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29日,《濟公》香港首映,至今已整整27周年。本片由杜琪峯、程小東聯合執導,周星馳、吳孟達、張曼玉、梅豔芳、黃秋生、黃志強等主演。
在眾多周氏喜劇中,《濟公》並不突出,然而本片卻讓星爺和杜琪峯關係破裂,得罪恩師李修賢、遭到成奎安怒斥。王晶甚至放言,港片衰落便是始於本片。
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究竟是星爺愛得不夠,還是旁人苛求太多?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濟公》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
1992年,周星馳和杜琪峯在影壇首次聚首,合作《審死官》,一經上映便狂收票房4900萬,成為全年票房冠軍;另外,星爺也憑藉一滴眼淚摘得了亞太影帝。
在這樣的全勝背景下,周星馳和杜琪峯梅開二度,再次合作電影《濟公》。然而,《濟公》非但票房口碑都不盡如人意,反而還成為了兩位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杜琪峯透露:「拍攝《濟公》時,那個人好像不需要我這個導演,他在鏡頭前走來走去,攝像機跟著他走就可以。周覺得能控制一切,給了很多意見。這不是大問題,問題是,你是導演我是導演?」
其實,在未遇到周星馳之前,杜琪峯也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創作自由。雖然在新藝城也曾拍過《八星報喜》、《阿郎的故事》、《吉星拱照》幾部票房精品,但說到底也只是監製黃百鳴的執行人而已。
只不過這次,杜琪峯的壓力不是來自監製,反而是區區一個演員,這令他一度懷疑人生。吳孟達也坦言:「杜琪峯根本駕馭不了周星馳,星爺最尊重的導演是劉鎮偉,劉鎮偉算是星爺的啟蒙老師。」
年輕氣盛的杜sir曾一度放言,這輩子再也不會和周星馳合作。如今看來,他也成功做到了,並且在向家的多次「倒周運動」中,他也始終衝鋒在前線。但是,憶及和周星馳的兩次合作,他還是說:
「要多謝周星馳,若不是他,我還不知道方向。我就想是否這樣就度過我的導演時代?日後我應該做個什麼樣的導演?接下來一年我沒拍電影,一直在思考,是否一定要用明星,一定要追逐票房?」
經過一年沉澱,1995年,杜琪峯拍攝《無味神探》,該片是他電影生涯中重要的轉折。次年他便建立了「銀河映像」,專拍冷峻風格的作者電影,與韋家輝等人一起樹立了港片最後的金字招牌。
對於這段經歷,周星馳反倒沒有察覺太多是非。面對《濟公》的票房失利和口碑不佳,星爺坦言:「有點失望,但我不是超人,不可能部部都四五千萬,我還是欣賞杜琪峯,他很有誠意去拍電影。」
除了和杜琪峯的恩怨情仇,在片中,星爺那句「李修緣,我殺你全家」的臺詞,也令恩師李修賢大為光火。很多人也認為這句臺詞是星爺在挾私報復,用戲內臺詞發洩戲外恩怨,實屬欺師滅祖之行徑。
對此,成奎安非常生氣:「當時如果我在現場,一定會狠狠揍他。雖然劇本裡有李修緣這個角色,但如果周星馳真正尊重老師,就會跟導演商量改動處理,他這樣做太無情了,希望他做人不要忘本。」
言者或無心,聽者實有意。怨不得周星馳不改臺詞,畢竟這位恩師罵過他「你看他好像一條狗啊!」更怨不得李修賢對號入座,誰讓這一句臺詞確實令人遐想?怨只怨,濟公真名真的叫李修緣。
《濟公》首映後,僅收得2000多萬票房,在周星馳的神話年代,如斯成績並不理想。
王晶曾說過:「香港電影的沒落,我很了解,基本就是因為臺灣市場的崩潰。而且美國電影的開放式入侵,一下子就把香港電影衝垮了,這也是很大的原因。」
「直到王應祥用三千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虧了一大筆錢之後,臺灣的片商覺醒了,知道這樣是不行的,設了一個天花板,導致香港電影很難賺到錢了。」
針對這段論述,很多人解讀為胖子將港片衰落的鍋甩到星爺身上。但按照筆者理解,他的意思該是:《濟公》的票房失利,是港片盛極而衰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而星爺表示:「現時電影市道差,擔心不來,也非個人問題,我拍的電影對觀眾已有交代,堅守著演員崗位,自己知道自己的情況,只抱學習態度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