
呂廣宏認為,
1+1為什麼等於2?
也許這對我們沒有實用,
但科學就是要追求答案,
好奇心就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整理編輯:張博 張小松)綜合:央視節目《開講啦》、@央視新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ID:BUAA_1952)、新浪微博。
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