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陝西西安,知了聲聲,叫夏天。
西安電影製片廠門口,貼出一張告示:北京電影學院招生。正上高三的張小童(大名張嘉譯),回家跟爸媽一合計,報了名。
「多個機會,多條路嘛!」那會兒的張嘉譯,沒想太多,「我根本沒覺得,就我這能耐,還能當演員,但是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成功。」
那時候的張嘉譯,相貌平平,學習也平平,唱歌還跑調兒,扔一堆孩子裡,沒什麼特別,但是,冥冥中,他就奔向了螢屏。這條路,對他來說,其實,挺難的。
01
剛上大學那會兒,張嘉譯很靦腆,都不敢跟女生說話。老師每次留作業,張嘉譯都跟其他男生,表演個小品什麼的,從來不跟女同學合作。
有一次,把老師逼急了,給他指了個女生,說:「你們倆,演兩口子,你把她從排練場外面,抱進來,然後,向她表達愛意!」
張嘉譯脹紅著臉,把女同學抱了進來,往那一放,就看著老師,那意思是,後面咋弄?不會了……其他同學都在旁邊笑。
這表演的第一堂課——解放天性,張嘉譯就沒做好,老也解放不了。他雖然沒有偶像包袱,但有靦腆包袱。
不過還好,笨人有笨辦法,張嘉譯就偷偷學,頂著別人的嘲笑,一板一眼的,暗自努力。可有時候,雖然你努力了,但機會還是會離你而去。
大二時,有一部電影來學校招募演員,張嘉譯很幸運地被選上了,演一個鄉村教師,還籤了合同。這可是他第一次演戲,張嘉譯興奮地不行。
為了演好角色,他開始使勁兒琢磨,為了貼近鄉村老師的形象,他還把自己頭髮剪了,剃成板寸。正滿懷憧憬呢,沒幾天,一個電話告訴他,「你被換了」,沒有任何解釋和道歉,他的「人生第一次」,就這麼黃了。
類似這種事,發生在一個不知名的演員身上,其實,很多很多。後來,張嘉譯也就習以為常,誰讓自己沒話語權呢!
包括北影畢業時,他本想留在北京,家裡也託關係給找了北京劇團,最後,還是被別人頂替了,一氣之下,張嘉譯返回了老家,去了西安電影製片廠,這一待,就是9年。
02
9年裡,張嘉譯基本都在跑龍套,在最基層打磨。觀眾也會在諸如《好人難當》、《畢業生》、《道北人》等電視劇裡,看到他的身影,但要說記住這個人,那肯定是沒戲。
好多次,在街上,有人好不容易注意到他,「噯,你是那個……那個誰來著?」
「你好,我是張嘉譯。」一開始,張嘉譯還很主動熱情。
後來,被問的次數多了,他也疲了,「你好,我是胡軍。」
那幾年,張嘉譯有點閒錢就去買碟,翻來覆去地看那些經典角色,揣摩他們的演技。接戲無論角色大小,他都認真對待,演出豐富的形象。
30歲時,張嘉譯逐漸覺得,總是窩在老家,也不是個事兒,男兒志在四方,「還是得去更大的舞臺」,他要回北京,哪怕從頭開始!
他一直記得,大學畢業時,老師跟他們說過的一段話,「你們畢業後,很可能面臨的,就是失業沒戲拍,你要想想你當初為什麼做這個,你的理想是什麼?」
張嘉譯聽進去了,這麼多年,他一直在想這件事,雖然中間吃了很多苦,也總是看不到希望,但他逐漸明確了目標,「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當我60歲時,能做一個表演藝術家。」
直到今天,張嘉譯還向著這個目標,在努力。
03
剛到北京時,張嘉譯也住過地下室,到處跟組拍戲,珍惜每一個角色,跟很多北漂一樣:手握饅頭,但心存夢想。
這時候的張嘉譯,也並沒變的多聰明,還經常被騙,比如,第一次在北京買房。
那是2004年,他有一個同學,在北京買了房,就蠱惑張嘉譯也買房。可張嘉譯哪有那麼多錢,連個首付都付不起。同學說,「這房子是零首付,只要付2萬塊錢,就能拿到鑰匙。」
張嘉譯一聽,2萬塊錢是不多,最後在同學的蠱惑下,交了2萬塊,拿到了鑰匙。等住進去才發現,雖說現在是零首付,但實際是半年後要交17萬!如果不付,那2萬也拿不回來了!
沒辦法,張嘉譯連裝修都顧不上,開始拼命找戲拍戲,賺錢湊首付。很多時候,為了多掙點,他都不用武替,自己上,片場好幾次出狀況,他險些出事。後來,還是落下了「強直性脊柱炎」的毛病。
這種病特別折磨人,一直到現在,張嘉譯每半個月都要打一次針,帶中藥進劇組。而且,每天拍戲要比別人早起,拿熱水衝開整個後背,否則就疼得不行。因為每天晚上睡一覺,整個後背都是硬的,這也是他為什麼走路總駝背的原因。
張嘉譯清楚地記得,當時他花了半年,都沒湊齊那17萬,最後,還是找那個同學借了一半的錢,才付了首付。
二零零幾年,北京的房價還沒瘋漲,那會兒買的房子,後面看來,是賺的。所以,你說張嘉譯被騙也好,因禍得福也罷,總之,命運是公平的,它在一段時間虧待了你,就會在另一段時間,給你找補回來。
04
2009年,憑藉電視劇《蝸居》裡的「宋思明」,張嘉譯終於走進大眾心裡。那一年,他39歲,距離畢業近20年。
想起郭德綱,剛紅那陣,很多媒體愛用「一夜走紅」形容他,幽默的郭德綱冷不丁就問,「來,你告訴我,具體是哪一夜?」所謂的「一夜走紅」背後,是別人不知道的無數個日夜,吃苦、受罪、積累、打磨……
此時的張嘉譯,如鳳凰涅槃,再也不是當初那個靦腆、內向的男孩,而是變得,穩健中透著性感、滄桑裡帶著嫵媚,成了「萬千少女們迷戀的偶像」。命運,終究是公平的。
那幾年,張嘉譯更是一人獨攬飛天獎、白玉蘭獎、華鼎獎、金鷹獎四大電視劇男演員獎,絕對的老戲骨。
有段時間,甚至「打開電視機,全是張嘉譯」。江湖中流傳一句話:想要收視率,少不了張嘉譯。這種口碑,不是靠粉絲堆起來的,而是靠演技,拼出來的。
跟張嘉譯合作過的演員,都說,他簡直就是個「瘋子」。在《白鹿原》片場,張嘉譯經常為一個鏡頭或一個場景,跟導演、製片人吵得不可開交,氣急了還飆出陝西話。同組的何冰,偷偷勸他,「你幹嘛啊,弄得我們都挺害怕的。」
張嘉譯不管,一旦沉浸到角色裡去,幾乎就是在拼命,「有些戲,演完一場就很累,坐在那不想動,連再演一條的勁兒,都沒有。緩一緩,抽根煙喝口水,來,撐一口氣起來,再來一遍!」
陳道明這樣評價張嘉譯,「他的外形條件,在男演員中不佔任何優勢,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喜歡的男神,都是靠後天的努力。」
05
有小姑娘問張嘉譯,「迷戀大叔,現在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已經不是個人行為了,您覺得,是因為女生標準太高了,還是男生不夠努力?」
張嘉譯回答,「其實,我20多歲的時候,可能比你現在見到的男生,還要幼稚。那時候,也沒有女生迷戀我。一個男生,到30歲、40歲的時候,有了一定的經歷和閱歷,才懂得責任和擔當,那時候才有成熟的魅力。否則,都是一種想像。」
低谷時,耐住寂寞,巔峰時,不忘初心。這是張嘉譯30年演藝生涯的真實寫照。
人生,如醇酒,越久越濃,越久才越香。但我們更應該懂得,不要急著長大。當根基還沒紮實,盲目的前進,總會容易栽跟頭。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會在適當之處,收穫驚喜。
如今,張嘉譯過得平淡且幸福,有個同是演員的老婆,帶著女兒,一家三口,不拍戲時,就跑出去旅行。工作之餘,他喜歡把更多的時間陪家人。他說,「我不是偶像明星,用不著曝光率。」
不過,最近50歲的張嘉譯,變化很大,身體病情加重了不少,為此,他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工作量,相應也減少了在螢屏上的露面,變成「半隱退」狀態,觀眾們覺得很惋惜。
希望,他儘快恢復身體和活力,為大家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
文 | 妖妖的微笑 原創
喝最烈的酒,解最長的情,寫有趣的文。
歡迎關注。